以SBL票房低迷問題探討台灣籃球是否該全職業化
從第五季開始 遺失的票房
SBL為台灣半職業男子籃球聯賽,在1999年CBA中華職籃停止營運四年後,由時任體委會主委林德福,積極組織、籌畫後的產物,開打至今有13年的歷史,從原本前四季的場場爆滿,到了第五季開始明顯銳減,前台啤退役球員楊玉明說:「我看過爆滿球場,也看過全場僅幾十位觀眾。」一針見血的說出近年SBL票房低迷的窘境。
創下票房新低點 籃協歸因於場管!?
今年第13季的例行賽票房,創下13年以來新低,對於票房的低迷,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祕書長李一中表示:「這季票房不佳,很大關鍵,歸因於場館」。
但SBL票房低迷的情況已近九年,從場館、行銷、聯盟觀感和半職業等層面都需被拿來檢視,只歸咎於場管,恐怕沒有碰觸到問題核心,像是隔靴搔癢。
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 哪家行銷公司要做?
從行銷的角度切入,首先SBL的行銷是委外經營,承包給行銷公司,廠商必須先付數百萬的權利金給籃協,所賺取的廣告相關營收,籃協還要抽成,吃力又不討好,造成行銷部門一換再換,從原本的智霖、悍創到現在的甘霖運動行銷,球迷不增反減。
在這部分,聯合晚報資深記者李亦伸提出他的看法:「籃協和各球團需以全職業化的心態,一起出合組自己的行銷團隊,不然哪家行銷公司來都沒有用。」
何謂大家口中的職業化?
職業化是一個口號,其精神層面的意涵較多,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把SBL這個聯盟當作頂尖的籃球賽事在經營,政府須大力支持,球員本身也得拿出職業運動員的心態,最重要的,聯盟必須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主導機關,用制度約束各球隊,有自己的行銷團隊,把餅做大,把失去的球迷找回來。」

李亦伸表示:「SBL是整個結構性問題,聯盟必須全職業化。」(記者張于恩攝)
朝全職業的發展 會是一條出路嗎?
票房開紅盤的前四季,賣點就是新奇,觀眾在經歷1999年CBA封館後,已經有五年的時間,沒有大型的國內籃球賽事可看,當一成立SBL,大家都想一窺究竟,看看新的賽事、球員和體制。
但到了第五季開始,這些新奇感消失,用業餘的規格玩職業的聯賽,負面聲浪開始湧現,就讀文化大學的潘同學表示:「今年首次進場觀看,賽事的問題很多,球員沒有自己的休息室,場管太小,主播臺被迫臨時搭建在球場後方。」
一年僅30場的例行賽事,比賽場管每年都不固定,行銷部門是委外經營,又缺少主事者,中華民國籃球協會,僅是民間社團,且各個球隊大部分都是母隊球團在贊助,籃協無主導權力。這些種種難題,全職業化雖不確定能完整的解決,但半職業化所衍生的問題已不斷湧現。
全職業化的PBA 籃協可考慮借鏡學習
同樣位在亞洲,GDP遠落後我們的菲律賓,其籃球產業的發展,卻是超乎我們想像的蓬勃且歷史悠久,由末頁圖表可看出PBA與SBL的差異,若要朝全職業化發展,菲國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對象。
若全職業化能改變現況 但賠本生意誰做?
目前台灣的七支球隊都是虧損中,全職業化勢必球團要拉高成本去贊助球隊,籃協扮演的角色更是吃重,要去處理裁判、場管、行銷和制度等問題。

中華隊前國手陳信安受訪時表示:「職業化大家都知道,但誰願意冒這個風險去承擔。」(記者張于恩攝)
目前的SBL放著不會倒,各球團老闆和教練還是以戰績為重,但無法全職業化;規格拉不上來,試問球迷如何會再愛上這項賽事?
究竟哪天籃協和各球團願意去整合這個聯盟,或政府決定大破大立,讓SBL有更好的政策去發展,待記者張于恩更詳細的追蹤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