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五大古都 九芎城建城兩百年
照片

[記者 王嘉剴/宜蘭採訪報導]
創立於公元1812年的九芎城(今宜蘭市),曾經是台灣東部第一大都市,也是台灣東部最早建城的都市,古有一說法:「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寶斗、五九芎」,其中五九芎就是指九芎城,因當時建城之初,城桓外佈滿九芎樹而得名。
開創之時,時逢清朝乾隆年間,有不少漳州人翻山越嶺前往蘭陽平原開墾,如林漢生、吳沙等,由於漢人積極入墾緣故,使原居此地之平埔族人感到惶恐憤恨,遂以武力向入墾之漢人抗議,雙方爭鬥激烈,因此突顯該地區設廳治理之必要。到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拓殖活動已顯露成果,此地亦開始被納編入清朝版圖,設置噶瑪蘭廳。而當時開廳事宜全權交由台灣知府楊廷理委辦,並選擇位居蘭陽平原中部之「五圍」建城(今宜蘭市)。
關於九芎城由來,當時設廳知府楊廷理因剛經歷過林爽文事件的教訓深知:傳統竹城只夠自保,一旦遇火砲,可說根本無招架之力。但宜蘭設治之初,沒有足夠的經費來源購買磚石,於是採用最節省的方式,下層夯土為壘,其上再密植荊竹,垣外再環以土生的「九芎樹」為城垣,因而葛瑪蘭廳又稱九芎城。
一直到民國70 年代以前,宜蘭市的總人口數依舊是東部第一大都市,台灣前十大都市,爾後因為黨外執政,縣市長不同調,出現縣政、市政分裂,發展停滯,如今人口數落出台灣鄉政市區公所人數前50大之外,因而有不少在地民眾期望宜蘭市能再一次縣市共治,打破全國唯一縣市分治的縣轄市。直至1812年算起,今年時逢2013年,剛好是宜蘭市建城滿兩百年,因而有不少網友在社群討論,並留言邀約舉辦慶祝活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