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霧峰都市原住民前進南投豐丘部落參訪

文字-A A +A

亞洲大學於4月29日由社會工作學系師生,帶領台中霧峰花東新村的阿美族居民,前往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的布農族部落參訪,由豐丘基督長老教會全建生牧師與李華淑師母全程招待。

亞洲大學於4月29日由社會工作學系師生,帶領台中霧峰花東新村的阿美族居民,前往南投縣信義鄉豐丘村的布農族部落參訪,其中第一站是讓花東新村的大小朋友前來亞洲大學,進行一場學術殿堂的觀賞與感受之旅,藉由解說讓高中以下的學童可以瞭解到亞洲大學的美麗校園,並激發起未來可以朝大學就讀的目標邁進,提高原住民子女的讀書意願,避免中斷學業而提早投入就業市場,失去了更多脫貧的機會。

亞洲大學師生與花東新村居民在豐丘部落前廣場大合照

而來到豐丘部落,是由在地的基督長老教會全建生牧師與李華淑師母全程招待。當天氣候陰雨細綿,但是無礙兩地原住民期盼相見歡的心情。花東新村原住民是離開傳統原鄉部落,來到都會區打拼謀生的「都市原住民」,921大地震讓原本從花蓮跟與台東部落的台中原住民,在無屋可住的情況下,透過原住民立委、慈濟志工和霧峰鄉公所,向經濟部水利署水資局商借國有土地,以利自行搭屋,12多年來的居住環境每下愈況,居住問題的無解使原住民感到無助,生活品質不佳的事實與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令人擔憂,都市原住民家長為了經濟在外打拼,無法兼顧到子女的課業而疏於管教及相處,家庭情感維繫與原住民文化傳承是令人關注的。所以都市原住民的重建居住議題,正受到各界的關注。

左為蕭至邦老師  中為廖淑娟老師  右為德國Irmgard Schroll-Decker教授

南投縣豐丘部落位於陳有蘭溪河階地區,以布農族人為主要居民,另外亦有平地漢人群居於此,歷來經濟作物有香蕉、青梅、檳榔、巨峰葡萄,而真正能作為豐丘的代表性作物則是葡萄。非常有名的豐丘葡萄屬巨峰品種,約為1970年代所引進,在地先天環境優越逐漸成為新興經濟作物,由於品質優良獲得好評,巨峰葡萄的栽種也成為部落主要的生計來源,促進部落青年居民在地就業發展的比例超過一半。

豐丘基督長老教會全建生牧師及師母的熱情迎接

亞洲大學社工系與花東新村居民由廖淑娟、蕭至邦老師所帶領,當來到豐丘部落時受到豐丘基督長老教會全建生牧師及師母的迎接,還有當地教會的青年與國小學童的迎賓獻唱,透過布農族天籟歌聲的傳唱,使得前來作客的阿美族人感到窩心。而亞洲大學青年志工鄧力榮同學,則擔任團康活動主持人,與系上同學共同帶領豐丘與花東新村的兩地學童,共玩趣味遊戲,增進兩地的情誼與互動。中午更接受教會安排的當地風味餐,以簡單的菜餚料理出可口的美味,也讓以上山下海四處採集食材為吃的習性的阿美族人讚賞不已。

布農族小朋友的迎賓歌曲獻唱

其中最特別的外國來賓正是德國雷根斯堡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Irmgard Schroll-Decker教授,遠從德國千里而來參與台中朝陽科技大學舉辦的『2012「社區工作與高齡服務:傳承與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後,亦專程加入亞洲大學的都市與原鄉原住民的交流之旅,全程亦由同為德國留學的蕭至邦老師導覽介紹,Decker教授是蕭至邦老師的德國講座教授,很高興能夠來到台灣與學生見面,並瞭解台灣原住民的部落生活,還能夠現場聆聽到美妙純真的原住民小朋友的歌聲,她感到非常興奮,也期盼下次有機會還可以前來台灣,進行更多的跨文化學習之旅。

廖淑娟老師與花東新村陳玉蘭理事長(中)及師母合影

亞洲大學社工系鄧力榮等多位同學的團康活動

花東新村原住民渴望未來的重建,能夠如同豐丘部落一樣,不僅可以有簡單溫暖的家,更可以創造屬於都市原住民的產業經濟,如同豐丘部落的葡萄一樣受到喜愛,更重要的是多數都市原住民朋友可以自立自強,擺脫弱勢族群的標籤印記,讓原住民可以在都會區與平地人一樣,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公平競爭,亦能夠促進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本次的活動促成者之一,也是教會系統的社團法人台灣基督教好牧人全人關顧協會王世欽牧師的協助,讓本次活動的籌備可以順利進行,更感謝全體的師生、居民與豐丘居民的參與,並相約下次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瞭解豐丘部落的居民,讓大家一起感受到原住民朋友的熱情與活力。

豐丘部落大小朋友與花東新村居民及亞洲大學師生的大合照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10.11.23

紫承

加入時間: 2010.11.23
199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台中霧峰都市原住民前進南投豐丘部落參訪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484篇報導,共12,82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484篇報導

12,82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