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癌症研究計畫國際研討會在台北舉辦
2025 年成果發表暨國際研討會–健康促進與癌症防治:從早期介入策略到精準醫療在台北市張榮發基金會大樓舉辦,研究成果有兒癌痊癒者的慢性健康問題,大約14% 需醫療介入;風險基因型的飲酒者,罹患食道鱗狀上皮癌風險高出百倍,戒酒可降低風險;腸道菌相與腫瘤形成關聯性、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
此研討會由衛生福利部主辦、國家衛生研究院籌辦,邀集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及臺灣的多位國際頂尖癌症專家,以「健康促進與癌症防治介入策略到精準醫療(Health Promotion:Defeating Cancer-From Early Intervention to Precision Therapy)為主題,聚焦於精準篩檢、生物資訊、癌症基因體與新興標靶治療等多項重要議題,展現臺灣在癌症領域的研究能量與創新成果。
自民國99年起,衛福部透過癌症研究計畫持續強化我國癌症防治與研究能量,逐步建立國內癌症研究完整的科研基礎與創新發展模式。從提升研究品質與技術,到聚焦於我國特有或發生率持續攀升之癌症,如早發性乳癌、口腔癌與大腸直腸癌等,更進一步朝向早期預防、篩檢、診斷與治療整合發展。
衛福部新一期「跨機構合作的癌症轉譯研究計畫」自111年度起展開,共補助臺大醫院、長庚醫院、成大醫院、陽明交通大學等 10 個機構 18 件計畫,並結合全國47家研究機構參與。今年為本期計畫最後一年,各項研究成果已展現明顯成效,無論在癌症早期篩檢技技術、臨床治療策略或精準醫應用上,都顯示臺灣在防癌科研上的持持續進步與國際競爭力。
臺北榮民總醫院顏秀如醫師團隊整合全台 19 家醫院與 28 位兒童血液腫瘤專家,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4年內完成 554 人次追蹤,顯示這群中位年齡 17.9 歲之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 4.2 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 14% 需醫療介入。計畫推動跨專科合作典心理健康支持,並建立慢性健康問題監測機制,為政府制定兒童癌症存活者照護政策提供重要依據。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李章銘教授團隊,以基因與生活行為整合的模型,針對食道鱗狀上皮癌提出精準預防策略,證實具有特定 ALDH2(rs671)GA 與 ADH1B(rs1229984)CC高風險基因型且飲酒者,罹癌風險高出百倍;人工智慧模擬顯示戒酒可顯著降低風險。團隊亦開發內視鏡射頻燒灼術(EBMR),有效降低早期食道癌復發率。另進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研究發現,該治療於晚期食道癌病患的腫瘤反應率達29.1%、疾控制率為 58.3%,為晚期患者帶來新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吳明賢院長團隊以15萬人的長期社區研究,實驗證幽門螺旋桿菌的除菌治療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並結合糞便抗原與潛水檢測的二合一篩檢試劑,篩檢敏感度高達95%,同時顯示腸道菌相與腫瘤形成的關聯,推動腸胃道癌症防治邁向精準化。
台灣肺癌學會楊洋池院士領導的 TALENT 團隊,針對非吸菸高風險族群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納入逾 1.2 萬名受試者,6年間累積診斷 500 例侵襲性肺癌,其中有 95.7% 為第一期癌,顯示此篩檢模式能有效提升肺癌早期偵測率,為臺灣非吸菸族群肺癌防治策略奠定重要依據。
上述成果展現臺灣在癌症研究與臨床應用上的創新實力,從兒童癌症長期追蹤、消化道癌症預防,到精準篩檢與免疫治療策略皆有重大突破。這些研究不僅深化對癌症機轉的理解,更推動實證數據落實於政策與臨床中。將來衛福部將持續整合研究與醫療能量,支持國內頂尖醫療與優秀研究團隊,聚焦國人重要的癌症議題、引進國際新知,提供更完善的預防、診斷、治療及照護方法,降低國人癌症死亡率、發生率及提升國人健康品質之目的。
精選卓越計畫參考資料:
1. 兒童癌症痊癒患者之長期追蹤及其慢性健康困境
隨著兒童癌症治療方式的進步,目前臺灣大約 80% 的兒童和青少年癌症病童都能被成功治療成為長期存活者,但因為在發展過程中因源自疾病本身、接受的治療或是曾發生的併發症都可能造成各種潛在性的身體傷害,所以有較高機會產生各種慢性健康問題(chronic health condition,簡稱CHCs)。本研究計畫乃是藉由衛福部經費支持下,首次建立全臺灣兒童癌症患者痊癒後追蹤之完整架構及重要的慢性健康問題之評估系統,將兒癌痊癒後患者的 CHCs 以前瞻性、系統化且多團隊專科評估以了解他們的自覺之不適症狀及健康困境,透過早期偵測 CHCs 及續發性腫瘤之發生,並適時轉診或治療,以維護其生命健康。
目前全台 19 間醫院之 28 名兒童血腫醫師共同參與此長期追蹤系統架構之設計及追蹤。自111年由北榮開始收案,於 113~114 年逐步擴展全台,四年內共完成 554 人次追蹤。針對資料最完整之 482 人次追蹤分析,中位診斷年齡及現年8歲及 17.9 歲,但平均每人次有 4.2 個不同程度之CHCs,約13.7% CHCs 高需要醫療介入的。若以不同疾病分析(血液癌症、腦瘤、固態腫瘤患者),兒童腦瘤及固態腫瘤患者最辛苦,平均每人患有 7.9 或 4 個(其中 0.9 或 0.7 個 CHCs 屬嚴重高需醫療介入的。
長期追蹤計畫之成果有助於醫療端深入了解此類患童之疾病,及早介入,提供政府單位作為兒童健康照護政策之依據,以提升兒童癌症痊癒者的照護品質,及提供醫療端在未來能夠採用低毒性且具療效之策略來治療患者。在少子化的趨勢下,每個兒童都很重要,每個兒童都值得我們好好照顧。
2. 破解基因與生活習慣關聯 食道癌治療邁向個人化
食道癌長年位居我國癌症十大死因之一,其中九成以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由於缺乏有效篩檢工具、個人化治療策略與晚期治療藥物,導致病程進展快、預後不佳。為改善此現況,研究團隊以「生物標記導向的精准與個人化策略」核心,從基因、生活型態到臨床治療進行多層面分析,期望建立食道癌預防、診斷和治療模式。研究結果顯示,基因型與飲酒行為共同影響食道癌發生風險。同時具有 ALDH2 (rs671)GA 與 ADHIB(rs1229984)CC高風險基因型並有飲酒習慣者,比一般人高出百倍以上。人工智慧模擬分析顯示,若改變飲酒習慣,可顯著降低食道癌的罹患風險。臨床統計結果進一步發現,rs671 GA 基因型與患者總存活率改善顯著相關,顯示 rs671 可作為食道癌的重要預後指標。團隊據此建立風險評估模型,結合基因型、飲酒、吸菸與檳榔使用等生活因子,預期能應用於食道癌篩檢與早期診斷。在治療面,研究團隊針對早期患者開發內視鏡射頻燒灼術(EBMR),成功降低病灶復發率;針對已接受鉑類化療的晚期患者,則進行新型標靶藥物 cabozantinib 結合免檢查點抑制劑 atezolizumab 的第二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腫瘤反應率達 29.1%,疾病控制率為 58.3%,副作用可控制,顯示該聯合治療具臨床潛力。此外,研究團隊利用蛋白質體學與影像人工智慧分析,探索腫瘤免疫結構與化放療反應的關聯,為個人化醫療與預後分層提供新方向。整體成果顯示,基因資訊結合生活行為及臨床分析,將有助於建立更精準的食道癌預防與治療模式,為病患帶來新的希望。
3. 揭示腸道菌癌症防治新關鍵
腸道菌相不僅與癌症的發生風險密切相關,更與治療反應息息相關,成為防癌與治癌的新焦點。研究團隊在 15 萬名受試者的長期社區隨機試驗中證實,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並開發結合糞便抗原與潛血檢測的二合一篩檢試劑,結合菌相、臨床風險與潛血檢測進行大腸癌篩檢,敏感度高達 95%,為大腸癌早期偵測提供有效工具。進一分析顯示,除菌前後腸道菌相豐富度改變,揭示微生態在癌症預防中的潛在角色。研究亦發現,vonoprazan 四合一療法除菌效果佳,且對腸道菌抗藥性影響有限。動物實驗部分顯示,K74R 長壽小鼠的腸道菌具備抑制肝癌與臟臟癌的能力,其 NK 細胞抑癌的效果也優於 WT 小鼠。特定抗生素劑型可藉由調節腸道菌降低腫瘤生長並增強化療效果。此外,臨床研究指出,胰臟癌患者的化療反應與腸道菌組成及免疫細胞型態密切相關,療效較佳者腸道中 Akkermansia 菌增加,反應不佳者則出現 Veillonella 菌增多與免疫細胞失衡現象。這些成果顯示腸道菌與免疫系統在癌症防治中扮演關鍵角色,未來可望發展為癌症治療與個人化醫療的新方向,為臺灣防癌研究開啟全新篇章。
4. 台灣團隊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有效發現非吸菸者早期肺癌
西方研究已證實,針對吸菸高危險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能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然而,臺灣約有一半的肺癌患者並非吸於者,其篩檢效益未明。為釐清此問題,研究團隊依據既有的「非吸菸族群預測模型」,自 104 年至 108 年間共納入 12,011 名受試者,前兩年每年進行一次 LDCT 檢查,之後每兩年篩檢一次。至114年9月,共診斷出 500 例侵襲性肺癌,其中 95.7% 為第一期肺腺癌,第一年(T0)診斷 257 例,盛行率為 2.14%,有肺癌家族史者盛行率為 2.68%,無家族史者為 1.60%。研究期間第二至第五年的侵襲癌發生率介於 0.31% 至 0.37%,整體六年累積發生率為 3.67%。有家族史者的累積發生率顯著高於無家族史(4.56%對2.77%)。結果顯示,在非吸菸高風險族群中,LDCT 篩檢的偵測效率與以往針對吸菸者進行的研究相當,並能有效發現早期肺癌個案。此研究證實,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可作為非吸菸族群肺癌防治的重要策略,未來可為國家級篩檢政策與高風險族群界定提供科學依據。
照片
綜合座談會
照片
Dr. David Nicholas Church 發表演講
Professor of Precision Oncology for Nuffield Department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