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書法家施永華~躍鄉情於筆墨間〔朱艸的印記〕個展是念舊也是創新!

2025/11/16 19:18
9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嘉義縣藝文報導

照片

(〔朱艸的印記〕施永華書法展大合照。記者林慧茹攝)

https://youtu.be/wMBqmSyb_uQ?si=oXTACOGWhJkPgcCK台語版)

嘉義縣鹿草鄉出身的知名書法家施永華,於114年11月16日(星期日)上午10點,在鹿仔草民俗文化學堂舉行個展開幕「朱艸的印記—施永華書法展」。

本次展出施永華老師約二十幅精彩書法創作 ,文字內容懷舊又念舊,書寫精神確實既創新又有自己的想法,展覽場地雖然小而美,但是創作量能確是充沛滿盈!

施永華老師表示:「很高興受邀回故鄉展覽,這麼多年以來自己總是以科學研究的實驗精神在自己的書藝上精進。本次展出不僅呈現近年書法創作成果,更是對故鄉鹿草的深情致敬。」

照片

(施永華老師是重寮第11屆畢業生,今日由學弟妹們來開幕演出!記者林慧茹攝)

施永華以筆名「朱艸」行書壇多年,其命名蘊含深厚文化與情感,透露與本名及故鄉的緊密關係並親自闡述其來由。「華」古字通「花」,花為紅色故取「朱」;俗語「花草」,「花」通「艸」,合稱「朱艸」。更深一層的意義,則是強調自己身為「鹿草人」,名字中帶有「艸」字,寓意「不忘本」。重寮國小是施老師的母校,今天的開場舞特別由學生們帶來「隍將舞」舞蹈述說鹿草在地廟宇--著名城隍廟家將文化的故事。

照片

(書生的印記有洪淑昭小姐的台語文學創作。記者林慧茹攝)
這場展覽主題「朱艸的印記」源自教育部國語文競賽評審活動中,施永華與同鄉--鹿草下潭村洪淑昭小姐的台語文交流之後。

洪小姐撰文(註一)《朱草的印記—看施永華書法創作—「書•生系列」》,啟發施永華以此為展覽主題(詳見影片

https://youtu.be/EYfte7Vaoy8?si=-WUsLXTqltULxYD4國語版)
展覽內容延伸自施老師對家鄉的深厚情感與藝術歷程,筆墨之間流露出歲月的積澱與人文的溫度。

開幕活動現場氣氛溫馨,翁章梁縣長親臨致意,表示書法、書藝是非常好的國粹,本次展出施永華老師以精湛筆墨書寫台語詩歌或者鄉土短文深具文化況味。

照片

(臺陽美術協會莊玉明秘書長認為施永華老師作品有藝術性為鄉土發聲,越在地越國際的代表佳作。記者林慧茹攝)

臺陽美術協會莊玉明秘書長參觀展出表示:「施永華老師書法以愛鄉情懷為地方發聲,越在地就越國際~藝術有三要件,分別是〔藝術性,表現性,時代性。〕

作品有自己專屬的風格,特別又樸拙,從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所處的時代,有自己的故事,父執輩的故事,土地的故事……。其不簡單之處在於~看到了自己的鄉土故事,也用藝術的手法表現進而呈現給大家!」

照片

(左-嘉義縣書法協會前理事長蕭吉川主任與翁章梁縣長。記者林慧茹攝)

嘉義縣書法協會前理事長蕭吉川主任是大家敬重的書法前輩表示:「著名畫家林國治也是鹿草人,在藝術創作上勉勵自己“藝品-人品”;華文大師林語堂曾說與人相處最恰當的則是“如沐春風”。在施永華身上都有如此的特點。把自己的才能回饋故鄉,非常值得讚賞!」

照片

(施永華老師(中)與學生們於開幕當日揮毫作品呈現。記者林慧茹翻攝)

開幕這日施永華老師特備300份書法小品贈送鄉親;自己授課的學生們也現場揮毫贈送書法作品給大家。

鹿草鄉積極推動文化深耕與地方創生,從數位展廳到書法展覽,皆展現文化與生活的緊密連結。

此次展覽不僅傳遞藝術之美,更象徵鹿草在地文化持續發芽、深耕的精神。

照片

(左起:鹿草鄉長嚴珮瑜與施永華老師於鹿仔草文化學堂。記者林慧茹攝)

鹿草鄉鄉長嚴珮瑜表示:「在書法中看見生命風景,欣賞一場最獨一無二的筆墨饗宴~走進 「朱艸的印記」 施永華老師書法展,我們看到不只是文字形體與藝術美感;而是一種 為人處事,也是一種 生命修煉 。這場展覽為鹿草鄉迎來屬於家鄉的榮光,同樣是鹿草下潭出身的洪淑昭老師以台語文撰寫頌讀,為施永華老師的筆墨人生,記載下最深刻的印記。我們常說,地方需要建設,在這些硬體建設之外,更多的是人與情感的投注,才能讓地方好好的、長遠的活絡下去。我們相信文化不是高掛在牆上,而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透過公共場域作為展演載體平台,讓家鄉的共感交流,認同更爲凝聚!」

照片

(開幕當日施永華老師贈書法作品給熱心為地方服務的退休校長。左起嚴珮瑜鄉長,施永華老師,退休校長,翁章梁縣長。記者林慧茹攝)

施永華老師以筆墨展現愛鄉情懷的生命歷練,邀請大家一定要來欣賞與體驗,屬於生命美好的饗宴!這場展覽不只是藝術的呈現,更是我們鹿草文化活力的展現。

歡迎大家來看展,一起感受一場生命饗宴,感受鹿草的美。
 **

後記/

(註一)

洪淑昭小姐所創作

朱草的印記-看施永華書法創作--

「書生系列」有感

毋是建古  
莫說徼兆
是第八意識的命中登戴
是雁行千里必然的等待
佇翅股尾焦猶袂離
盤山過嶺轉來八掌溪邊
鹿仔草彼年的炎天

仝款是攑筆
照常是寫字
對顏真卿到魏碑
對王羲之到米芾
三冬五冬
十年二十年
千外冬前的彼甕水
早就予伊寫甲透機

墨硯磨袂盡
對二箍銀的彼幾張紙
起磅的熱情
對書法的痴
大大字
直透行過半世紀

自然是天成
侘寂是境
佇文字的這片林
轉斡閣轉斡再轉斡
磨盡目耳
用起趼的彼雙手
來搵幾絲仔軟晡的光線
勻聊仔來講出
書生了後的
書生

照片

 

照片

 

**

記者林慧茹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