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相逢:如何走進「未來大人物」
在一場場採訪與報導背後,編輯不只是記錄者,更是讓人與人相遇的引路人。
-- by 黃敬棨
重寫成功──從質疑標準開始
「第一次,我們想把成功的定義還給每一個人。」 ──關鍵評論網內容長兼創辦人楊士範。
秉持著「呈現多元觀點,以行動改變社會」 而創辦的獨立媒體──關鍵評論網迄今已邁向第 十三年。成立之初,乘著Facebook帶來的社群紅 利、太陽花學運的政治熱度,這個新創媒體得以 迅速崛起。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謝幕後,社會議 題出現了短暫空白,關鍵評論網藉此契機開始思 考自身定位,嘗試將群眾的視線引向以往被忽略 的角落,發起衝撞社會固有思維的挑戰。
媒體所報導的年度人物,或是定期舉辦的論 壇、專訪,使閱聽人認識成功人士的同時,也間 接塑造了「成功」的模板。高知名度既是成為受訪者的門票,也是媒體快速吸引 讀者注意力的手段,久而久之,多數平台上展現的重要人物形象固化,大眾在接 收資訊的過程,對於「成功」定義似乎愈加明確,卻也愈趨侷限。關鍵評論網觀 察到此一現象後,試圖擴展「成功」的定義,讓它不再是一個邊界清晰可見的範 圍,而是將解釋權還給每個人,肯定個體無限且多元的可能性。
誰是「未來大人物」?──七個探索未來的維度
「他們其實遇到了很多挫折,但持續堅持,才會走到現在這個樣子。」──楊士範
伴隨著開闢全新視角的使命感,「未來大人物」於2015年開始了第一次的活 動。關鍵評論網蒐集、聆聽著台灣新世代的故事,過往普遍重視的經濟利益和榮 譽成就,不再能決定一個人堅持的價值,創意、勇氣、行動力 (陳淑玲,〈給年輕世代的一封邀請函:如何成為自己的「未來大人物」?〉,(來源: https://becomingaces.com/article/413,2025.05.21)) 構成了訂定評選 準則的主要因素。
四到五月份,關鍵評論網便會召開啟動會議,釐清活動理念和細則,約於五、 六月開始徵件。鑒於想看見新世代、新可能的訴求,2025年個人或半數團體成 員為35歲以下便符合活動的報名資格。多樣的報名途徑──自薦或推薦──使 「未來大人物」的觸及率得以擴展,消彌了部分資訊上的無形門檻。
「未來大人物」依據現代的新議題傾向設計了七個認識候選人故事的維度: 感染力、行動力、創造力、利他性、潛力、影響力、永續與營運模式,藉由這七 個非經濟層面的社會價值,關鍵評論網勾勒出所謂非典型大人物的群眾圖像。讓 在不同領域持續投入的青年,可以於傳達自身理念的同時,呈現人生的無限可能性。
如果說社會大眾對成功人士的固有印象,影響過往媒體平台關於成功人士的 定義,媒體的曝光又反過來鞏固大眾既定的成功印象;關鍵評論網提出的七個向 度,便中斷了此一循環,提出了不同的衡量尺度。具有生命力的制度,應該置於 社會的脈絡中,被主流的、傳統的思維建構的同時,也將逆向引入新的邏輯模式。
讓故事相遇──編輯如何串起人與人
「我們想要讓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們會透過媒體的力量來跟他們互 動。」──「未來大人物」責任編輯陳淑玲
追蹤採訪的歷程,既是見證、紀錄的過 程,同時也是連結聽眾和受訪者對話的橋樑, 如何將訪談內容轉述,完成跨界對談,編輯 於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媒介。「未來大人物」 的編輯團隊並不僅滿足於成為故事的聆聽者, 構築一個大人物和大人物、大人物和群眾得 以互相交流、激盪的舞台,更是他們長期實 踐的核心目標。
「問題」是採訪最終會呈現何種樣態的 決定性關鍵,訪談前的架構設立以及主題選 定,為編輯將讀者引向探索之旅前必做的抉 擇,沿著不同的提問路徑,便會途經不同的景致、朝向殊異的目的地。其中,讀 者的定位,影響著內容的深度和問題的主要類型;至於傳播平台的選擇,也會對 呈現的形式,如文字、影音,或是篇幅的長短產生相異的限制。
訪談的組織架構,實際上受到採訪者背景知識的儲備、受訪者願意談論的方 向以及讀者的好奇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而其中的界線也難以明確劃分。因此, 「如何提問?為誰服務?」端看編輯如何在自身、受訪者與讀者之間取得平衡, 任何作法都沒有絕對的優劣。訪談的過程偶爾也會另生分枝,或許在原定的主題 裡,這是一段需要被修剪的分岔,卻有可能成為另一報導主題中新芽。可以說, 編輯者的自由,並無須藉由無限制地揮灑筆墨展露,而應體現於面對諸多限制, 仍能設計出最適合的表達。
除卻媒體平台,實體活動也是讓大人物可以自由對話的重要場域。像是「未 來大人物餐桌計畫」的策畫,便邀請當選者互相合作、提供承載各自理念的食材, 再由料理人將其相互融合,經由烹飪不同食材,使彼此的故事交互融合、激發。 這場共食計劃,在促進跨領域人才的連結和情感凝聚之餘,也構成了在食材象徵 下,信念和文化的相互對話。從山頂壯圓的土窯煙燻龍眼,到台青蕉的文創香蕉; 從御鼎興的無麩質台灣黑豆醬油,到微醺農場的永續小黃瓜,「餐桌計畫」開展 了在地文化及永續經營的各種面向,呈顯台灣新一代青年多元而富創意的合作可 能,勾勒出全新的台灣風貌。
後來,未來大人物於桃園機場舉辦「餐桌計畫展」,將私密的餐桌由大人物 的個人空間,搬移到了人來人往的公共空間,媒介也隨之由菜餚轉化為故事,雖 捨棄了味覺與嗅覺的互動管道,但經過視覺所傳達到的理念和堅持,反而具有更 清晰的敘事性。展覽的開放性和人流的豐富度,使更多人看見台灣當代文化的沿 襲與創新;機場作為國際與台灣初次邂逅的場所,中英文策展使在地深耕的新故 事,有機會編織出台灣在國際上的新印象。這次的展覽以無聲的宣言,重複訴說 著成功無法再被輕易的定義,他們用獨特的生命故事敘述在地創生的豐饒景象, 向世界呈顯何謂台灣。
光之後的橋:編輯的角色
「我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麼多元的議題報導者,他們帶我看了非常、非常多,人生 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陳淑玲
當「未來大人物」決定重新定義成功時,編輯也同步改寫了自身的角色,拒 絕同質化的採訪路徑,轉向探索全新的社會地圖,去親眼見證台灣青年如何在不 同專業中,緩慢但堅定地刻畫新的現代風貌。
見證、敘事,編輯持續的為台灣故事進行補足,更透過一次次的實體活動, 建立未來大人物、閱聽人和編輯三者的溝通場域。從共同挑戰馬拉松的步伐,到 餐桌上的文化交融,編輯將宇宙中各自閃耀的星點連線,勾勒輪廓,繪製成具有 特殊意義的星象。報導字裡行間所呈顯的星圖,引導著讀者的視線,揭開壟罩在 星體上的雲霧,認識不同的人生故事,同時,也點亮了編輯自身的夜空。
正如同「未來」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靜態的名詞,而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生 成。當文字落下句點時,未來大人物的故事仍在延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