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動腦動手不孤單|銀髮共融園區翻轉高齡日常

2025/10/01 19:26
190次瀏覽 ・ 4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 郭怡蘩 台北報導】 少子化讓校園逐漸閒置 高齡化卻帶來新需求 潭美國小舊校舍 如今轉型為臺北市社福園區銀髮新創活力中心 成為全齡共享的舞臺 安心變老 也能自在生活

照片
照片

SB1銀髮服務新創活力中心 協同主持人 陳懷萱

在我們的生活週遭裡面 有很多所謂的障礙者的問題 其實不是障礙者本身 而是它的環境不夠有善

文化有建立起來 大家共享的文化有建立起來

所以其實我覺得來這邊長輩 他們都很珍惜這個地方

照片
照片

OS2 園區整合托嬰、長照、廚房與共學教室 串起從幼兒到長者照顧鏈 這裡強調 【一個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的遠】跨世代互動 讓公共空間真正被使用與共享

照片
照片

SB2 新楊平社區大學 英語講師 黃美春

我覺得收穫非常多 就是看到一個空間一個廢棄的場域 它做了這麼多 多面向的運用 空間的需求 人文的需求 或者是互相關懷連結 學習的一個需求 那我覺得每一個點 都像一個小螺絲釘 把它串聯出一個就是說讓這個校園也活化 甚至讓社區的人文學習也一起共同的活化與增進

照片
照片

SB2 新楊平社區大學 志工 林寶忠

我們很需要這種生活 尤其他現在規劃的都是60歲以上 六七十歲的 那我們將來的生活 也可以自導自主 或者到一個地方來跟別人交涉 這樣子退休的生活就不會很無聊

照片
照片

OS3 台灣已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每五個人就有一位是長者 這不是家庭問題 而是全民挑戰 

舊校舍翻轉為社福園區 提醒我們 高齡不是負擔 而是資源 

公共空間 能成為世代共學的場域

照片
照片

SB3 新楊平社區大學 志工 徐彩纓

我今年8月份剛退休 有時候人生規劃呢 在我這年紀是退休人更需求 更需要 就是所有週邊好的好朋友 都是從你在走出家門學習 才有認識的好朋友

照片
照片

OS4 舊潭美國小的轉型 不只是社區實驗 而是臺灣超高齡社會的縮影

照片
照片

SB4 健腦社社長 陳筠云

然後年紀大的人也走不動 中風都可以來 復健的很好 而且還會笑了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 還可以跟大家聊聊天說說話 可以有互動 就預防你將來不會失智

SB4 健腦社 廖小姐

來這邊學習 增加腦力吧 那跟這些同學在一起 開心吧

很開心啊 好像會想得到比較廣 然後組合能力比較有提升

OS5 當長者能教 能學 能參與這裡就是最好的老有所終

SB5健腦社 陳先生

除了認識好朋友 認識新的朋友 然後又有更多的活動可以一起玩 那也因為這樣打牌 大家互相交流 有很多生活上的分享

照片

OS6 未來 唯有共創共榮 才能讓愛與陪伴持續傳承

照片
照片

公民記者 郭怡蘩 /Julua kuo

台北內湖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