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民雄文教基金會推廣維護社區健康辦理「戴在松醫師新書發表會暨健康講座」

2025/08/26 19:54
5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嘉義縣藝文報導/記者林慧茹

照片

(民雄文教基金會推廣維護社區健康辦理~「戴在松醫師新書發表會暨健康講座」大合照。左六:何經校長,戴在松醫師,陳明鴻董事長,陳旻君理事長,王欽哲校長。記者林慧茹攝。)

民雄文教基金會今(26)日上午十點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視聽教室舉辦「戴在松醫師新書發表會暨健康講座」。

「生活出發的預防醫學」為題,細細解說生活型態中的健康保健觀念與行動。

新書以「健康其實很日常」為書名,

「戴醫師~陪你從生活日常做起」為副題。可見其貼近生活。

照片

(戴在松醫師演講帶來新知。記者林慧茹攝)

專書從五大篇章為章節,涵蓋「生活型態與飲食」、「新陳代謝症候群」、「運動」、「睡眠」、「糖尿病」等常見健康議題。

主持人陳明鴻(民雄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表示:「特別感謝~戴在松醫師願意將長期發表在民雄文教月刊的內容,授權給基金會編印成書籍,用以提升社區民眾在預防醫學觀念與健康保健行動。本書因緣於戴在松醫師~醫者仁心與基金會文教使命的美麗交會。透過建構系統化的健康知識,為全民打造預防醫學指南。戴醫師用筆鋒守護居民健康,以溫度傳遞醫學正知。以知識為社會注入光與能量。」

新書發表會及健康座談會貴賓眾多,其中民雄國中校友會理事長,民雄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劉振炎,也特地以戴醫師國中小同窗好友的身份到場給予最真摯的支持。

照片

(嘉義高中退休,民雄文教基金會第六、七屆的董事長的何經校長致詞。記者林慧茹翻攝)

貴賓並有民雄文教基金會第六、七屆的董事長,嘉義高中退休的何經校長,受邀撰寫新書推薦序文。今天蒞臨致詞特別表示:「戴在松醫師長年耕耘臨床醫療與預防醫學的知識推廣,以溫和而專業的態度,將艱澀的醫學知識化為親切易懂的生活建議,長期透過專欄文字陪伴民眾。如今將多年臨床門診的實證和醫學保健的專業心得出版新書,將會帶給社區民眾更寶貴的生活健康觀念與認知。非常難能可貴,推薦大家一起來閱讀。」

現任職於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的戴在松醫師表示:「 台灣在2025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大家最不想面對的就是慢性疾病的亞健康情況出現,或者是出現了如何維護身體健康。我們可以透過正確的醫學知識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

戴醫師強調,許多疾病的形成並非宿命,而是與後天日常習慣息息相關;透過改變可控制的風險因子,例如:地中海型飲食有益身體健康。運動要生活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自主的選擇。每天15分或是一週90分,運動出汗可以增進健康!每日睡眠不用太多,偶爾做夢也是負能量釋放……。
分享諺語:逐日運動,卡贏吃人參!

所以飲食選擇、規律運動與良好睡眠,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的健康未來奠定基礎。

他在演講中不僅提供醫學文獻資料分析數據支持,更以臨床經驗輔以實際建議,讓讀者不僅「知道為什麼」,更能具體「知道如何實踐」,真正將預防醫學落實於生活。

照片

(戴醫師精彩演講,並與大家親切互動,提問與回答。記者林慧茹攝)

專題演講過程中特別講述:「飲食習慣」、「運動習慣」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等三項。戴醫師指出,睡眠不足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下降及腦部退化高度相關,而改善方式並不侷限於藥物,還可透過生活調整達成。至於「糖尿病」部分,則突破單一病理描述,從肥胖、運動、高血壓到腎臟健康,建構出一幅完整的健康管理藍圖。這些內容體現了他跨域系統化的醫學專業,更展現對社會大眾的貼心關懷。

「健康不是專家的特權,而是每個人每天都能做的選擇。」戴在松醫師在發表會上從世界各項研究醫學文獻解讀,與其等到生病才尋求治療,不如在還健康的時候就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他希望透過這本新書內容與演講,提醒大家健康不是偶然,而是點滴選擇的累積。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出席發表會來賓~~除社區民眾,也包括藝文界的藝術家們。

照片

(戴在松醫師書法作品分享。記者林慧茹翻攝)

戴在松醫師被譽為:「文人醫師」~其個人文學內涵扎實,書法造詣更是非常深厚,同時也是嘉義縣創意畫會的成員。創意畫會理事長陳旻君與多位會員老師熱烈參與本次新書發表及健康講座。同時致贈一幅書畫作品表達祝賀與敬意,讓現場充滿藝術人文氣息。

民雄文教基金會表示,本次活動不僅是一本新書分享,更是推動社區健康保健的重要一步,期盼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從日常生活開始,實踐保健行動,為自己與家人守護安康,歡迎民眾來電民雄文教基金會辦公室05~2060463洽詢索取方式(自備回郵信封及35元郵票)送完為止。

**

記者林慧茹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