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第一口菸:加味菸帶來的成癮代價
新興菸品以「加味」策略降低戒心,成為青少年接觸菸品「入門磚」。WHO報告指出,近九成青少年吸菸者首次嘗試的就是加味菸。
菸商為吸引年輕族群,刻意在產品中添加薄荷、花果香、巧克力等風味,以掩蓋菸草刺激味。跨國菸商推出加熱菸後,第一個落腳推廣的地方是日本〪資料顯示,加熱菸上市後,日青少年使用率在五年間暴增八倍,而「加味加熱菸」便是吸引青少年嘗試的關鍵。專家警告,加熱菸尼古丁含量不亞於傳統香菸,大腦在25歲前仍有一定程度的神經可塑性,接觸成癮物質將造成永久傷害。面對即將開放的加熱菸政策,民團要求政府立即依法公告「除菸草原味外,禁止所有加味菸品」,並撤銷「加味的加熱菸」,此外,學校家庭需理解青少年心理需求,三方合作才能有效防制菸害。
以上是關鍵新聞評論想讓您知道的事, 以下是關鍵新聞評論青少年的第一口菸:加味菸帶來的成癮代價相關內文:
加熱菸即將上市,加味菸禁令也成為另一矚目焦點。《菸害防制法》明定「菸品不得使用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之添加物」,國健署自2023年3月預告「菸品禁止使用之添加物」草案,禁止菸品添加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4種口味;去年8月二次預告改為「禁止27種添加物」(下稱加味菸禁令),並給予業者18個月緩衝期。新任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日前受訪時表示,未來公告禁止添加物時,將適用所有菸品,包括加熱菸,不會脫鉤處理。換言之,加味菸禁令的公告與施行期程,攸關「加味加熱菸」是否能夠合法上市。
不過加熱菸上市、加味菸品變多,不但不易於管理,更對青少年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倘若業者在加味菸禁令通過前即取得販售許可,亦或是於禁令公告前的緩衝期內搶先上市,形同打開「魔鬼的大門」,後續管理恐怕更加艱難,考驗著新任署長之智慧。
繽紛口味降低戒心 專家提醒成癮陷阱
「加熱菸」是以電子設備將菸草柱加熱至300多度,使菸草成分蒸發產生氣溶膠,提供類似傳統菸品的吸食體驗。加熱菸溫度雖較傳統香菸低(約300度),菸商宣稱致癌物質較少,但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毒理學李志恒教授提醒,加熱菸的毒理風險還未能有定論,「長期致癌風險需數十年觀察,現在斷定其不會致癌,為時過早。」
「新興菸品裡面所含的尼古丁遠高於傳統香菸,換句話說,吸一次電子煙或加熱菸,其尼古丁攝取量相當於吸一整包香菸。」

加熱菸品中更有所謂的「加味加熱菸」,透過添加薄荷、蘋果、櫻桃等化學合成口味,掩蓋掉菸草本身的刺鼻氣味,降低青少年對菸品的戒心與接觸門檻。已有國際研究證明,薄荷醇會增加尼古丁的成癮性,薄荷菸更容易成癮也更難戒除。這些加味策略讓菸品看似如果汁口味的食品般平易近人,更易於在同儕間傳播,成為青少年因好奇心與同儕壓力而吸菸的誘因。
面對即將開放的加熱菸政策,李志恒教授建議應從「供給」、「需求」與「傷害」三端防制青少年接觸加熱菸。政府應從源頭減少供應,例如立法完全禁止加熱菸,若無法完全禁止,至少應禁止加味加熱菸,因其是吸引青少年吸菸的關鍵誘因之一。同時,民間團體可從減少需求著手,進行教育宣導,深入校園與社區,進而降低後續對青少年的健康危害。然而,李教授也強調,若無政府在供給端的強力管制,民間的努力效果將大打折扣。
25歲前大腦仍具可塑性 吸菸造成終生健康影響
談到尼古丁對青少年大腦的傷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宇銳指出,人類的大腦在25歲前仍有一定程度的神經可塑性,尤其前額葉皮質發展尚未成熟,將影響判斷力與衝動控制,加上此階段神經可塑性高,若長期接觸成癮物質,會強化成癮連結,造成大腦結構與功能永久性的傷害。
「青少年大腦尚未成熟,許多精神疾患也好發於此階段,包括思覺斯調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青少年憂鬱等,在這個年齡階段一旦有成癮習慣,戒斷也會比成年人更加困難。」
黃醫師表示,菸品對青少年造成的不僅是生理層面(認知判斷、神經系統)的傷害,也會影響心理情緒,延伸至社交關係與家庭支持系統,「青少年是很重視群體的,同儕間的意見領袖人物,甚至潮流偶像,也都是他們決策上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黃醫師特別提醒,與其恐嚇青少年「吸菸在數十年後會得癌症」,不如讓他們知道這可能直接衝擊現階段最重視的表現,例如上課無法專注、玩遊戲或運動時認知反應變慢等,「這種直觀的連結會比單純的警告更有說服力」。
守護青少年健康 刻不容緩的三方行動
李志恒教授強調,政府供給端管制責任重大,「完全禁止加熱菸是最好的選擇,若無法做到,至少應禁止加味加熱菸」。而黃宇銳醫師則提醒,真正有效的預防策略必須從理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出發,「與其用恐嚇威脅,不如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提供正向的替代選擇」。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李志恒表示,完全禁止加熱菸是最好的選擇,若無法做到,至少應禁止加味加熱菸,守護青年與大眾健康,政府責任刻不容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