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舊車站公園」 文資團體齊聲呼籲:記憶的溫度不該被冰冷取代
大武舊車站華麗轉身「車站公園」,文資團體齊聲呼籲:記憶的溫度不該被冰冷取代
{台東/大武 記者/程德昌Valjeluk.Katjadrepan 2025.7.10.}
承載著無數台東遊子離鄉與歸鄉情感的大武舊台汽車站,在歷經一年的活化整建後,於日前正式轉型為「車站公園」。然而,這場原本寄予厚望的空間再造,卻引來了在地民眾與文化資產保存團體的諸多質疑與感慨,認為新建的公園在設計上缺乏對在地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尊重,使原本充滿人情味的車站,淪為冰冷且「無記憶感」的公共空間。
承載離鄉愁緒的記憶地標:大武車站的時代印記
大武舊台汽車站,對於許多台東人而言,不只是一個交通樞紐,更是一個充滿情感的符號。在南迴鐵路通車前,台東對外交通主要仰賴汽車客運,而大武站便是南迴公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停靠點。半圓形的車站建築,不僅是其獨特的標誌,更見證了無數的告別與重逢。
一位曾於年輕時離鄉就學的返鄉青年林世治Puljaljuyan回憶道:「從台坂步行至大溪,再搭上公路局的普通車到大武,轉乘金馬號北上高雄,那是一段離鄉之路,而所有的惆悵與不捨,都悄悄地在大武車站發生。」他進一步表示,這座小小的車站,承載著部落青年離家打拼的眼淚與希望,是旅外族人心中交織著情感與記憶的場所。車站旁那條簡單卻溫暖的商店街,提供的不僅是便宜好吃的飯麵,更是家的溫度,讓離鄉的遊子能吃飽喝足,安心上路。對於許多人來說,「搭台汽」早已不只是單純的搭車,而是一場與家鄉告別或團聚的儀式,所有難以言喻的情緒,都在這座老舊卻溫暖的車站裡,找到了安放之處。
舊貌換新顏,卻不見過往溫情:文化資產的失語
然而,隨著交通型態的變遷,台汽大武站於1998年正式廢站。其後,車站用地輾轉由台東縣政府與大武鄉公所接管。2023年,大武鄉公所啟動活化計畫,卻選擇拆除原有建築,並將舊址整建為「車站公園」。儘管公園內設有平整的停車場、植栽、照明與簡易設施,並試圖以貨櫃屋改裝的台汽巴士意象設施向過往致敬,但在地民眾與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對此改造卻多表失望。
「過去那個大武車站,是我們離鄉返鄉都會經過的地方,也是每個踏上台東的遊客必經之地。如今完全拆掉換成停車格,沒有照片、沒有介紹、沒有老東西,做決策的人知道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承是什麼嗎?」一位返鄉民眾語帶感慨地說道。他認為,公園南側不到百公尺處已有停車空間,原址再規劃為停車場,顯得重複且缺乏效益。更令人痛心的是,公園內以貨櫃屋拼湊而成的「台汽巴士」意象,不僅粗糙陽春,更毫無記憶感,無法喚起人們對老車站的半分情感。
找不回的「味道」:公部門應廣邀在地參與
文化資產保存團體也指出,此次大武舊車站的改造,凸顯了公部門在空間規劃上,對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匱乏。他們認為,新建的空間設計「沒有靈魂」,也「找不回當年離鄉背井的味道」。公部門在規劃類似具有深厚歷史情感的公共空間時,若能廣邀在地部落族人參與,聆聽他們的聲音,或許就能避免今日「鐵皮貨櫃比山上的工寮還要冰冷,沒有一絲人情味」的窘境。
對於許多台東人而言,那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旅人記憶與惆悵的車站建築,不只是鋼筋水泥,更是族人情感的寄託之地。如今,在所謂的「活化」之下,舊有的溫暖與記憶被冰冷的貨櫃屋和水泥所取代,讓這場「與家鄉告別的儀式」顯得更加徹底,也更加令人唏噓。
文化資產保存團體呼籲,地方政府在未來的公共建設規劃中,應更加重視在地文化與歷史記憶的傳承,廣納民意,讓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功能性的疊加,更能成為承載地方故事、凝聚在地情感的重要場域。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找回那座老舊卻溫暖的大武車站,讓它不只是說過再見的地方,更能悄悄地對每位旅人說:「我一定會回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