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華天《墨茗之美》黑茶系列報導之一─氂牛皮藏茶
香華天集團的副線品牌六六茶堂,近期舉辦的《墨茗之美──黑茶的 多風情饗宴》活動,日前已於全台三門市圓滿落幕,這次的活動,總共安排了五場茶會分別於台北、台中與高雄舉行,廣受茶友好評。活 動由品牌總監張翠芳與專業茶藝師聯袂主持,會中邀請六六茶堂的主 顧與各方茶友齊聚,體驗多款在台灣茶會中少見的黑茶。
會後香華天也規劃了一個黑茶系列的專題,將黑茶的特色和歷史文化分享給大眾認識。而這次活動中最受矚目的「氂牛皮藏茶」,即是黑茶系列報導的起點。

藏茶,又稱邊茶或磚茶,是黑茶的鼻祖,也是藏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日常飲品,其起源可追溯至唐宋時期。據歷史記載,藏族的茶文化興 起於唐代,與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有關。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遠 嫁吐蕃(今西藏地區),隨行帶去了茶葉及製茶方法,促使藏族逐漸形成飲茶習慣。
西藏本身不產茶,所有的藏茶,都是由外地運往西藏的。藏茶的流通, 歸功於歷史悠久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是一條連結四川、雲南、 西藏與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通道,早在唐代便已形成。這條路線從四 川雅安出發,途經康定、昌都、拉薩,最後延伸到尼泊爾、印度等地, 全程地勢險峻、氣候多變,常由馬幫或氂牛隊負責運輸,沿途進行「茶 馬互市」的交易。所謂的茶馬互市,是指四川、雲南等地的茶商與藏區商人之間以茶葉交換馬匹、羊毛、皮革與其他生活必需品的貿易型態。
茶葉透過茶馬古道運往西藏,沿途經歷日曬雨淋、高溫潮濕環境,茶 葉在馬背上自然形成「後發酵」工序,色澤轉為深黑並帶有濃郁獨特香氣,成為現代黑茶最早的原型。而在交通不便、保存困難的年代, 藏族人便發展出以氂牛皮包裹茶磚的方法,以避免長途運輸過程茶磚 與馬背磨擦會令馬匹受傷。

西藏屬高海拔地區,氧氣稀薄且氣候寒冷,而藏族飲食以青稞、肉奶製品為主,缺乏蔬果的纖維和維生素,茶葉富含單寧酸、茶鹼、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能補充這些不足。茶葉與酥油、鹽巴熬煮成的酥油 茶,不但可以補充熱量,更是幫助消化及調整體質的必需品。西藏有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諺語,這也反映了藏茶在藏族人 民飲食中的核心地位。
隨著歲月流轉,氂牛皮藏茶逐漸成為茶葉市場上的搶手貨,一些年代久遠、保存完整的氂牛皮藏茶,在拍賣會或茶藝展覽上屢創高價。
此次香華天以「氂牛皮藏茶」作為系列報導的起點,後續還將深入探索金花茯磚茶、千兩茶、六堡茶、六安籃茶等其他經典黑茶的特色, 期望廣大茶友們共同深入品味黑茶的文化與歷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