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抽紙菸也得肺癌?台灣人的肺部基因藏著環境毒害的秘密
肺癌長期以來被視為與紙菸密切相關的疾病,但根據一項發表於頂尖科學期刊《Nature》的全基因體研究,這個觀念正在被徹底顛覆:即使從未抽過紙菸,人體的肺細胞仍可能因為環境因素發生突變,最終演變成癌症。
研究團隊橫跨全球五大洲,分析了871 位從未吸紙菸的肺癌患者的完整基因組(whole genome)。他們發現,不同地區的患者,其癌細胞基因突變型態大不相同,而台灣患者的基因特徵更是令人震驚,揭露了潛藏在空氣與傳統療法中的致癌因子。

全球最大規模「非紙菸肺癌基因研究」,揭開致癌新兇手
這項研究名為 Sherlock-Lung,由來自 28 個國際機構的學者共同執行,首度深入探討非紙菸者(never-smokers)肺癌的基因組突變來源。科學家們觀察到,不吸紙菸的肺癌患者,其肺部腫瘤中也充滿了多樣化的基因突變,這些突變並非隨機,而是有跡可循。
不同地區的病患,癌細胞中主導的突變基因不盡相同:
- 在北美與歐洲,KRAS 基因突變較常見;
- 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則是EGFR 與 TP53 突變更為突出。
這些結果說明,除了遺傳因素外,不同地區的環境暴露對肺癌基因突變有決定性影響。
台灣獨有突變:「馬兜鈴酸」留下的基因指紋
最讓研究團隊驚訝的是,一種名為 SBS22a 的突變型態幾乎只出現在台灣病患的肺癌樣本中。這個突變特徵與一種早期常見於中藥材中的天然毒素: 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密切相關。馬兜鈴酸曾廣泛存在於傳統中草藥配方中,例如防己、關木通等。衛福部也已於2003年,依據藥事法第48條及第76條規定,將含馬兜鈴酸之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公告禁用,撤銷含有該類中藥材之藥品許可證。雖然現在已被禁用多年,但長期或早年服用過的人,體內可能已留下無法逆轉的 DNA 損傷。這項發現意味著,即使你現在不再服用這類中藥,過去的習慣也可能在你肺部細胞中留下癌症的種子。SBS22a 在過去曾與腎癌、尿路上皮癌等疾病相關,這次首次在肺癌中被大規模發現,且幾乎局限於台灣樣本,顯示這是一種地區性環境暴露造成的基因突變。
空氣污染:無聲的致癌推手
除了中藥毒素外,空氣污染(PM2.5)也被證實是非紙菸肺癌的重要致癌因子。研究發現:
- 長期暴露於高濃度空污的非紙菸者,其肺癌樣本中出現更多TP53 突變,
- 出現了與紙菸吸食者相似的突變簽名(稱為 SBS4),這代表污染物可能模仿紙菸中焦油與致癌物的破壞力;
- 此外,肺部細胞的端粒(細胞老化指標)顯著變短,象徵細胞加速衰老與突變風險升高。
在台灣,PM2.5 長期超標的地區(如中南部),居民暴露於空污風險更高,尤其在交通繁忙或靠近工業區的城市。
台灣面臨的雙重危機:過去中藥 + 現在空污
台灣非吸紙菸肺癌患者的基因圖譜,呈現出過去與現在的致癌影響交錯的現象:
- 過去:中藥中馬兜鈴酸的累積傷害,留下 SBS22a 的「基因傷痕」;
- 現在:持續的空氣污染,導致新一波突變與細胞老化風險。
這些突變可能長時間沉默,直到某天細胞失控增生,癌症便悄悄上身。研究者指出,這種結合了「舊傷害」與「新污染」的基因風暴,是非紙菸肺癌在東亞、特別是台灣迅速攀升的主因之一。
台灣人應如何自保?這五點請牢記
- 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特別是聲稱「排毒、活血、清腎」功效的草藥,查清來源與成分。
- 關注空污警報,空氣品質不良日應減少戶外活動,外出時配戴口罩(N95等級最佳)。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有肺癌史、或長期暴露於空污環境者,應考慮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
- 重視家中烹調通風與油煙問題,炒菜油煙也可能造成肺部慢性傷害。
- 推動政策改善空污,不僅是個人健康議題,更是社會結構與公共衛生問題。
這項全球性研究提醒我們:「不吸紙菸 ≠ 沒有肺癌風險」。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中的空氣、有毒草藥、工業暴露、炒菜油煙,都可能成為肺癌的幕後兇手。未來肺癌的預防策略,也必須納入更廣義的風險控制,不只是菸害防制,而是對抗所有潛藏的「環境致癌因子」。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