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金剛經》超越宗教 吳若權從捨得自己走向放下

2025/05/25 09:16
4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照片

「照顧長輩,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三十年前,臺灣知名作家、說書人兼主持人吳若權,在照顧中風母親的歲月中寫下這句話。當時他未曾預料,所謂的「未來」竟然來得如此之快──如今,未來已然成為當下。

這三十年來,吳若權經歷親人離世的人生功課,透過深入研讀《金剛經》等佛教經典,體會「成、住、壞、空」的人生真相,並尋得安頓身心與實踐人生的方法。他從《捨得自己》走向《放下》。

繼《心經》之後,吳若權進一步走入《金剛經》的世界。他於5月24日親臨馬來西亞,於新佛光文教中心舉辦首場演講「捨得自己:金剛經的日常實踐」。現場近300名聽眾共襄盛舉,他以自身多年來實踐《金剛經》的經驗,配合生活中真實動人的故事與經文金句,希望以拋磚引玉,引領大眾編織出一幅佛陀智慧的錦緞。

照片

 

照片

吳若權指出,《金剛經》超越宗教框架,是我們人生中值得學習與實踐的寶典。

人生在世,總渴望學識、成就、財富與親情等種種美好,但唯有透過正確方式去追求、去承接、並最終學會放下,方能真正自在。

「你要有重重舉起的能力,才能擁有輕輕放下的優雅。」

他比喻「煩惱」如同衣櫃中積存的衣物,無論是令你討厭的同事,或是摯親的離世,這些都是人生中無法完全擺脫的痛苦。惟有放下,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放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逐漸實現的過程。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雖說「無我」才是真我,但這並非否定自我存在,而是在肯定自我價值之後,學會放下煩惱、牽掛與種種貪嗔。他以「氣球實驗」為例,闡明「利他即自利」,成就他人,最終亦能圓滿自我,因為眾生皆具悟性,皆可自性自悟。

照片

他回憶起雙親的年代,父母一生為人設想,從不為己,雖無財富,卻活得灑脫自然。

「父親告別式當日,有五六百人到場送行,那一刻我才知道父親是多麼偉大的人。我終於明白這句話的深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於他生前擁有多少財富、名望和地位,而在於他離開人世後,有多少人用這種方式懷念他。」

講到《金剛經》中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吳若權援引佛陀被歌利王割耳割身的忍辱故事,對照現代人被辱罵、羞辱時的反應,呼籲以「無我」心態化解衝突,從而安頓身心,消除煩惱。
他深信:「捨得是雙向奔赴」,與其說「施比受更有福」,不如說「施與受者,皆有福」。

照片

他悟有所得道:「捨(give),加上 for,就是 forgive(原諒),而原諒,其實是你送給自己跟別人最好的禮物。」

同理,得(get),其實也包含了 forget(忘記) 的智慧。忘記那些你不值得擁有、無法承受的壓力與他人恩惠,等到你有能力時,再把這些美好回饋給更多人。

針對《金剛經》中「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吳若權引用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僕人無私奉獻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點出修行與無私的意義,日復一日,直到涅槃,唯有真正無私,方能徹底放下。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