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北大武山下的諷刺

2025/05/23 08:24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北大武山下的諷刺
致三地門部落領袖陳江

一、山下童言:一場無聲的羞辱
北大武山的清晨,霧氣尚未散盡,一群孩童在學校的滑梯邊嘻鬧,嬉笑聲中透著無憂的純真。
一名孩子驕傲地說:「我爸爸是軍官!」眾童齊聲「哇」然驚歎,眼神敬畏。
接著另一童挺胸道:「我爸爸是議員!」孩子們更露出仰慕與羨慕。
此時,一個膚色黝黑、眼神閃亮的小男孩也忍不住說出:「我爸爸是……『大頭目』!」
然而,話音未落,原本喧鬧的場面,竟瞬間沉寂,接著群童倉皇鳥獸散,彷彿聽見魔王降世。
山風吹過,陳江站在不遠處,靜靜看著這一幕,心頭湧上一股莫名的悲涼與諷刺。

二、語言的枷鎖:殖民遺緒未解之結
陳江緩步走過石板路,想起自己父親的榮光——三地門部落實質的領袖,族人信賴的支柱,卻在一句「大頭目」中,被誤解為黑幫、匪首。
「頭目」之詞源於日本統治時期,為「Tomok」之音譯,日語原義即為「蠻族領袖」,帶有侮蔑與外族化之意。
如同「支那」這個詞曾貶低整個漢民族,「頭目」亦非中性用語,而是統治者之眼中「野蠻者的頭腦」。
在現代華語語境中,「頭目」更多指「黑道首領」、「毒梟主腦」,其社會語感早已偏向負面。
台灣雖偶保留其作為原住民族傳統領袖的稱謂,但媒體與教育體系大多避而不用,徒留族群內部誤解與外部誤會。

三、殖民管理策略:「頭目章」的掌控與分化
霧社事件後,日本總督府體認原住民族內部領袖擁有實際影響力,決意籠絡、冊封為「官派頭目」。
1932年,總督府頒佈《頭目章授與章程》,象徵日人對部落領袖之收編與馴化。
全台共發出431枚「頭目章」,與288枚「善行章」,表面獎勵,實為操控。
這些「章」,非族人共選之名望象徵,而是殖民統治機構賦予的順從印記。
陳江心知:許多族中老者仍以此為榮,不知其背後是對傳統權力架構的瓦解與操縱。

四、名字與命運:酋長?頭目?還是mazazangiljan?
為何不稱「首長」、「領袖」、「長老」,而必陷「頭目」與「酋長」這兩個外加名號?
「酋長」源於西方殖民對部落政治的簡化分類,與族群語境完全脫節。
「頭目」則是日殖與漢人政權強行套用於多語社會之統治術語,無法代表排灣、阿美、布農等文化精細的社會結構。
排灣族的mazazangiljan,每一個族語詞彙都蘊藏著深厚的儀式、血緣、責任與精神力量。
陳江喃喃自語:「若我們不自重名號,憑什麼要求別人尊重我們的文化?」

五、文化正名的現代任務
陳江寫信給中央原民會,呼籲啟動「部落領袖稱謂轉型正義工程」,恢復族語用名,從語言開始還權於民。
他亦走訪立法院,與原民立委磋商,希望在《原住民族基本法》下訂定正名指引,納入教育系統。
並聯合各縣市原民行政首長,成立「部落語稱平台」,研討各族之正式職銜與儀式傳承。
陳江明白,這場戰,不是武力爭地,而是文化爭名——言語之戰,才是深層權力之鬥。

六、結語:北大武山仍在,尊嚴未竟
北大武山上,雲霧盤繞,彷彿遠古祖靈在窺視這一場語言的爭鬥。
陳江望著天際,像極了金庸筆下的老俠隱者,心中既悲且堅。
他知道,只有當族人懂得為「名」正其言,為「稱」尋其本,才能叫自己的孩子,再說一次:「我爸爸是MAZAZANGILJAN」,全場歡呼,而非驚惶。
語言若失,文化即亡;名號若辱,尊嚴不存。
──這不是一場文字之爭,這是整個民族面對歷史與未來的選擇。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