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萬壽社區繪本創作課:畫出「凸丕仔」的故事
北海岸的潮間帶,在退潮時總會出現熟悉的身影:頭戴斗笠、腳穿雨鞋的阿伯阿姨們,彎著腰,一步步在海邊尋找那熟悉的小生物——在地人叫它「凸丕仔」,外地人說它像「海鋼盔」,其實它就是金山的笠螺,是在地人餐桌上不可少的風味,也是這片海岸送給金山人的獨特記憶。
照片

但這樣的味道,懂的人越來越少了。
為了不讓凸丕仔的故事被潮水沖淡,金山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特別發起「凸丕仔繪本共創課程」,由金山萬壽社區的理事長領頭,社區長輩、志工與輔導團隊一起來寫、來畫、來說生活。課堂裡,我們先從數位工具學起。許多長輩第一次用平板搜尋「凸丕仔」,一邊看圖一邊討論做法、長相、在哪裡挖最好吃。
照片

最讓人感動的,是班上有一位聽障學員默默參與整堂課。雖然無法聽見清楚的指令,但他用觀察和畫筆,用圖像說話。他畫出來的凸丕仔,不只可愛,還帶著滿滿情感,也讓大家看見了:創作是不分能力的,每個人都能留下自己的那一筆。
照片

最後一堂課,講師透過電腦編排,展現初步的故事內容,一步步把大家的創意整理成一本真正的繪本。帶著社區的學員一起翻頁、一起回味,這本書,是萬壽社區自己畫的故事!這本繪本,不只是介紹凸丕仔怎麼煮、哪裡採,它記錄的是金山的海、金山的味道、還有萬壽社區居民們和海洋之間深深的情感。
照片

學習可以從生活出發,文化可以透過圖畫流傳。這次共創課程,不只留下了一本繪本,更留下了社區共同的記憶與自信。因為只要有人記得、願意說、願意畫,那些來自海邊的故事,就會繼續活下去。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