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秘山洞發現驚人景色!97%淤積率 石門水庫防禦系統

各位朋友,歡迎來到桃園復興的山水之境。此刻我們正行駛於北部橫貫公路上,沿著蜿蜒的大漢溪前進,將帶您一探台灣山林間兼具功能、美學與歷史意義的重要地標,包括水利工程奇蹟——榮華壩,以及交通與文化融合的雙橋景觀——巴陵大橋與巴陵舊橋,還有再生轉型的文化據點——巴陵隧道驛站。
首先抵達的是榮華壩,這座位於大漢溪上游、壩高達82公尺的混凝土拱形壩,是台灣少數由本地自行設計與施工完成的拱壩之一,與德基、谷關、翡翠並列為「台灣四大拱壩」。它不僅展現出結構工程的高超技術,更肩負重要任務——攔砂與發電,不僅延長石門水庫的使用壽命,也提供穩定的水力發電水源。
這一切要追溯至1963年葛樂禮颱風帶來的淤積災情,政府自此啟動大漢溪上游整治計畫,從義興壩、巴陵壩一路建設到最上游的榮華壩,三道砂石防線逐步成型。榮華壩自1983年啟用以來,歷經多次颱風考驗與淤積壓力,雖然淤積率已達97%,但它依舊是石門水庫防禦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堡壘。
順著溪流往下,我們將看到一條優雅橫跨山谷的淡粉色吊橋——巴陵大橋。這座全長220公尺、主跨達185公尺的大橋,自2005年啟用以來,成為北橫三大名橋之一,與羅浮橋、大漢橋並列。它不僅紓解了前往拉拉山與角板山的交通壓力,更以獨特色彩和弧線之美,成為旅人眼中「進入水蜜桃原鄉」的第一道風景。
而就在它身旁的巴陵舊橋,更蘊含歷史的深度。這座原為台七線重要聯絡道的紅色吊橋,在2005年退役後華麗轉身,從車輛通行的通道,成為了文化藝術展演空間與賞景勝地。橋面不再有車流紛擾,而是旅人漫步遠眺大漢溪壯麗山谷的最佳平台。這裡同時也是台灣合法的高空彈跳場地,為喜愛極限體驗者提供難忘機會。
舊橋兩端的人工隧道也別具特色,如今已重新規劃為展示空間,讓旅人能一窺泰雅族文化、原民繪畫、傳統服飾與在地農特產品,深入認識當地人文風貌。
更令人驚喜的是,舊橋旁的巴陵1號與2號隧道,於2023年以全新樣貌「巴陵隧道驛站」重生。這裡規劃了五大展區,分別為:
-
拉拉山桃知識展區
-
復興物產展區
-
四季風貌展區
-
飲食文化展區
-
釀酒器藝術裝置
讓旅人能全方位認識巴陵產業與生活文化。同時,驛站也規劃成為北橫旅人的休憩站與旅遊資訊中心,設有「巴陵驛站賣店」,輔導地方產業開發如水蜜桃氣泡酒、水蜜桃乾等特色產品,並舉辦假日市集,匯集地方魅力、活化空間、推廣在地品牌,提供一個融合文化、購物、觀景與放鬆的嶄新旅遊體驗。
最後別忘了登上觀景台,在碧綠山谷之中欣賞新舊雙橋交錯的壯闊畫面,下方玉峰溪與三光溪匯流成大漢溪,構築出一幅時間、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山水畫卷。
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歷史與工程的結晶,也邀請您駐足欣賞、細細體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