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汐止走春

2025/04/01 17:46
3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汐止走春

汐止發展,始於明清時期。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荷蘭人進兵台北,驅西班牙人而佔有其地。文獻所記載之「峰仔峙社」,約為今日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原多為原住民所居。汐止境內昔為凱達格蘭族「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地。在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前後,漢人已在此形成街肆,延用平埔族的舊名,稱為「峰仔峙莊」。                   清乾隆初葉,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溯河,轉基隆河抵達今日汐止境內,與凱達格蘭平埔族墾殖,並建「峰仔峙莊」,以基隆河為主要的經濟動脈。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遂發展成為「峰仔峙街」,汐止舊名,是稱為「水返腳」。                              

民間流傳「水返腳」或「水轉腳」地名源起,乃因為基隆河受海水潮汐影響,漲潮至此,故稱之。                               

 即為現在的中正路,迄今,汐止人仍習慣以「街仔」來稱呼。清咸豐十年(1860年)台灣開港後,許多外國人來台設立洋行進行貿易。

淡水至大稻埕間,機動船隻往來頻繁;此時商人溯淡水河而上,沿河收購茶葉。                                  

汐止及其它附近山地因自然環境適合種,因此茶山遍遍。汐止附近山區的茶農,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的茶館,茶館將茶葉精製好後,即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又由於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有許多支流深入附近山區,使汐止成為附近山區土產輸出及雜貨輸入的集散地。             

 汐止於清光緒廿年(1894年),隸屬基隆廳石碇堡轄區-堡街。             清咸豐十年(1860年)台灣開港後,許多外國人來台設立洋行進行貿易。  淡水大稻埕間,機動船隻往來頻繁;此時商人溯淡水河而上,沿河收購茶葉。汐止及其它附近山地因自然環境適合種茶,因此茶山遍遍。汐止附近山區的茶農,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的茶館,茶館將茶葉精製好後,即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又由於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有許多支流深入附近山區,使汐止成為附近山區土產輸出及雜貨輸入的集散地。                                                                                                                                                                        以前基隆河水量豐沛尚未淤積,從平溪(石底)迤邐至此,由台北注入淡水河後再流入海中。因海水潮汐至水返腳而止,讓此段河道行船便利成為水返腳先民及附近鄉民出入的主要交通要道,民眾要進出臺北城買賣貨物或辦公洽事,都在濟德宮媽祖廟的牛稠頭上下渡船,也因此地是海水潮汐的界點又是基隆河水運的終點造就水返腳早期的繁榮及人文的鼎盛。                                                                                                      峰峙灘音  作者清代詩人林逢原

             清音遙度碧灘頭  古調泠泠片石流

                 椰竹悄彈孤月曉  管弦暮咽兩峰秋

                 有靈湘水仙妃曲  無恙魚山客子愁

                 此地不堪聞梵唄  離懷容易滿歸舟

此地為一宗教人文繁盛之地,深具地方特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