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南安英都~春節元宵拔拔燈

2025/02/18 17:25
3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南安英都~春節元宵拔拔燈

閩南泉州南安英都拔拔燈會,福建省南安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源於南宋縴夫“拔船”,定型於明朝萬曆年間,它以游燈為主題,是一種綜合民間信仰、歲時節令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多種文化表現形式的綜合民俗娛樂活動。

游燈隊伍的燈籠以大繩拉拴,為首者肩負大繩弓身拉動隊伍前行,生動再現了英溪縴夫逆水行舟,與自然相搏的壯觀場面。後來英溪船運式微,陳姓船夫遷徙別處,昭惠廟由明末清初軍事政治名人洪承疇宗親鄉民奉祀,拔拔燈會成為當地農民一年一度的祈福盛典,世代傳承。

每家每戶都有一副燈籠,拔完燈以後就要收藏起來放在寺廟裡面,寫上每家每戶戶主的名字,來年再用。一條近百米長的粗大纜繩上懸掛數十乃至上百盞紅燈籠,稱為“陣”(串)。英都洪氏萬餘人,人手一燈,這萬人萬盞燈,匯成的長龍足有千米萬米長。

每陣用一條粗大的繩索,上掛燈籠。燈陣的長短視該房份人丁多少而定,燈陣長,掛的燈籠就多,即顯示該房份人丁興旺。燈籠是各戶自備,也可向別人借,拔拔燈結束後送還。如果在游燈過程中不慎燒破了,也不用賠償,只需向原物的主人賀喜,告訴他:“你家出丁了”。“出丁”就是添了人丁,這在農耕時代是件大喜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燈籠里放的早已不是蠟燭而是節能燈了。

傍晚,各燈陣到昭惠廟前會合。每個燈陣前方都有一青壯小伙,胸前縛一扁擔,肩負大繩,作船夫拉縴狀弓身拉動燈陣向前行進,狀如拔船,拔拔燈之說便由此而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人(一般是每家出一個)扶住燈繩“護燈”。早期護燈只準男丁參加,發展到後來男女老少都可以。每陣各有附帶表演項目在巡行中表演,如:車鼓舞、花鼓唱、邰獅等。在巡行過程中有時停下來表演,以娛觀眾。

燈陣會齊後,抬出神轎,仁福王起駕出宮,拔拔燈隊伍正式出動了。各燈陣的順序由燈首在廟裡抽籤決定,

各路燈陣開始按次序啟動巡遊。首先沿廟前的大片田地環行,叫做“脫殼”。長長的燈陣就如長蛇,圍繞一片耕地反覆行走就是金蛇脫殼,意為春雷震動,金蛇脫殼,萬物復甦。

串燈陣再向洪氏家廟挺進。含義是,在這樣隆重的祭祀慶典活動,不能忘記祖先,應該到祖祠謁祖。燈陣繞洪氏家廟巡遊一環,還要在家廟門前大放鞭炮,表演各種遊藝節目,意為與祖先同樂。

遊行隊伍所到之處,各戶都在門前燃燒篝火、放鞭炮、燃煙花,稱為“迎燈”。值任燈首的家庭還可在家門口設供桌,讓仁福王的神轎停下來,上供燒香許願,稱為“留燈”。迎燈、留燈即迎丁、留丁,寓意增添人丁。

傳承保護南安英都拔拔燈是一種全民參與的民俗文化遊樂活動,從一個特殊的角度佐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內河驛渡的繁榮歷史,藝術地再現古代英溪縴夫的拉縴拔船的實際場景,也是泉州城鄉元宵踩街的歷史淵源之一。

南安英都拔拔燈活動以其質樸、粗獷的風格,再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勇於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且和民俗信仰、生產勞動緊密結合,是植根於勞動人民土壤之中的文化形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依附於拔拔燈而流傳下來的車鼓舞、花鼓唱等民間文藝形式,是勞動人民在勞動之餘的自娛自樂,保留其粗獷、質樸的原生態,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幾百年來,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還從英溪流域向海內外遷徙,分布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國家以及台灣等地,每年一度的拔拔燈活動,成了凝聚親緣族緣的紐帶,他們不遠萬里回歸故里,共敘親情,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有重大的意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