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蘭青年返鄉 追溯傳統文化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8920
【記者李宜霖屏東報導】「我們要回達瓦蘭部落,我們要回去這塊土地,希望一路上能夠平安。」吳桐、勒格夫妻,與小孩及年輕人閉上眼睛祈禱著。這群排灣族人要從屏東龍泉營區返回部落。
8月中是傳統豐年祭時節,去年因為88風災暫停,2010年大家只有聚集在營區,聽長官、村長訓勉,及舉辦籃球賽。年輕人堅持找回傳統,回山上渡過豐年祭,以前豐年祭是每一個人手牽著手,大家團結在一起,雖然沒有正式儀式,他們仍依循文化習俗,整理家園及掃墓。
吳桐表示,目前達瓦蘭有水電,道路從水災後只有搶通,沒有進一步復建,很多老人還是留在山上,繼續過傳統生活,無論是打獵還是採野菜、草藥,老人繼續留下,年輕人就有義務守護,年輕人也認為回部落可以繼續傳承文化。
回歸達瓦蘭
通往達瓦蘭的路,雖未完全修復,但一路順暢。吳桐、勒格在鄰近達瓦蘭的缺口停下,缺口可以俯視整個達瓦蘭部落,她們及小孩子面向達瓦蘭的方向,以歌聲告訴祖靈「我們回來了」。
吳桐提到,以前年輕人會在這裡烤火到天亮,每當來到這個缺口,他就會告訴祖靈說:「我到達部落了,你的孩子回來了。」他說,從小老人家就教導小孩要跟土地說話,以前老人家會擺檳榔在這裡,把平地帶回來的雜念留在缺口,回歸到原始的自己。
吳桐說,以前大家國小畢業之後要到山下唸書、工作,因此相約,回來的時候,先到的人會在缺口等待,等大家到齊,再一起回部落。
對吳桐、勒格這一對夫妻來說,這裡也有戀愛的記憶。勒格笑說,他先生在這裡跟她求婚,所以無論如何,回來一定要留在這裡。勒格說:「至少要5分鐘,有時還會待一個上午,或一個下午,他要回想一下,他怎麼承諾我的。」
回到部落時,小孩子興奮地擁抱阿嬤說:「VuVu(祖母),我們回來了!」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召集人理斷牧師,也剛好來到達瓦蘭訪視。理斷以前來過達瓦蘭,聽過社區的夢想,他看到達瓦蘭產業沒有流失,認為要繼續保持這樣一個有希望的地方,勉勵大家要勇敢的走下去。
理斷說,政府只關注永久屋與平地災區,沒有人關注回鄉重建,政府有義務讓道路回復到以前的原貌,他很高興有老人跟年輕人留在部落。他認為原住民族會被永久屋隔絕,離開部落,文化會逐漸消失。目前的永久屋應該轉變成中繼避難屋,可以在部落跟中繼屋間兩邊跑。
傳統的道路
年輕人依循過往豐年祭的步伐,先整理家園,隔天掃墓,表達對於祖先、亡者的哀思。年輕人拔而熱資說,以前傳統埋葬是用一個甕立著,整個人縮進甕裡,然後埋在土裡面,上面放石板。之後逐漸演變成挖一個長方形的洞,用草蓆鋪著,將人及將傳統服飾、琉璃珠、佩刀等隨身物品放進去,用石板蓋住當屋頂,在石板上寫名字,不用墓碑,每次掃墓,名字不見了,就會再重刻,這些遺址仍舊存在。
拔而熱資說,現在有些人用水泥、墓碑蓋墳,有些人仍沿用石板。他說,如果看到族人的墳墓充滿雜草或石板散掉,大家會幫忙整理。
年輕人也追尋豐年祭走的路徑,大家回到部落後方會所。吳桐談到,豐年祭全部年輕人在半夜集中在會所,天亮開始一齊走往會場。他說,以前這裡有立大的石頭,石頭是3、40個人一起從河床抬上來,目的保護部落後方,不被敵人從後攻擊。
部落會所旁有一棵大榕樹,吳桐撿起一片葉子,教小孩吹奏。吳桐回憶說,以前老人家可以用葉子吹成一首歌,而且驕傲地表現給小孩看。
結婚的回憶
夜晚,小孩子在路燈下撿甲蟲,大人團聚在一起聊天。勒格說,她們是保有完整傳統結婚儀式的末代,男方會去女方家做事,去砍木柴,陪著女方家人做事,而且不見得女方會接受她。
吳桐說,以前男子不用金錢將女方娶回家,而是用勞力、時間當女方家的長工,陪女方家人聊天、吃飯,跟女方家人有感情的交流,更瞭解對方家人需要什麼。不是透過女方單一傳話,而是直接過去女方家體會。女方家會出難題,讓男方更有責任地去面對,這是一個教育的過程。男方也會思考這是他所要的嗎?他願意待下去嗎?當男方有足夠資格,得到女方家裡認同,才漸漸邁向結婚之路。
勒格說,以前結婚前一個星期,所有年輕人會到女方家,吃完飯到凌晨1、2點才會離開,一起唱歌、聊天,過程中年輕人也在物色另外一半,如果喜歡其中一個人,會坐在她的旁邊,唱歌給她聽。
拔而熱資拿起吉他唱起歌來,這首歌是關於一個年輕人從遙遠的山谷,回到自己的家,但卻收到女朋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