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秋節,社大製作了100盒的月餅,送到社區去探望獨居老人,其中,有一站,就是到陳學禮老師家,這是我第一次與陳學禮老師見面,也是,最後一次。
陳學禮老師出生於台南縣佳里鎮,12歲拜師學藝,即投入麻豆鎮迎暗藝活動。出師後自創曲目和表演形式,28歲與林秋雲結婚,婚後,攜手組成台灣民俗藝術廣告團,並傳習南管曲藝。致力於傳藝授徒,創立幾個民俗藝陣團,保存、薪傳民俗曲藝;不論是桃花過渡、天子文生、牛犁歌、車鼓弄、太平歌、南管等道具與樂器,樣樣難不到他。78年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林秋雲也於87年獲省政府台灣民俗技藝特別貢獻獎。陳學禮老師是我們台灣的國寶,我們同時居住於麻豆,但是,我卻一直無緣見到老師,第一次見到老師時,雖然他是臥病在床,還是像個小孩一樣,對我們來訪者唱起歌來。那是沒有歌詞的旋律,噹噹叮叮的唱著,一直拉著我的手,用唱的來訴說他的一生。我也不知為何,流下眼淚來。因為陳老師是一個人獨自居住,那時,他已91歲,陳夫人於3年前不幸往生,享壽82歲。陳老師晚年雖臥病在床,仍不改樂天,夜裡抱病到社區監督學生練唱,訪客來時,就隨興彈唱山伯探英台和陳三五娘。 地方人土為了傳承陳老師的技藝,向陳老師拜師學藝,學習歌藝,由許多人出錢出力組成「牛犁陣表演班」,參加的人大部份為社區退休人士或老年人。今年,我與社區訪談時,得知此班級面臨經費問題,曾文社區大學透過台南縣社區示範團隊申請經費,予以協助,並將所有資料,更有系統整理,架設網站,記錄及錄影等存留。而表演班的學員最擔心的莫過於傳承的問題,因為,他們年齡都非常大了,非常希望有年青人來學習,但是,年青人對於民俗技藝興趣缺缺,眼看班級學員,越來越少,一個個生老病死,班長陳哲雄老師也不免感嘆,真怕此項農村的傳統歌藝表演,就這樣斷層了。
與社區討論後,先鼓勵班級的學員帶著自己的家人先來學習,所以,有人就婆媳一同來,也有祖孫一同來,班級,開始年輕化了。班長陳哲雄老師說道,「牛犁陣表演」的由來,為早期往昔的農村,大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單調娛樂又少,村人就組成各種設備較為簡單的小戲來打發農閒時間,早期它是莊嫁人用來自娛,漸漸地在迎神會上也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腳色,後來有錢人家遇到喜慶場合也聘請牛犁陣表演,以增日熱鬧氣氛,全盛時期在任何婚喪喜慶場合都可看到牛梨陣的演出。
農村的文化正日漸消失,我們年輕的一代,在家鄉所吃到的米己不是自己家鄉種植的米,蔬菜也不是隔壁田裡所自家栽種的。台灣特有的農村文化正一點一滴的流失。但是,還有一群人,努力傳承文化,推動在地農村產業,日後,當我們向小孩訴說著農村生活時,是帶著他們親自體驗,而不是只能想像。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傳承是很沉重的負擔ㄋ
連網路遊戲都每天推陳出新
舞蹈流行舞步跟著快速淘汰的偶像明星變換說..
說真的,雖然這樣的音樂我也常聽到,但這樣的舞蹈還是第一次看到,很有趣,也很也鄉土味,感謝claudia給我們這樣的機會,看到這麼棒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