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達媒體沙龍紀實:IPCC重磅報告問世,「1.5°C」世界步步逼近

文字-A A +A

"IPCC專家強調,包括再生能源、建築能源效率、電動車、碳封存與碳捕捉、土地管理、生質能源作物、造林植樹等各種減碳方案,都須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推動,而且最遲2030年前,全球排碳量就得開始往下掉,才可能止住地球的發燒狀況。"

文/王振益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氣候與能源計畫專員)

照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108日,剛慶祝成立30週年的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隆重推出被外界譽為自《巴黎協定》誕生後最重要的氣候變遷證據──《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探討地球升溫1.5°C2°C之間的差異,作為12月在波蘭召開的COP24氣候會議決策參考。

 
IPCC特別報告發表同一時間,台達基金會當天策劃了2018年第二場「台達媒體沙龍」,不僅現場連線直播位於南韓松島的記者會畫面,並提供同步翻譯服務,更透過管道獨家取得報告中「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內容,幫台灣民眾跟上最新的國際氣候動態。儘管舉辦時間選在週一上午,當天依舊湧入近50名來自輿論媒體、研究社群及企業界的意見領袖,一同到場收看直播、熱烈交換意見。
IPCC特別報告《Global Warming of 1.5°C》封面,以藝術畫作傳達全球升溫趨勢。
 

重點解析,1.5°C環境衝擊遠超乎想像

 
事實上,這份備受矚目的特別報告,跟《巴黎協定》很有淵源。

 
2015COP21催生的《巴黎協定》,一度被視為氣候陣營的勝利。當時關於該將全球溫控目標設定在哪的爭執頗多,因此最後寫道:「全球升溫應控制在2°C內,但可朝1.5°C努力」,因為對處於極端氣候最前線的島嶼國家和脆弱地區來說,1.5°C才是足以生存的底線。事隔三年,如今IPCC發表的《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不僅回應了島嶼國家訴求,也被視為施壓各國加強減碳行動的強力說帖。

 
報告開宗明義地宣示,當地表均溫上升較工業革命前超過1.5°C時,地球環境就會出現巨大、且難以恢復的變化,這個時間點極可能發生於203052年之間。在升溫1.5°C的情境下,中緯度地區的極端熱浪會比目前的高溫再高3°C。北極海本世紀就可能出現「夏月無冰」情況;一旦升溫跨越2°C後,每十年至少會出現一次無冰狀態

 
 海洋生態方面,升溫1.5°C將使現存7090%的珊瑚礁消失,假使升溫2℃,99% 的珊瑚礁都可能滅絕。水資源在1.5°C的情境下,全球會有一億多人面臨用水危機;2℃的話,這個數據會提高將近一倍。至於最敏感的「碳預算」(Carbon budget),控溫1.5°C的碳預算只剩42005800億噸,以近年全球每年排放約420億噸的進度來算,人類所剩的搶救時間愈來愈短了。

 

台達基金會針對《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決策者摘要」部分簡報重點摘要。

 
若要將升溫幅度控制在1.5°C以下,2030年時,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得較2010年水準降低4060%;並於《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本世紀中(204555年)達到零排放。「工業」部門排放量要比2010年減少7590%。「建築」部門的碳密集度則要下降64%,且同步將「電力化」比例拉高至55~75%(前提為電力系統達零排碳)。「交通」部門的責任更為吃重,各種交通工具使用低碳能源的比例,要由2020年的5%倍增到3565%。

 
過往,各種評估控制升溫不超過2°C的科學報告,多將全球實現零排碳的時間點設定在2075年左右,相較之下,《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建議的時間點(2050)明顯提早許多。因此IPCC專家強調,包括再生能源、建築能源效率、電動車、碳封存與碳捕捉、土地管理、生質能源作物、造林植樹等各種減碳方案,都須以前所未有的力道積極推動,而且最遲2030年前,全球排碳量就得開始往下掉,才可能止住地球的發燒狀況。

 

專家解讀,能效、交通、能源同步並進

 
 為追蹤報告進度,2007年開始聯繫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的台達基金會,這次特別派出特派員詹詒絜,從前一週就到南韓松島蹲點,並透過國際氣候社群的NGO夥伴爭取到入場機會,在現場密切觀察《全球升溫1.5°C特別報告》審核過程,成為全場唯一的台灣參與代表。 

 
此外,台達基金會也在現場採訪到三位國際專家,從不同角度解讀這個報告的內容特點和重要程度。如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資深顧問Dr. Manfred Treber認為,交通部門想在本世紀中達到「碳中和」的話,代表2030年就得全面禁售內燃引擎車輛,同時提升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率,對各國政府來說難度很高。去年曾造訪台灣的綠色和平(Greenpeace)全球執行長Jennifer Morgan則分析,關鍵策略在於「減煤」,同時要有更好的大眾運輸和能源效率,同時也要看如何投資金流的動向。地主國南韓政府的談判代表魯東雲(Dong-Woon Noh)教授,更強調「電力去碳化」的重要性,呼籲既有能源系統應盡快擺脫化石燃料!
 
  為對應台灣本土狀況,當日台達簡報也引用科技部年初發表的《台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內容,並邀請到本土專家協助解讀。

除第一時間轉譯國際報告,台達也邀請兩位本土專家: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泰然(中)、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左二),到場協助講讀。

 
 被封為「梅雨專家」的前台灣大學副校長、大氣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泰然觀察,位於亞熱帶、地小人稠的台灣,的確有比全球升溫速度更快的傾向,相關氣候風險值得重要。中央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則提醒,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不只「節能減碳」(減緩);還包括「調適」,對許多處於暖化最前線的地區來說,這種如何與極端氣候共存的智慧更值得重視。台達發言人暨企業永續發展資深協理周志宏則分享台達自身作法,如通過科學基礎目標倡議組織(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SBTi)審查,提出2025年碳密集度比2014年下降56.6%的減碳目標,為加快交通部門走向低碳,最近台達更宣示加入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發起的「EV100」國際電動車倡議,運用各種企業資源協助氣候行動。

 
活動尾聲,台達基金會執行長郭珊珊對著幾乎塞滿會場的參與者們說道,「我們沒有選擇A或是B方案的權利,只能通通採取,而且每件事都要做到!」沒錯,面對IPCC提出的地球升溫1.5°C最後警告,我們非得加快減碳的腳步才行。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製作的升溫1.5°C2°C情境比較圖。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歡迎追蹤低碳社群媒體:Facebook  LINE@  Instagram  YouTube  Twitter  Google+  Pinterest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26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碳捕捉非仙丹 為什麼CCS是油氣產業的虛假解方?

2024-03-04
瀏覽:
1,750
推:
0
回應:
0

又延誤!歐洲鐵路交通的極端氣候挑戰

2024-03-04
瀏覽:
1,683
推:
0
回應:
0

法國農民為何怒火中燒圍攻花都?

2024-02-26
瀏覽:
3,327
推:
0
回應:
0

生成式AI浪潮興起:AI有多耗電、耗水?

2024-02-26
瀏覽:
3,351
推:
22
回應:
0

和懸鈴木說掰掰 雪梨為什麼要汰換行道樹?

2024-02-15
瀏覽:
3,177
推:
1
回應:
0

2018台達媒體沙龍紀實:IPCC重磅報告問世,「1.5°C」世界步步逼近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20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20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