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

文字-A A +A

 

   文/柳中明(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

 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掀起許多漣漪。如原來是旱象缺水,卻突然出現破年總降雨量的極端狀況,這使得全民明確了解何謂「氣候變遷」。又如南台灣災區四處,但救災動員卻要靠電視台隔空傳話,以及國軍當參與救災與否,還有救災設備不足等許多問題,這使得全民了解:台灣的救災系統真是一踏糊塗。當然,我們也看到全民齊心救難捐款的熱情,了解到台灣人並非是冷漠的。

但是,高雄縣桃源鄉梅山口堰塞湖的形成與潰堤災難,卻明確告訴國人:現在的颱風可以像921大地震般,出現走山與形成堰塞湖的機制。這真是不可思議,雨下得多,居然與地牛翻身般可怕!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長期開發山林,破壞水土,所以,過去的成就已成為今日的禍源。

 那麼,眼看著許多人哭喊著要回家,要想回去重建家園,我們還真要讓他們回去嗎?

重建家園 恐再受災
 同樣地,雲林、嘉義、屏東沿海淹水區,都是嚴重的地層下陷區。有些地方只要漲潮就淹,所以居民早就習慣。此次莫拉克颱風來,已造成屏東由下游淹到上游,沿海房舍至少淹一層樓。這些災難者,淹水時狂呼政府救援,平日時則強力爭取經費以拉高海堤、建抽水站。像這樣持續在下沉的地區,每雨必淹,每淹必災,大水退後,我們真的還要讓他們再回去重建家園嗎?

 設若氣象災難是敵人,那麼這些在山區與在海邊受難的民眾就是難民。這一瞬間,他們的苦難非常值得同情,背後的原因也通通可以忽略。但是在下一個瞬間,我們難道還要讓他們回去嗎?

氣候災變 引難民潮
 「環境難民」的名詞,就是比喻這些民眾,像是長期處在戰亂之中,被迫離開家園。無論戰亂的原因為何,事實就是他們若再回去,非常可能地,下一個異常的災難又會出現,讓大家又要努力進山下海去營救他們。但是,這些民眾若不能回家,下一步又該何去何從?

 我們所在討論的民眾必非少數,這一次受到影響的民眾,加總起來可能就有五十萬,若僅是十分之一的居民需要遷移,那就是五萬人。若再考慮全國各地均有許多類似地點,屬於災難易發生的脆弱地區,以及許多地點開發已相當飽和,還要考慮如何協助這些民眾在新的地點重新站立起來,然後是這麼龐大長期的工作所需的經費又要由何處而來。這幾乎可說是:從未有人認真想過該作的事,也好似是「不可能的任務」般困難。

 但是,台灣已正式出現「環境難民」。無論大家用什麼態度來思考,這些難民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我們必須想辦法解決。

國土減壓 移民亦為選項
 短期內,大家只能一步一步地協助難民散居到各地,期望能減少那些還想回去重建家園的人數。中長期,則必須建立國民遷移計劃,協助部份民眾遷移到國外。

 台灣地小人多,災難頻傳,乃是所有人所熟知的。要根本解決環境難民問題,就必須要降低環境壓力。所以協助部份願意到國外發展的民眾,遷移到如加拿大、澳洲、南美洲、中國、東南亞、非洲等地,以團隊合作的精神,建立新的家園,可能是國人必須開始深思的課題。

關於作者
柳中明,美國猶他大學氣象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兼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GCRC)主任、專長於全球變遷、大氣化學、大氣輻射等領域。

【延伸閱讀】
專家:莫拉克巨災 是暖化惹的禍》林永富、張家綺 13-Aug-09 台灣醒報
面對洪患 不能空談調適》林鼎傑 12-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百年大水 或非偶然》張楊乾 10-Aug-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眼光放遠 才能真正面對暖化》柳中明 22-Oct-09 低碳生活部落格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1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氣候難民 該何去何從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75篇報導,共12,78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75篇報導

12,78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