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有志—從大誌看街友自立

地區:
分類:
文字-A A +A

無家有志—從大誌看街友自立

        人來人往的台北街頭,總免不了看到這樣的身影:身穿印有BIG ISSUE字樣的橘紅色背心、手上拿著一疊雜誌,偶爾再搭配上手工製的看板。這是大誌販售員的日常,但或許很多人並不曉得,他們多半都是無家者,也就是所謂的「街友」。

 

感同身受的理念

        大誌開始於英國,是一份只給街友及弱勢族群販售的雜誌。其創辦人也曾是街友,清楚明白被貼上負面標籤後尋求工作的不易,因此「幫助販售員重新取得生活主控權」是大誌自創辦以來就伴隨著的理念。因此購買大誌的族群主要分成兩種:一是對雜誌內容有興趣,二則是為了幫助無家者。

 

建立與讀者間的情感聯繫

        常與販售員接觸的發行編輯王姵霖提到,當期雜誌的販售通路只有街頭販售員,因此在販售的過程裡,讀者和販售員之間的連結建立確實十分常見,許多讀者甚至會打電話至出版社關心販售員的近況。

 

協助理解使其更具信心

        每個月的最後一天,大誌均會舉辦同學會來聚集販售員,除了介紹最新一期的雜誌內容之外,也會告知當期的重點,而販售員有時也會提供內容給編輯做參考。販售員在知道自己在賣的雜誌內容後,也將具備更多信心去販賣。

 

期許販售員能如實自立

        身為社會企業的大誌也表明自己是營利機構,但社會責任的實踐仍為他們所看重。理念的初衷是希望販售員能藉由這份工作掌握自己的生活,但也因為這是份工作,並不會因為他們是弱勢團體就降低標準,但還是會適度地給予關懷及協助,也會密切與社福團體保持聯繫。

 

維持銷量保障販售員工作的穩定

        「同情心是會有消退的。」提及大誌未來的目標,執行編輯黃銘彰表仍會朝更好的內容及吸引人的封面邁進,以提升雜誌內容來維持銷量的穩定,畢竟這樣對於販售員也相對較有保障。

 

提供訂閱是否剝奪銷售通路?

        針對提供訂閱是否會剝奪銷售通路這部分,他則認為訂閱本身的價格較貴,即便讀者選擇以訂閱的方式支持大誌,這些盈餘也主要用於其他地區招募和販售員裝備。

大誌編輯群均認為提升內容品質才能穩定銷售員生計。〈圖∕記者賴彥君攝〉

大誌販售員的主要集中在人潮較多的捷運站出口販售。〈圖∕記者賴彥君攝〉

 

而對街友而言,工作機會如何得知?

        「一開始知道這個工作機會真的只是因為看到其他的販售員在賣。」原以販賣玉蘭花及口香糖維生的蔡姓販售員表示,自己在知道有這樣的工作機會之後便跑到了社會局登記。他興奮地說「這都要先登記的,登記到一定的人數才可以面試。」

 

銷售量如何評估?

        當了半年販售員的蔡姓販售員主要的販售地點是在中正紀念堂捷運站。對於每天的銷售量他認為很不固定,主要和封面人物有關係。「像這期的封面人物是五月天,我批了60本才幾天就已經快賣完了,所以我估計這期的銷售量應該很不錯。」

        「也不全然是仰賴封面人物。」在台北大學販賣的楊姓販售員認為這和運氣有關係,「所以我都會多帶個好幾本,要是真的賣掉了,我認為就是開花結果的時候。」

 

銷售量若不如預期心態如何調適?

        至於銷售量不如預期,在士林及劍潭站的紀姓販售員表示自己都會待到賣完,甚至最晚待到晚上八點。但在台北車站的吳姓販售員可不是這麼認為,「我通常會待到可以販售的時間結束,但如果真的賣不好我自己的心態也會調適。」

 

販賣大誌所帶來最大的收穫?

       已經販售五年大誌的楊伯伯以前曾從事舉牌及派報等相關工作,但大誌對他來說的意義相當不同。「薪水其實也沒有比較多,但感覺不一樣,雖然賣出一本只賺50塊,但我認為這很扎實,而且我甚至能自己創新。」接著拿出自己製作的看板驕傲地說,「我把現在是幾月號,封面人物是誰寫在上面,這樣對他有興趣的人就會看到。」

 

自立是一條很長的路

        影響販售的因素層面包含了地點、天氣以及販售員本身的個人特質等,雖然已經離開流浪的生活,但販售員仍認為自己還需要再加強自身的能力,「畢竟自立是一條很長的路」。

販售員確實能透過販賣大誌增加信心。〈圖∕記者賴彥君攝〉

 

除大誌外有其他類似的自立管道嗎?

        能像大誌這樣接納街友的機構仍非常少。以服務無家者為主的遊民就業督導王椗煌表示自己知道的也只有兩家公司,且都是以清潔的工作為主。「這個社會對街友的印象普遍都不好,街友工作面試的過程中若說出自己的身份,通常不會被錄取。」

 

那街友通常如何得知工作機會?

          除了社福中心之外,和街友就業最主要的兩個相關機構便是社會局和台北就業服務處。提及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王督導說「社會局主要的業務範圍是在福利身份轉介,台北就業服務處則是針對就業仲介。」而到台北就業服務處更以自行求助、社福轉介及就服處夜訪發現等三大方式為主。

街友至台北就業服務處諮詢,盼望找出適合自己的工作。〈圖∕記者賴彥君攝〉

 

主要的應徵項目

          因街友的組成普遍都中高齡、低學歷為主,就業競爭力弱,普遍能從事的工作便較低階的服務業,例:保全、清潔。「工作待遇真的落差很大,做廚師一個月可以賺四萬,但清潔最多也才兩萬二,很難負擔生活。」台北市就業輔導人員表示自己只能試圖在陪伴就業的過程中,漸進式的引導他們方向,讓他們嘗試學習新的事物。

 

如何促使自立意願?

            而為了促進街友的自立意願,台北市就業服務處人員也表示,在年節前後均會定期舉辦為期10天的短期的工作專案,一方面讓街友在短期性工作找回工作動力,另一方面則讓街友能依靠自己的勞力賺取薪資度過年節,希望能藉此提升街友自我效能。但自立的意願如何,仍要看個人。

 

流浪越久,自立的過程就越辛苦

        根據資料顯示,失業時間1-2年就業數最多達38人,流浪時間2-3年就業數最多達22人。失業時間兩年內,就業人數共有74人,佔所有就業人數的66.67%,而流浪時間5年內,就業人數合計達70人,占所有就業人數的63.1%。由此可知要達到相同的就業比率,失業時間明顯較流浪時間短,由此便可看出街友失業時間越短越有可能安置成功,而反之則亦然。

 

街友自立能有誰陪伴?

         目前主要強調遊民自立的慈善團體為芒草心,而芒草心較為直接的服務範疇則是自立支援中心,也就是直接提供街友住所的地方,並協助其找工作甚至規劃未來等。負責管理的社工古登儒表示自己的身份就是個陪伴者,提供街友方向去思考未來的目標。有時候也會跟就業輔導站合作,希望能如期使街友重返社會,成為能夠照顧自己的人。

 

其實無家只是狀態

          流浪漢、遊民、街友和無家者其實指的都是同一個群體,也就是一群因為沒有家只好選擇露宿街頭的人。其實無家一直都只是一個狀態,而非身份別。對於這類誤解,芒草心也很無奈的說道「街友常常被貼上負面的標籤,但那個標籤其實不能代表所有的人。」

 

嘗試理解及尊重

           為了使社會理解街友真實的狀態,芒草心也表示會繼續舉辦「流浪漢體驗營」,並努力讓民眾去理解街友並不如媒體詮釋的那般不堪。

 

芒草心慈善協會致力於推廣大眾對無家者的理解。〈圖∕記者賴彥君攝〉

 

          無家者一樣也是人,也許是過往的經歷也或許是自身的性格迫使他們成為無家者,但他們的心底也仍然有盼望,即便在街頭的生活讓無家者少去許多物質上的掛念,但如果有機會,他們其實也相當期待透過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現況,更期待著被社會接納。即便自立成功的人數並不是百分之百,也有人一直處在無家者→非無家者→無家者的惡性循環下,但至少這些人他們願意嘗試改變,也還在這條自立的路上努力著。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7.03.01

賴彥君

加入時間: 2017.03.01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關心的議題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無家有志—從大誌看街友自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539篇報導,共12,828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539篇報導

12,828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