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社會學專家梁懷茂教授:如何建構『年輕』大腦生活圖譜 用進廢退的科學證明

文字-A A +A

好奇寶寶2015年到現在為止,所聽到最令人振奮的演講,整場笑語如珠,大家非常的振奮!是在以下的演講中的其中一則: 

如何建構「年輕」大腦生活圖譜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梁懷茂

2015-3-7 《2015第五屆 身心靈自我療癒 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ACM 美國音樂院/亞洲學院音樂醫療研究所

https://www.peopo.org/news/267751

很難想像這樣一位86歲的長者,勵志永遠36歲的心態!聽了他的演講我知道這是我們的希望,因為現代科學證明了『用進廢退』法則,也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科學證明。他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可以重新,可以改變。。。我們真的是沒有藉口,不努力學習求知,終身學習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他的演講揭示了:科學揭開了人類長生不老的密碼、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特質、設定年輕的大腦生活圖譜,全文附于文末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xu899yHjJg

 

 如何建構「年輕」大腦生活圖譜

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      梁懷茂

一、科學揭開了人類長生不老的密碼

一百年前,西班牙神經解剖學家生醫諾貝爾獎得主,聖地亞哥 拉蒙 卡哈爾,在1913年發表了一本「神經系統萎縮與再生」的鉅著。書中指出:「在成人的大腦中,神經迴路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所有神經元會死亡,但是沒有神經元可以再生」。因此,百年以來,大腦科學家都相信;成人大腦中的神經迴路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神經細胞會死亡,不能再生。由於卡哈爾這一論定,一般人認為人老了,大腦百寶庫中的財寶,用完就沒有了。老人的失智、失語、失憶,行動緩慢,肢體僵硬等症狀,就成了無可避免,無可改善,無可醫治的劫難?  

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科學家的發現,否定了卡哈爾這項論定,揭開了大腦長生不老的秘密,證明大腦不是一部複雜的機器或一部電腦,而是一部會自動汰換零件的生理機。1998年美國加州拉荷亞(La Jollo)沙克研究院(Salk Laboratories)的蓋吉(Frederick Gage)和瑞典的艾力克森(Peter Eriksson)一起發現了大腦海馬迴中,有充滿活力的「神經幹細胞」。這一項新生命力的發現,不僅改變了百年來對大腦不可改變的觀念,也揭開了人們追求長生不老,追求眼明、耳聰的新希望。因為,新的科學家告訴我們,神經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分裂潛能和自我更新能力的母細胞,它可以通過不斷的的分裂,製造另一個自己,可以不斷的這樣的複製下去,而沒有任何老化的現象。基於這個原因,神經幹細胞,被形容為大腦中永恆年輕的「嬰兒細胞」。如果我們生活中能夠強化,能夠激發,能夠掌握這種的神經幹細胞,那麼人生就掌握了增進健康的關鍵,掌握了返老還童的契機!

二、大腦具有可塑性的特質

大腦神經幹細胞的發現,不但為防止人的生理老化,大腦退化帶來了新的契機,更有進者,20世紀70年代,在人的心智活動與大腦生理結構方面,科學家另開創了一個新領域。研究發現:「改變」是「大腦的天性」。這方面研究,有突破性發現的科學家有二位:一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校區,耳喉科生理科莫山尼克(Michacl Merzenich)教授,一位是阿拉巴馬大學,神經心理學家陶伯(Edward Taub)。他們都從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氛圍中突破,把行為主義認為人的思想、感覺、慾望都是主觀經驗的想法,用新的事實證明那是錯的。他們都用「剪斷」猴子的輸入神經、感覺神經的方法,來觀察大腦是否有可塑性?大腦地圖功能區特定論是否可以改變?大腦是否有先天主動行為程式的裝置?

(一)陶伯發現的「學得無用」法則

走在時代尖端的陶伯,他認為「大腦和心智」一定跟「主動去做」的很多行為有關。但行為主義者,認定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外在刺激的結果。把大腦和心智的生理功能,排除在外。為了證明事實並非如此,陶伯第一個實驗是「切斷猴子的輸入神經」他不但把猴子一邊的感覺神經剪斷,他還把猴子好的沒有剪斷的手,用繃帶綁起來,使牠不能動。他想到猴子不動那隻被剪斷神經的手,反正還有一隻好的手可以用。假如他把猴子好的手也用繃帶綁起來,使牠不能動,也許會強迫牠用那隻判斷神經的手來進食,因為不進食,就會餓死,那隻手可能會動。

結果,他的想法成功了。猴子在沒有辦法動用好的手的情況下,果然去動用那隻被剪斷感覺神經的手。陶伯推想,猴子在沒有感覺情況下,可以動牠的手,這表示在大腦裡一定有一個獨立的運動程式,可以啟動自主的動作。

繼此,陶伯又想一個新點子,假如將猴子兩隻手的感覺神經都判斷了,牠應該很快兩隻手都能動,因為牠一定要動,才能存活下去。於是他把猴子兩隻手的輸入神經都判斷,結果猴子兩隻手都會動。進一步,陶伯把整個脊髓神經的輸入神經都判斷,現在全身沒存任何一個脊椎反射反應留下來,猴子不能從四肢接受到任何感覺的輸入,但牠還是能用牠的四肢。

陶伯依據生理機能修復的過程認定,一隻手的感覺神經剪斷後,會有二個月到六個月的脊椎休克期,這期間神經元不容易發射。休克期間,猴子一定會想去動牠那隻被剪斷神經的手,但發現動不了了,經過幾次之後,牠就會放棄用這隻手而去用另一隻手來進食。這樣每次拿東西吃,都會得到正向的回饋,越用越多時,牠大腦中運動皮質區,關於這隻手的地圖就會改變,而另一隻手的地圖因為不用就會縮減,同時不用這隻手,會使這隻手的程式變弱,神經萎縮。陶伯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的不用」。為了證明「習得的不用」陶伯再做一項實驗,他把猴子一隻手臂的感覺神經剪斷了。然後便把那隻「好的手臂」和剛剪掉「神經的手臂」都纏上繃帶,使牠不能動,這隻猴子在脊髓神經休克期間,沒有機會去動牠的手牠,就沒有「學到」牠的手是不能動。果然二個月休克期間過後,解除繃帶時,猴子就能動牠被剪斷感覺神經的手。陶伯依據這項研究的結果,使他想到中風病人,中風後手不能動,跟剪斷感覺神經的猴子一樣,於是他把這個方法發展出「限制—引發」的治療方法,用來治療中風病人,治好許多中風多年的病人,獲得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莫山尼克證明的「用進廢退」法則

莫山尼克也使用剪斷感覺神經的方法,研究大腦地圖功能特定論是否正確?大腦地圖區是否可能改變?他拿與人手相像的成年猴子,拿牠手上的三條主要神經做實驗;即橈骨神經、中神經、尺骨神經。中神經是傳遞手掌中的訊息,另二條神經,傳送手內外訊息。剪斷中神經的結果,二個月後發現,刺激手掌中間,沒有任何反應,碰觸手掌外圍時,中神經居然活化了。再檢視手的大腦地圖,橈骨神經和尺骨神經的地圖區變大了,中神經的地圖區不見了,證明「大腦地圖區功能特定論」是不正確的。大腦有可塑性,同時也證明大腦地圖區功能是競爭的。莫山尼克在1980年的另一個實驗是,將猴子的五根指頭套在一起,不能單獨使用任何一根指頭,一天500次的剌激,連續144天。猴子大腦出現一個橢圓形的新地圖,五根指頭已融成一根了。證明「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五根指頭不用,變成了一根,因此,莫山尼克將這個實驗的結果,稱之為「用進費退」法則。

陶伯的研究結果,發現大腦有獨立的運動程式,無需外在刺激,可以啟動自主的動作。同時他運用「習得的不用」法則,發展「限制—引發」的治療方法,開診所為中風病人、腦性麻痺病人、失語病人,先改變他們大腦的生理結構,使他們的肢體功能恢復正常。

莫山尼克的研究,使他座上了「大腦可塑性」的世界第一批交椅。他宣稱大腦練習像「藥物」一樣有效可以「治病」。於是於1996年他在美國加州奧克蘭市,開了一家公司,為人「重新設定」大腦。使語言障礙的人,自閉症的兒童,重組大腦,開啟智能之門,讓他們過新的生活。

三、設定年輕的大腦生活圖譜

    自科學界揭開大腦裡有「神經幹細胞」,使人意識到,主宰人的思想云為的大腦,有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寶藏,具有返老還童的潛能。更是打破以往大腦地圖功能固化的迷思,扭轉人的行為只有刺激才作反應的主張。認定大腦具有可塑性,認為人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生理結構;想像力可以改變大腦生理結構;文化都可以改變大腦生理結構。因之,重新設計大腦,便成為大腦科學的主流。但人到中年,大腦功能如何開始弱化?何以走上退化?又如何建構一個「年輕大腦生活圖譜」,使年老的人,能悠遊自在的過年輕的生活呢?依主流科學的法則,我們可以循以下的方法去努力:

解開中年族群大腦退化的迷思
增加和活化大腦神經幹細胞的方法
建構美好的年輕大腦生活圖譜

    我對保持身體健康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是我在研究「能量調理與健康」時,偶然想到的問題。我想我們日常走路「開步擺手」的慣用動作,會不會因習慣動作而型化內分泌的型態,產生機能的遲滯反應呢?改變習慣動作,會不會增加內分泌的活化而增加活力呢?因此,我每遇見醫生,就會問這個問題,答案大致都說:「可能罷!」。依我自己的想法和醫生的答案,我在維護健康的心身活動上,做了許多創新和改變,行之近三十年,想不到這些創造性的心身健康活動,居然和當今大腦主流科學的實證法則相當吻合,真使我喜不自勝,謹將我建構年輕大腦生活過程,給大家分享:

    <1>、運動時肢體要動,血氣也要運:

我發現很多的運動是動而不運或運而不動。我以為運動既要運也要動。這裡所指的「運」是血氣的營運,指的「動」是肢體的活動。當你平常走路也好,著意去運動也好,一定要開步與深呼吸並行,運動時身體所有肌肉都在動,都在相連的共振,走路配合深呼吸,把肌肉組織內的氧氣換新,因為健康的三覂素是,要身體中的血液流暢,能量豐沛,氧氣充足,才是運動要達到的效果。因此,我著意去運動時,除了用反習慣動作之外,都較平常來得強烈、激動,絕不花拳繡腿,運而不動。我每走一步,用力甩手,深長呼吸,達到運而且要動的效果。

    <2>、運動肢體要採用反習慣動作;

我們平常走路,總是後腳跟前腳,雙臂前後擺動,習慣成自然,成了身體固定的動作形態,但生化元素的分泌也就跟習慣動作而固化。生理的能量就會因缺少刺激而退化。因此,當我專注運動時,改變手腳活動的方式,強化活動的力度,採取反習慣的動作,以激發內分泌活化。例如,開步時腳趾抓地,膝蓋往後挺,快步向前走,甩手,前後左右上下開弓用力的甩,十個指頭用力叉開,使腦中的肢體、手指、足趾地圖得到活化。

<3>、走路甩手、腳趾抓地的效益:

我們大腦中所稱的「身體地圖」,是身體的每一個地方與大腦皮質區某一個位置是相對應的。所以,我們走路時,肢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激化大腦地圖皮質區的對應反應。中國傳統氣功甩手,多採用站立慢條斯理的甩,呼吸也採輕柔細氣的吐納,這個方法,近似動而不運,達不到身體機能強烈共振的效果。,

大腦科學家證實,採取較為激烈的運動,是增大腦神經幹細胞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我用行進式的甩手,而且運用反習慣動作,邊走邊甩。每邁出一步,腳趾抓地,手掌用力撐開,十指伸直反復開合,如雙臂強力平肩開合的甩,單肩上下的甩,雙臂前後左右上下的甩,每式甩三百次以上,這樣的運動,才能增加大腦神經幹細胞的數量,促進返老還童神經迴路系統的活化。

腳趾抓地,是大腦要去感知走路的腳,從中醫觀念,是要腦氣通腳氣,腳氣通腦氣。它的口訣是,腳力補腎力,腎力補心力,心力補腦力,所謂「心腎相交」,才能神明氣壯。而大腦科學家卻說,從腳到腦的感覺回饋系統靈光,以維持並發展大腦腳的地圖活化,使能眼明腳健,走路不會摔跤。  

<4>設定年輕的大腦生活圖譜、  

設定年輕大腦生活圖譜,就運用想像力的穿透力,建構一個理想年齡的大腦地圖。大腦科學家強調,當我們思考時,就在生理上改變了大腦的結構和狀態。換言之,實際上想像一個動作,跟實際去做那個動作,其實是沒有很大差別的。從實驗發現,每當你的非物質心智,在想像時都會留下物質的痕跡。你每一個想法,都會在微小層次改變大腦觸突的生理狀態。「想像」練習鋼琴的人,移動手指在鋼琴鍵上彈奏時,卻改變了大腦的觸鬚。這些實驗證明了「想像力」的穿透功能。

我怎麼設定36歲的運動年齡,而且行之20多年,我已經想不起這個機緣了。總之,每日運動踏出第一步,我就想我是36歲。然後深呼吸、腳趾抓地、膝蓋後挺、用力甩手、猛向前行,大約走上2.500步到3.000步,身遂氣平,心境陶然,恬適舒暢。而所得身體健康反應是,從不腰酸背痛,頭昏腦脹。精神狀況是,行止動作,輕快便捷,語言思想表達無礙,社會活動交投如份,自認自信我以85歲的年齡,在營衛36歲的生活。

揣摩建構年輕大腦生活地圖之效驗反應。相信每個人都經歷過,用母親對嬰兒說話的語氣,對親密伴侶說話,像是回到兒童時的心智狀態,這種「回歸性」的語氣,會引發所有「童年神經迴路的活化」。如果這個回歸性神經迴路活化的歷程,通過專注運動的轉化的營造,則年輕大腦圖譜的建構,更有捷徑行走。惟建造這個地圖的經驗,一定要在走路,甩手,要想像自己年輕,要持之有恆,四個月之後,精神狀況就有不同的感覺,四年之後,精神世界裡,心神意識裡,就沒有老年的感覺了,真是奇妙!

四,建構年輕大腦是可欲性的努力

前文說明由於科學家的努力,發現大腦裡有了活潑返老還童的神經幹細胞,有了可塑性的功能,有了想像力的穿透能量,有了童年回歸性的神經活化。所以想像自己年輕。回歸自己36歲,要自己返老還童,要自己長生不老,並非空泛虛無的大話,而是有經驗邏輯可循,有實證生理法則可按。科學明確告訴我們;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文化可以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想像力可以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進一步宣示:

運動和學習是互補的;

運動增加神的幹細胞的數量強化它複製發射的能力,

專注學習增長使幹細胞毒命。

這些科學研究成果,提供了我們追求健康,延年益壽的方法和方向。在我生活中的偶然與巧合,不期然的將八十多歲的高齡,營造了一個36歲的生活頭腦,悠然自在的讀書、作文、觀光、旅遊其樂融融!。 

然而,改變是一種過程,漸進的,緩慢的,累積而成。如果你要有70歲的年齡30歲頭腦,70歲的身體30歲的動作,只有從當下開始,持續地,每日做完必要的功課。

 

中華民國一○三年七月三日星期四

於新北市三峽香雲小樓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0.20

好奇寶寶

加入時間: 2007.10.20
5,690則報導
289則影音
6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長生不老社會學專家梁懷茂教授:如何建構『年輕』大腦生活圖譜 用進廢退的科學證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