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看見台灣」:等待農業下山

文字-A A +A

半世紀過了,高山農業成了一筆牽扯不清的爛帳,其中更涉及數十萬人的生計。如何找到折衷方法,兼顧國土復育以及農民生計,各方都在努力。

圖:德基水庫上方梨山地區的開發。(Source:I-Ta Tsai flickr, CC BY-NC-SA 2.0)

文/廖靜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約記者)

    杯高山茶,一碟可口的高麗菜,一顆顆甜蜜的水蜜桃、甜柿,這些民眾日常輕易可買得到,並視為享受的產品,是來自海拔800公尺以上的農園,價格不斐,背後付出的環境代價更是驚人。

高山農業的問題

    中部山上遍植高冷蔬菜,裸露的表土,讓人難免將土石流崩塌聯想在一塊。高山農業牽涉種植坡度、作物(淺根蔬果)、農法(慣性農法施用大量化肥農藥)以及土地承載總量與管理問題,長久以來缺乏社會對話,再加上歷年幾次豪大雨沖刷造成土石流災情,高山農業難卸其責。

    高山農業的三大作物,包括溫帶果樹、高山茶及高冷蔬菜,其中尤以高冷蔬菜獲利最豐、投資報酬最迅速,卻也是水土保持及生態環境最致命的殺手。原因在於蔬菜的整地工作頻繁,每次翻耕都增加了暴雨沖刷所造成表土大量流失的機率。

    此外,高山農業使用大量的農藥與化學肥料,這些化學成分隨著水源滲入到地底下,不但破壞土地肥力,影響水源,也有土地切割效應造成塌陷。

高山農業歷史根結

    從歷史角度切入,1950年代國民政府遷台後,積極建設台灣,其中更為了中部橫貫公路的興建,提供給開路工人所需的糧食、物資,號召退役榮民進入山區開闢耕地。1957年,在梨山地區成立福壽山高山農場,之後陸續在中橫沿線成立了西寶、見晴(後改名清境)、武陵農場,稱為四大高山農場。

    理想上,隨著時間演進,這些農場提供榮民庇護之地的功能,也應隨著農民經濟能力改善,他們的子女就有能力下山生活,而功成身退。但是高山水果、高冷蔬菜的高利潤,反而吸引了更多人上山。

    中橫開闢完成,另有一批響應政府農業上山,跟林務局租地造林的林農,目的原先是為了造林,但難敵溫帶水果的高獲利誘惑,而有擴墾、超限利用的情況;1969年政府實施濫墾清理計畫,要求林農只能從事造林,墾地種植的果樹,不能再增植或補植,不過違法濫墾始終存在。

    高山農業的好景氣,使得山上土地水高船漲,原來不該用來買賣的原住民保留地,也跟著轉手到平地人、財團手中,以租借50年的方式或抵押債權的方式取得土地長期使用權。全台數十萬公頃的原住民保留地,約有4.5萬公頃已開發為農業用地,其中不乏濫墾、超限利用。高山蔬菜與作物,在犧牲環境下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屬難以計算。

圖:福壽山農場。(Source:Martin Chen flickr, CC BY-NC-ND 2.0)

為高山農業解套

    半世紀過了,高山農業成了一筆牽扯不清的爛帳,其中更涉及數十萬人的生計。面對這個複雜難解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法案就能立即解決,歷史因素不能不顧及,如何找到折衷方法,兼顧國土復育以及農民生計,各方都在努力。

    為了解決租地濫墾的問題,農委會林試所嘗試找出折衷的方法,藉由混農林業實務,鼓勵農民種植高經濟價值的林木,在林木成長的過程,則於樹旁種植農業作物,增加收入來源,等到樹木成林,林農就能從植樹本身獲得收入。

    此計畫目前還在實驗階段,不過卻招致諸多質疑。環保團體認為,台灣所謂的宜林地,坡度過陡,不適合務農;另外,既有農業行為誘惑大,恐怕會有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達不到造林的目的。

    另一方面,為了減少化學資材帶來的生態破壞,幾座國家公園也結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陸續推出園區內產業轉型計畫。先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西寶農場,輔導農民改種有機、多樣化的蔬果,加強水土保持,進一步朝向體驗旅遊、環境教育場域;不擴大耕地,也不容許新增的農業行為。玉山國家公園也跟進,輔導東埔一鄰改用有機農法。

等待農業下山

    這些努力或許能改變高山農業些許面貌,但問到,高山農業何時下山?只有沉默以對了。除了行政院退輔會認真執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外,林班地、原保地濫墾、超限利用,根本管不了。

    高山農業創造的經濟效益,讓既得利益者不肯下山,而這些環境成本每年持續轉嫁在高山道路坍方、高山就業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上。2004年七二風災重創台灣高山,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土,農業下山、國土復育引起社會大眾關注。

    10年過去了,台灣社會繼續喝著高山茶,選購尖頭甜脆的高麗菜,還有水蜜桃和甜柿,只是全民埋單的環境成本,又該如何支應呢?

【參考資料】
從台灣奇蹟到山林公敵 ──高山農業不歸路?》Nov.-2004 光華雜誌
國土復育計劃所帶來的高山新危機》阿寶 Feb-2008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延伸閱讀】
吳揆主張國有林放租? 環團:別漠視山林超限利用警訊》廖靜蕙 11-Nov-2011 環境資訊電子報
高山投機農業》16-Nov-2009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繼續看見台灣系列文章」由台灣環境資訊中心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共同企劃。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chiashou.fan

當看到報導上這段「行政院退輔會認真執行退耕還林的政策,林班地、原保地濫墾、超限利用,根本管不了」時,身為林務局的一員,我想記者可能不知道,其實德基水庫集水區陡坡農用地,林務局於80年就配合行政院政策開始辦理收回,並於92年開始針對未配合領取救助金主動返還的出租地,提起民事訴訟訴請返還林地,期間歷經多年墾農們於街頭抗爭及民代關切,甚至連吳副總統於擔任行政院長時,也為了墾農陳情政府對他們提起訴訟收回林地一事,以無能跟敗家來形容林務局,林務人員仍然默默承受這些外在壓力,繼續依政策辦理。到現在為止,應收回306件,372公頃的租地,除已循程序聲請強制執行中及仍由法院審理者約79公頃之林地仍持續進行收回程序外,已收回248件,面積292.78公頃,執行率達81%,這些都是林務人員多年來依法執行的成果,在沒有查證的狀況下,直接就作出「林班地根本管不了」的評論,實有欠公允,尤其是對於那些面對不理性墾農的責難與謾罵,仍默默執行強收回的現場林務從業人員來說,更充滿不知為何而戰的無奈。

小麻姑娘

我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廖靜蕙,當初寫這段,並沒有批評林務局的意思,原本我只是要點出林班地超限利用解決不了的現象,我想到的比較多是承租戶在這件事上的責任,事實上在文後附的延伸閱讀《吳揆主張國有林放租? 環團:別漠視山林超限利用警訊》(http://e-info.org.tw/node/71607)就提到:

「收回林班地 吃力不討好

事實上,在中橫公路道路沿線的菜田景觀。菜田中的土壤已流失殆盡,窮目所及,盡是石礫。這般田地沒有絲毫保水的功能。(圖片來源:邱志郁)台灣歷經多次的颱風帶來土石流巨大災害之後,山林超限利用議題使受到社會大眾關注,而農委會也逐步推動國有林事業區出租造林地補償收回的計畫,由林務局轄下各地區林管處負責執行。

但林管處處理國有林地收復的工作,吃力不討好。據了解,要讓非法侵占之訴訟成立,通常要花費好幾年;即使勝訴還得需透過行政訴訟請求強制執行,更不提民眾不服提異議訴訟,更是曠日廢時。

根據林務局資料顯示,目前尚有5,643件、面積9,374公頃無約或超限使用國有林地;審查合格者計636件、面積219公頃,佔受理案件1成。」

這是三年前寫的,剛好我在完成這篇報導前又確認了一次超限利用的資料,結果一模一樣。我真得很難不說「管不了」。你可以解釋因為林務局沒有收集更新相關資訊,但結果卻會造成這種判斷。文章對於基層人員的努力,更沒有否定的意思。以上說明。

3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繼續「看見台灣」:等待農業下山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