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文字-A A +A

【記者 陳靈傑 陳志高 謝倩歡/採訪報導】

稿頭: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標一:“造音翻土”重現未知經典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造音就是剛剛所說的,這個音呢,不只是旋律,而是所有的聲響,那其實很多很多的青年人,在他們的所處的社會裡面,他們表達意見的方式,就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聲響,來回應所生活的世界。」

標二:以“本土化”為前提 重新感知社會
本次展覽以“本土化”為前提,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裏著手,重新發掘,以系譜學的方法梳理軌跡,並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稱這個過程為“翻土”。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那這個裏面一開始呢,引發觀眾區思考,聲音它發生之後,到被觀眾聽到,這個之間呢,是一個很長的旅程,因為中間可能有很多的法規,很多的禁令,或者說很多的社會事件,它傳不到觀眾的耳力。」

標三:關注聲響  期待社會的迴響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很多是戒嚴時期的禁歌、禁書和影像視頻,本展覽的目的不在於清查與盤點臺灣的聲響文化,而是更關注以聲響作為社會感知內核,反思或挑戰既有秩序的文化運動。

參觀民眾:「過去我們有這樣子的,限制出版的,限制音樂,限制一些文字,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解嚴了,看起來我們好像擁有很多的自由,但事實上我們是被限定在既定的選項裏面。」

“造音翻土”不僅展現了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演變歷程,也引發了民眾的思考,在社會生活中可以發出更激蕩的迴響。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107則報導
2,761則影音
515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4:25

同禮部落民宿停業 接待山友陷兩難

2023-05-28
瀏覽:
4,986
推:
0
回應:
0
4:22

台灣醬油之都 西螺百年黑豆醬油飄香

2023-05-28
瀏覽:
3,476
推:
0
回應:
0
3:40

台日交流珊瑚復育 盼重現海底美景

2023-05-28
瀏覽:
3,061
推:
6
回應:
0
4:33

保育樹木新觀念 鮮為人知攀樹師

2023-05-28
瀏覽:
2,314
推:
0
回應:
0
3:53

宜蘭白米社區 木屐工藝地方創生

2023-05-28
瀏覽:
3,602
推:
37
回應:
0
5:39

棒球菁英化訓練 學習面對壓力與挑戰

2023-05-28
瀏覽:
3,085
推:
0
回應:
0
5:28

外來種螯蝦肆虐 危害生態平衡

2023-05-28
瀏覽:
2,834
推:
6
回應:
0
3:51

復康巴士不足 無障礙車輛收費兩難

2023-05-27
瀏覽:
3,553
推:
0
回應:
0
4:52

愛與包容 妥瑞兒勇敢面對人生

2023-05-27
瀏覽:
2,991
推:
0
回應:
0
3:49

雲門演繹《薪傳》重現45年前經典

2023-05-27
瀏覽:
2,708
推:
0
回應:
0

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79,466篇報導,共12,321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79,466篇報導

12,321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