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流浪動物生態惡性循環

2014/01/21 21:56
1,763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一雙雙無辜又無助的雙眼,流露出一種渴望、一種懼怕,眼睜睜地看著外面紛紛擾擾的世界,小腦袋瓜裡不停的運轉著,想著今天這一餐要怎麼度過、想著隔兩條接以外的那戶人家會不會在我今天經過的時候又要拿工具打我……噢不,我要被抓進收容所了!社會上存在著許多流浪動物,在許多人眼中,他們的生命不值一毛,但也有一群人,努力讓大眾知道流浪動物的生命可貴。追根究柢,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流浪動物源源不絕?

「十二夜」效應  流浪動物終於有個家
        台灣各地區的動物收容所總是「滿狗為患」。去年電影「十二夜」揭露出在收容所裡的流浪動物們剩下最後十二天生命的故事,上映之後引起廣大的迴響,且迅速地在人們心中發酵,有報導指出,台北動物之家在認養率、詢問度都有大幅提升,棄養率也有下降。雖然表面上來看,流浪動物認養的狀況有所改善,但並非全台每一間動物之家都顯示出如此振奮人心的數據。回歸根本,造成台灣流浪動物多不勝數的原因其實有許多,且是一個無限的惡性循環。

生命教育宣傳不足  棄養問題不是隱憂
        台灣寵物棄養問題嚴重,好心一點的會將寵物送至動物之家,但也有為數不少的飼主直接將寵物隨地棄養,不僅造成寵物擔心受怕、變成流浪狗,也可能因長期被豢養、不會過馬路或自行覓食,而導致車禍事件頻繁,或是餓死街頭、隨地大小便造成社會環境髒亂。
        棄養的原因有許多種,其中可能導因於在生命教育這一塊,台灣對生命的看法、意識還未深入心中,多數人仍把動物看作一種畜生,或者只是一種會動的生物,因此將其生命視為草芥。雖然近年來對於動物生命的重視已有提升,但是政府宣導不足,將使生命教育原地踏步。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或許是由於台灣的動物沒有健保,因此寵物們就醫費用都要飼主自費,如果是開刀住院等等,其金額則更為可觀,許多人發現開銷越來越吃緊,便決心放棄不養。台灣雖有設立動物保護法,但此法尚不完善,對於棄養的民眾沒有強制力地處罰,讓飼主們萌生隨便的心態。

政策矛盾不完善  疑難雜症湧現
        對於安樂死爭議,綜觀台灣動物的相關法規,其實可以提出許多矛盾的地方。動保法的設立是為了保護動物,但在第二章第十三條的規定中,則詳細地列出可以合法宰殺的各種條件,此舉不但違反了動保法的存在,也讓許多動保團體質疑相關單位是否有奪走一條生命的權利。參考美國各州的動保法相關條例,便可以發現其完善與人道。舉加州動物防虐法599d條例為例:「凡是在合理治療後適合被認養者皆禁止安樂死。」
        人民必須依法報戶口,有身分證字號乃是為了避免身分濫用、社會混亂,這同樣也可以套用到動物的身上。台灣過去在動物戶口這方面沒有徹底實施,而在晶片技術方面也尚不完善,因此對於沒有晶片、走失或遭棄養的狗狗通常也別無法度,只能送進收容所。對於寵物疫苗施打,政府相關單位也沒有強制。前一陣子狂犬病疫情爆發,致使人心惶惶,造成社會上一股棄養潮,許多家犬沒晶片、寵物沒被強制打疫苗,對於此種不負責任的亂象,政府也無從取締和控管。

「以結紮代替撲殺,以領養代替購買」
        根據國外的研究報告指出,實施TNR(Trap Neuter Release)將有效控制流浪動物的數量。此方式是透過誘捕流浪動物,幫助牠結紮絕育,再原地放養,讓牠在外繼續生活但卻不會無止盡的生育,並逃過安樂死的魔爪。儘管近幾年來政府對於流浪動物問題逐漸重視,因而打出「以結紮代替撲殺,以領養代替購買」的宣傳語,更甚至台北市長郝龍斌宣示要朝「零棄養、全領養」的目標邁進,不過台灣目前尚未正式引進TNR,普遍大眾對此方式也不了解,因此台灣目前在處理流浪動物問題方面依舊有很大進步空間。
        動保法允許繁殖場的設立,但對於許多非法繁殖場的存在,除非有民眾檢舉,否則政府多為被動式地取締。台灣民眾多數存在著名犬、血統的迷思,因此許多欲養貓狗的民眾會前往寵物店挑選,但大家都不知道此舉反而導致繁殖場以更不人道的方式在動物身上圖利。繁殖場裡的貓狗們終其一生就是不斷地繁殖,在已無生育能力之後,便被掃地出門、在外等死,甚至剛出生的小貓小狗們,如果有殘疾或長相不佳,也會遭遇同樣地處境。尤有甚者,繁殖場會將動物們割除聲帶,以防叫聲擾鄰。故近年來許多民間動保團體都致力於宣傳「以領養代替購買」,希望可以提高大眾的意識。

修改法律向國外學習 政府仍有進步空間
        台灣流浪動物問題已存在多年,動保團體也抗爭過無數次,但是許多問題依舊沒有得到適當的解決辦法,若非近期電影「十二夜」的揭露,台灣民眾對於流浪動物的意識很可能還停留在不在乎的階段。儘管現今政府與大眾已經逐漸重視這方面,有些地區甚至開始實施強制性殖入晶片、遞出棄養罰款,但相關法規沒有與時俱進、民眾心態尚未全部認同與調整,兩者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