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家「家扶好鄰居 愛心待用店」 歡喜揭幕

文字-A A +A

第一家「家扶好鄰居 愛心待用店」 歡喜揭幕
林柏榕董事長親自端上愛心餐點給弱勢者享用


「呷飽,才有氣力!」家扶基金會林柏榕董事長穿著圍裙親自端上餐點給弱勢家庭享用,並宣布全國之愛心待用店將於6月20日起正式上路。「待用愛心」在全台蔚為風潮,家扶基金會透過建構「好鄰居」愛心網絡,成為第一個全國性愛心待用整合平台,並號召全省近80家愛心商店,在不收取任何捐款及補助下自發性地提供每日固定10份待用餐點,讓供餐可近、穩定、有效率。家扶特別設計製做愛心待用商店辨識門牌,讓需求者一眼即可辨別該店家的供給狀況,第一家愛心待用店於今(13)日台中清一色牛肉麵店歡喜揭幕,由家扶基金會林柏榕董事長、陳靜夫常董、何素秋執行長、南台中家扶中心林石清主委及愛心待用商店一同揭牌,並邀請10位弱勢家庭的家長與孩子為座上賓,享用愛心商店提供的美味餐點。
家扶基金會自97年開始發起「保護兒童好鄰居」活動,廣邀企業、商家與社區民眾共同關心兒童議題,期待透過民間的力量深入社會各個階層與角落,截至今年止全台已有超過1,500個愛心商店加入「好鄰居」的行列。家扶基金會林柏榕董事長表示:「家扶目前扶助國內將近兩萬六千個受助家庭,其中單親就佔了近七成,隔代教養佔了14.5%,這些弱勢家庭的家長平時因忙於生計,較難以提供孩子穩定、營養的三餐。此外,曾經幾次遇到有人向我借錢表示已經餓了好幾天或是沒錢坐車回家,雖社會詐騙猖獗,但我仍毫不猶豫地馬上掏出錢來給他,但現今多少人有如此大的勇氣願意主動開口向人求助?待用餐的美意,正好能讓這些有急迫需求的人飽餐一頓。因此,家扶決定擔任資源整合的角色,號召『好鄰居』一同加入愛心待用計畫,不僅可讓弱勢不用再挨餓,發揮『救急』的效果,更希望透過此平台關懷需要協助的兒童與弱勢家庭,提供後續所需的服務以『救困』。」

台中市知名連鎖餐廳清一色牛肉麵率先響應家扶愛心待用店計畫,近2年來已多次封店招待家扶中心超過300位家長與兒童免費吃牛肉麵,店長黃美麗表示:「因為兒子國中時的班上有一位住在兒童之家的同學說很想吃牛肉麵,開啟了我想要幫助弱勢的想法,有能力付出是幸福,有捨才有得,未來我會繼續做下去!」71歲的莊曾祖父帶著2歲的小哲開心地前來用餐,小哲一家六口,祖父及叔公因身心障礙無法工作,父母因故無法照顧,只好將他交託給年邁的曾祖父母照顧,然曾祖父母年歲已高,根本無力工作、家境貧困,莊曾祖父說:「家裡很窮沒錢買奶粉,小哲很早就斷奶卻沒辦法跟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因而營養不良且瘦弱,如今他2歲了,我也只能準備簡單的飯菜給他吃,還好家裡附近有一間清一色牛肉麵店提供待用餐,讓小哲有機會吃到一點營養的食物。」另一位祖母帶著孫女琳琳來用餐,琳琳的母親在她很小時就離家,父親因長期工作勞累罹患肝炎過世,由祖母一人獨自撫養琳琳與哥哥長大,然祖母年邁無工作收入,只能靠低收入及家扶中心的補助才能勉強度日,琳琳說:「難得有機會可以吃到這麼好吃的麵,真希望哥哥也可以吃到,明天我想要帶他一起來!」

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表示:「很開心家扶基金會可以扮演第一個全國性待用愛心服務提供者的角色,此服務共有以下六點特色:第一,資源可近性:整合全國愛心待用商店,弱勢可就近取得所需資源;第二,資源穩定性:愛心待用店皆與家扶中心合作多年,確保愛心待用餐點提供的穩定性;第三,取得即時性:不另製作與發放餐券或領用券,讓需求者可即時取得;第四,店家自發性:愛心待用店家不收取任何捐款及補助,每日固定提供10份愛心餐點,若企業或民眾想參與可捐款給家扶做為經濟扶助與急難救助基金;第五,供需平衡:家扶累積63年在地深耕服務的經驗,深度瞭解弱勢家庭的需求,可讓資源即時媒合給需要的弱勢家庭;第六,發現個案,建構後續關懷服務機制,發現需求者並提供必要協助。

家扶基金會目前已號召全省近80個愛心商店的加入,其中更有許多店家深入偏遠地區,待用愛心遍地開花,此外,家扶規劃了後續關懷服務機制,期待經由更全面、深入的服務網絡,及時發現潛藏的社區弱勢家庭,適時提供協助與服務,若有意願加入「家扶好鄰居 愛心待用店」的店家,可與當地家扶中心聯繫,相關詳情請上家扶官網http://www.ccf.org.tw「愛心待用資訊平台」查詢。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0.12.21

家扶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10.12.21
452則報導
1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第一家「家扶好鄰居 愛心待用店」 歡喜揭幕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7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7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