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悲歌 嘉義縣何處看電影

文字-A A +A

【記者翁敏兒、顏資蓉/嘉義報導】   

  隨著錄影時代的來臨,戲院面臨考驗。台南縣最後一家戲院今年十月底將熄燈,而嘉義縣早在二十年前,最後一間朴子榮昌戲院關閉,現在嘉義縣的民眾看電影要到嘉義市才看得到。戲院關閉除了造成民眾不方便之外,歷史悠久的戲院是當地人的回憶,保存文化價值或是直接改建,將是各地政府目前的課題。

  台灣的戲院興起與電影的輸入,都是在日治時期之後。早期的戲院成為戲劇表演場地,為名符其實的「戲院」,除了傳統的歌仔戲、布袋戲,也引進了新劇<註一>,戲院成為民眾聚集的場所;直到20世紀初,電影甫在台灣放映,戲劇與電影兼容並蓄,戲院才逐漸成為現代人所知的電影院。映演事業的黃金年代自民國四十年到民國六十八年,顛峰時,台灣共有540家戲院,其中嘉義縣共33間。隨著時代演進,錄放影機與電視在台灣發展迅速,造成戲院一間間關閉,嘉義縣最後一間老戲院是榮昌戲院,最後一年只播放幾天的電影,但也在民國八十年時關閉。對此,前榮昌戲院經理人吳燈煌感嘆地說:「廣播、電視的發展影響了戲院,關閉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榮昌戲院早期以戲劇表演為主。

記者翁敏兒/翻拍自《朴子憶昔》

 

  中正大學位於沒有電影院的嘉義縣,學生觀賞電影的管道多元。通訊四黃鈞鼎說道:「小時候比較常看電影,現在看電影要到比較遠的嘉義市,因此最多在每個月的回饋日<註二>才會去電影院觀賞。」生科四張郁欣也表示,電影院離學校太遠了,看情況可能兩個月才會去看一次電影。對於平時觀賞電影的管道,她明確地指出:「用網路電視看,大家不是都這樣嗎?」

  環境變遷,現在學生觀看電影的方式有很多種,中正大學電影社成立是為了推廣電影,讓學生有更多管道可以觀看電影。電影社社長李易烜表示:「社團活動主要是播放電影,之後大家與指導老師討論、分享心得,讓大家都能夠看電影、了解電影。」社團成員經常一起到嘉義市電影院觀賞電影,除了在學校內的社團活動之外,這群喜愛電影的學生,也很樂意到電影院體會大螢幕的感受。但目前學生較常到連鎖電影院嘉義嘉年華觀賞電影,對於同樣位於嘉義市的老戲院新榮戲院的經營可能造成困難,張郁欣說道:「在嘉義念了四年書,但是從來沒有到新榮戲院觀賞過電影,只會去嘉年華看。」

  科技的日新月異,新的觀看電影形式多元,造成原本林立的戲院一間間關上大門,戲院前大排長龍的景象不再。目前嘉義縣沒有戲院,原先的老戲院逐漸被現代擁有華麗設備的戲院所取代,目前嘉義市僅剩的兩間戲院中有一間即是如此形式。面對時代變遷,造成不少戲院成為歷史,但有些老戲院依舊努力尋找新的經營方式,希望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註一>「新劇」,即西方的話劇,又稱新流劇,以反抗封建時期的歌舞伎而產生,是平民反抗明治專制政府的自由民權之藝術抗爭。1888年,自由黨的角藤定實已宣傳民權的形式成立劇團,高喊民主自由口號。

<註二>回饋日為嘉義嘉年華戲院每個月舉行一天的活動,當天電影半價優待。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8.03.13

中正E報

加入時間: 2008.03.13
4,507則報導
2,180則影音
56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嘉市新氣象 西區大發展

2024-04-15
瀏覽:
2,507
推:
0
回應:
0
2:58

傳統手工製香 堅守文化價值

2024-04-15
瀏覽:
1,138
推:
0
回應:
0
2:50

人間月老 媒那麼簡單

2024-04-15
瀏覽:
1,155
推:
1
回應:
0

守護傳統建築 竹崎鄉土角厝文化

2024-04-08
瀏覽:
4,799
推:
1
回應:
0

鵪居樂業 納入法規後的鵪鶉產業

2024-04-08
瀏覽:
4,148
推:
1
回應:
0
2:59

獨劇特色 訴說台灣故事

2024-04-08
瀏覽:
3,913
推:
5
回應:
0

手繪看板師傅 一筆一畫的電影世界

2024-04-01
瀏覽:
2,985
推:
0
回應:
0

齊聚圓環!屬於嘉義的民主文化

2024-04-01
瀏覽:
6,118
推:
0
回應:
0
2:57

找尋朴子的醫療文化之路

2024-04-01
瀏覽:
8,330
推:
2
回應:
0

番路彈藥庫 舊址活化資源回收場

2024-03-25
瀏覽:
5,024
推:
1
回應:
0

老戲院悲歌 嘉義縣何處看電影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76篇報導,共12,783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76篇報導

12,783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