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探討台灣基層運動困境

文字-A A +A

在2020東京奧運會上,台灣代表隊獲得了2金4銀6銅的好成績,這是台灣到目前為止在奧運會的最佳紀錄,也讓國內的觀眾歡心鼓舞。同時,政府高層祭出高額獎金給這次代表隊的選手們,最少90萬、最多可到2000萬,相當的大方。

但是當高官們爭先恐後給予豐厚的獎勵時,孕育出這些優秀選手的基層校隊卻往往得不到足夠的資源…

基層運動的重要性

    要培養一個運動選手,幾乎都是從國小就要開始接受訓練,然後往上銜接至國中、高中,最後到大學甚至是職業,這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師資、器材、場地等)。如果基層運動發展健全的話,那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好手往更高的層級邁進,也就更有機會孕育出能在賽場上發光發熱的選手。反之,如果是在稀少的資源底下,要維持一支隊伍的運作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有可能導致一些很有潛力的選手,還沒有等到他們發光發熱的那一天,就被迫黯然的退出這個舞台。

石明謹(左大)仔細地解釋台灣與國外的差異

   

台灣在發展基層運動時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台灣的小孩從小就是高強度的專業化訓練,但像歐美、日本、澳洲等著名的體育大國的小孩不管是從事何種運動,就是很單純的在培養興趣,不會有太大的競賽壓力。甚至會有一個小朋友從事好幾項運動,等到稍微大一點,有個明確的未來志向時,再開始接受較為專業的訓練。可台灣完全是顛倒過來的。

也因此我們常常會聽到學齡階段的台灣選手在棒球、網球、足球會有非常好的表現,但是到了成人階段之後,台灣就只有被列強按在地上摩擦的命了。

獨特的體育班制度

    目前台灣的運動選手,大多數都是出自體育班。台灣最早設立的體育班是在1968年的台中一中及台中女中的「體育實驗班」,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運動選手。後來隨著時間的推進,越來越多學校都紛紛的設立體育班。根據教育部在108學年度的統計,全台從國小到高中職有體育班的學校就超過700所,將近40000名學生。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各級學校大量設立體育班的確替台灣孕育出了非常多優秀的運動選手,顯示出這個制度是有一定的成效的。不過許多體育界的人士認為體育班是個過時的事物,應該要被廢除掉。

    知名球評石明謹表示,台灣的體育班制度存在著許多弊端,甚至其實是一種偽菁英制度。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某間學校有1000人,接著讓他們都參與某項運動,再從這1000人裡面挑出10個最厲害的,那這10個人就真的是菁英。反之,如果某項運動在那間學校內,就只有體育班幾個人參與,就不能斷定那幾個人就是最強的,而是因為其他人沒有機會參與這項運動,因此沒有辦法挑選出真正的菁英。

體育班面臨的問題

    體育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學業嚴重落後,目前大多數體育班學生的作息,都是從早上6點開始晨訓、操體能、洗澡,然後上課到下午之後繼續訓練,甚至有可能練到晚上。

    而接近比賽的時候,訓練的強度就會拉的更強,訓練時間也會變得更久。這樣長時間且高強度的訓練佔據了許多時間,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再把心思放到學業上,也把平常學科的課程時間拿來補眠,導致學科成績一落千丈。

    身兼金甌女中籃球隊及文大男足教練的楊政盛無奈的表示:雖然有一些學校還願意對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做要求,但願意這麼做的學校數量太少,這讓他感到很擔憂。畢竟如果連最基本的表達能力、做人處事的態度以及對於自身行為的規範都不充足時,再加上學業又落後於人的話,大部分體育班學生很容易因此走偏。

楊政盛教練感慨地講述體育班的現況

過度訓練造成的影響

     過度訓練所造成的影響除了在課業方面之外,也導致選手在學生階段就面臨許多大大小小的傷痛,甚至會影響到選手的運動生涯。

    還有一個部分就是較少與圈子以外的人互動,長時間待在特定地方訓練,很大程度的限制了選手與其他不同領域學生相處的機會,缺乏相互學習過程中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也因此沒有辦法去拓展自己的視野。

選手在訓練場地的角落獨自一人放鬆肌肉

選手的職業生涯,何去何從?

   

    提到運動選手不從事運動時,許多人想到的出路就是教練或是體育老師,但實際上運動選手的出路並沒有這麼狹隘。

    其實不管國內外都有不少選手有「斜槓」身分,甚至不把完全不同領域的職業算進去,只算運動產業裡面的職業,也有非常多的出路可以選擇。

    雖然台灣在制度上的確有需多不足,但是選手也要替自己規劃好人生計劃。畢竟我們不是共產國家,政府不會、也沒有必要養選手們一輩子,只是政府在政策的制訂上、以及在學生階段的教育的確應該要能協助到那些可能無法往更高層級邁進的選手們,讓這部分的人可以發掘自己的興趣,並提供完整的課程培訓及實習,終能讓這些人從事自己所想要的工作。但可惜的是,台灣現行政策在這方面還不太完善,現在仍有不少選手在高中職畢業後就沒有繼續升學,甚至直接去當志願役,這也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李軾揚教練(圖左)原先是職棒的一員,但在經過多方考量後,他選擇退居教育,擔任文化大學棒球隊一般組的教練一職,繼續為他所熱愛的棒球盡心盡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仍有待提升的運動風氣

     台灣這幾年運動風氣有越來越盛行的現象,因此健身房、運動中心如雨後春筍般的不斷冒出,但仍然還是有不少人對於運動存著一些刻板印象。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不讀書才去練運動的人依舊大有人在。也很常聽到家長在小孩國小時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讓小孩參與某項運動,但到了國中之後就要小孩專心讀書。如果整體的氛圍沒有改善,整體運動人口就不太容易有所提升,也就很難讓台灣追上那些體育大國的車尾燈。

資源分配不均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於體育預算是逐年都在增加,但分配不均的問題始終存在著。來舉個例子,對於參與亞、奧運且有奪牌機會的選手,政府花了12億推行了「黃金計劃」,若真的順利有很好的表現,回國之後又是幾百、幾千萬的獎金。但是對於基層運動的補助卻相當有限,而目前政府針對基層運動員的補助,絕大多數都是以競賽成績作為標準。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成績,可能就拿不到補助款,拿不到補助款的校隊有可能因此面臨解散的命運,對於身心靈都還在成長階段的學生選手來說,是無比沉重的壓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體育署

    綜觀台灣這幾年的變化,在發展體育的部分確實有逐漸變好,只是進度比較緩慢,也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不過有在變好就是一件好事,能否藉由這次熱潮所帶起的關注,去改善目前的環境,將會是所有關心體育發展的人所注視的目標。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21.12.01

meteor

加入時間: 2021.12.01
2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關心的議題

作者其他報導

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探討台灣基層運動困境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35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