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劃高雄-開發百分百」土地開發暨地政服務成果展 細數市地重劃珍貴軌跡 百年高雄締造百期重劃新猷(1部影片)

文字-A A +A

「擘劃高雄-開發百分百」土地開發暨地政服務成果展  細數市地重劃珍貴軌跡  百年高雄締造百期重劃新猷(1部影片)

開河海闢大地

設港都新風貌

飛發展新城市

創台灣土開記

「河」這條河有個美麗的名字

「道」串連城市空間的動態軸線

「港」邁向國際門戶的新指標

「學」推動海洋城市的人才搖籃

「藝」匯集美術館園區的人文氣息

「湖」坐落鳳山與澄淸的山光水色

「航」慢享起飛降落間的日常

「軍」歷史與開發並存的城市樣貌

高雄市政府地政局舉辦「擘劃高雄-開發百分百」土地開發暨地政服務成果展活動,開幕典禮於12月15日上午10點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一樓府前廣場熱鬧登場,林欽榮副市長及高雄市不動產相關公會代表等多位貴賓均蒞臨會場,讓成果展活動倍增光彩。

現場從開展後就陸續擁入人潮,許多參觀民眾穿梭於會場,展覽內容有高雄百期開發成果展示及影片播放,還有「古今測繪地圖展示」、「保障交易安全始終如e」、「測量儀器精進100」、「實價資訊e手掌握」、「e開發-引領城市發展」等地政服務,及高雄開發區週邊現況空拍720度環景VR展示、空拍機展演、測量儀器實作等互動體驗,尤其高雄開發區週邊現況空拍720度環景VR展示,林欽榮副市長也親自嘗試新科技導入於地政作業的實境體驗,感受地政開發工作日新月異的創新進展,古今測繪地圖展示及當場受理民眾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都吸引民眾駐足操作體驗與詢問,讓人感受到高雄土地開發帶來的公共利益與優質地政服務。

高雄市自民國47年開辦第一期市地重劃以來,已超過100期,重劃期數、面積均冠全國,巿地重劃除提供可建築用地外,更可以取得並開闢公共設施用地,帶動高雄都會的整體價值及經濟發展,例如文化中心、科工館、中都濕地公園、美術館、高雄巨蛋、左營高鐵站原生植物園、北屋滯洪公園及各開發區道路、公園綠地的興闢,都是市地重劃取得之公共設施,也讓美術館特區、中都重劃區、亞洲新灣區等成為城市亮點,這些都是土地開發所帶來的公共利益,讓高雄朝宜居城市大步邁進。

林欽榮副市長表示,全台最早辦理市地重劃的城市是高雄,無論是重劃期數及面積,均屬全台之冠!這座以都市計畫打造的港市,自打狗更名為高雄,已經走過一世紀;自民國47年開辦第1期市地重劃以來,也恰巧正是在今年,迎來了第100期市地重劃區的公告開辦,這美麗的機緣巧合,在地政發展史上締造新猷,也是高雄百年的賀禮。

林欽榮說,此際,正值高雄城市發展百年一遇的關鍵時刻,自己時常懷揣著一份責任感與榮譽感,同時也深切勉勵市府團隊同仁,充分運用手中的政策工具,為這座城市擘畫可以期待、可以仰望的前景,然而再美好的都市計畫構想,仍需要強而有力的工具,才有實踐的動能,市地重劃便是利用土地交換分合的方式,讓地籍方整利於使用,解決土地畸零不整的問題;開闢公共設施用地,例如文化中心、科工館、中都濕地公園、美術館、高雄巨蛋、左營高鐵站原生植物園、北屋滯洪公園及各開發區道路、公園綠地的興闢,實踐都市計畫防洪、防災、交通、休憩等目標,透過重劃手段取得公共設施,讓地利共享於市民,也讓高雄成為更令人嚮往的所在。

今年適逢高雄自打狗更名100周年,本市第100期市地重劃區亦於今年正式公告開辦,藉由本展覽完整呈現高雄將近150區處辦理巿地重劃與區段徵收之土地開發歷程及效益,讓市民見證土地開發帶來嶄新的高雄,並呈現地政局為保障交易安全、透明房價資訊與智慧城市的努力成果。

這項集結高雄市地重劃發展歷史精彩每一刻的展覽,自109年12月14日下午2時至12月18日中午12時 (展覽時間為上午9至下午4時),在高雄市政府四維行政中心中庭展出,邀請市民朋友,共同為高雄百年留下深具意義的見證。

藉這時刻邀大家見證這個具有山、海、河、港多元特色風貌的城市,未來在市府團隊努力下,將持續以專業、創新、熱情擘劃下一個100年。

林欽榮副市長主持「擘劃高雄-開發百分百」土地開發暨地政服務成果展 百年高雄締造百期重劃新猷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

加入時間: 2017.03.29

高丁丁_停權

加入時間: 2017.03.29
1,669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擘劃高雄-開發百分百」土地開發暨地政服務成果展 細數市地重劃珍貴軌跡 百年高雄締造百期重劃新猷(1部影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078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078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