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囡仔讀大學系列報導一】哀愁

文字-A A +A

        我還滿討厭聽到「偏鄉兒童如何如何」的評論。不是不承認鄉下資源確實較缺乏的事實面,而是有一股倔強,不希望被稱做一個特別的群體,就像外籍新娘、同性戀者這樣的稱呼讓人覺得刻意一般。這個感受最強烈的時刻,在某年全國語文競賽的比賽會場。全場的演講題目圍繞「教育」相關議題,十多位參賽者,很大一部分人的陳述,不乏「偏鄉服務」、「課輔弱勢兒童」、「服務隊經驗帶來的感動」等。這不是壞事,付出必然辛勞,但辛勞之後的收穫值得珍藏和分享。但是, 如果所有的服務,都是為感受而感受,刻意放大所謂的「體悟」,反而,顯得不誠懇。我不相信在偏鄉服務之前,一個活到20歲的大學生心中沒有任何對珍惜的感受和概念,看見孩子們的缺乏,才看見自己的擁有。

      這世界給人的認知有這麼平面嗎?

      我記得那場比賽我是最後一位參賽者,在前幾位的參賽者發言中,甫聽到一段話,令我備感憤怒。大意為「偏鄉的小孩總是讀不好書、學不會」這樣的內容。我可以理解即席比賽現場帶來的壓力和緊張,可能會讓人的語句少了點修飾,但是在那個當下,出身偏鄉的我聽起來很不是滋味,為什麼這樣的教育體制下、競爭環境下,城市小孩和偏鄉小孩像似被劃分的兩個階級,硬是要被比較和舉例,而一定會被比下去;一定要有一方像是端著教材、捧著熱誠,去「服務」一個遙遠的地方,這樣一個服務的過程和取得服務證書的成果,到底利人?利己?

    可是,待冷靜下來。

    是不是大部分人對偏鄉印象,便是如此?

    大部分學生低成就,偶爾會出幾個考上第一志願的學生。偶然的優秀是都曇花一現,卻無力改變。

    比起憤慨,我更想釐清真相。

    不得不承認,如果今天把一個從小熏陶於多元文化(多語、多藝文活動、多樣化職業樣態、各式書籍、各樣才藝培養)的都會區兒童,和身處交通不便、缺乏文化刺激、閱讀氛圍、環境塑造塑造的偏鄉孩子相比,高下立見,但是,原因是什麼?該怎麼改善?身處其中的這群人有沒有感知這樣的現實?有沒有改變的動機?政府與學校應該加強什麼幫助以平衡所謂「城鄉差距」?

    我來自偏鄉,我看見這個小地方的美麗與哀愁,我期待以發掘,給「偏鄉」這個詞更多元的想像。

 

    我親自去加入偏鄉營隊。2017、2018其中的兩個寒暑假,我都參加了偏鄉讀報營,擔任隊輔。每一個小隊的孩子都不多,但是對讀報卻多有困難,一是不願意讀(字太多)、二是不會讀(字看不懂)、三是無法理解文意(無法明確說出一篇文章的重點)、四是揀選能力差(在挑選佳句的課程活動中,處處受阻,有無法挑出句子,或是錯將敘述句選為老師要求,有文學性的美句)。休息時間不會有小朋友繼續看報紙,但是會有人開始拍抖音,看社群網站。營隊結束時,會毫不猶豫的把報紙丟進垃圾桶。

    我小時候可喜歡看報紙了,我的周末會因為看太久的報紙,惹媽媽生氣,要我把該做的作業都完成才可以看報紙。看國語日報的時候,我會先看小說、再看漫畫,然後是少年天地、頭版和其他。我覺得讀報很幸福。

    我猜,是時代變了吧!

    多媒體的五光十色,接觸容易又吸睛、社群按讚及抖音的追蹤人數,提供了立即的獎勵反饋,在虛擬世界快速得到的成就感、榮譽感,沒有必要長期累積扎實功力才能獲得。如果孩子的生活裡,主要約束他生活習慣和課業進度的人,只重視小孩不吵大人、能呼吸能活著,沒有意識到一個有氛圍的讀書環境是多麼重要、沒有重視知識攝取、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做對未來實力養成有益的事、沒有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空間與學習空間,那孩子除非天生脫俗,否則大概難有汲取知識的心吧!畢竟讀書要動腦、要解題、要面對考試,不好玩,也累阿。

    怪誰?怪不了任何一個誰?我記得2018年寒假的那次營隊,我帶小朋友讀到「貧窮」兩個字,我問他,懂不懂這兩個字的意思(畢竟筆劃多)低年級的孩子前面一堆字不會,這次跟我說:「除了***和***(應該是家境比較好的孩子),我們全校都嘛知道。」怪誰?家長的的確確為了生計,必須付出勞力,每天回家都累得要命,沒有時間管小孩;必須遠赴他鄉,平常根本不在小孩身邊;來自外籍,語言使用不熟練,怎麼教小朋友?怪不了任何一個誰?

    我很幸運阿,我來自漁鄉,但是我的爸爸從小為我講楚漢爭霸、講戰國七雄、講史記、講管仲〈牧民篇〉;我的媽媽從小在入睡之前便要我背九九乘法表,做各類數學練習題,晚上全家一起閱讀,儘管我們也是討海一家,儘管每一天大量的工作依然壓迫著雙親,但是,他們掌握的關鍵是「以教育翻身」,而採取的方式是「身教和陪伴」。當重要他人所樹立的榜樣足以成為孩子的模範,那孩子自然可以有依循的規準。

    我就著自己的學習經驗,我是服從於「教育翻轉未來」這個觀點的。我也依據自己的觀察經驗,我也不否認偏鄉學生整體能力是遜色於都市孩子的。但是,我反對偏鄉孩子總是不能成功、或是不聰明的。他們需要引領、需要陪伴、需要擁有一個重要他人,成為標竿、支柱、模範。在正規課程教育方面,短期的服務提供有限,但是,如果是一個有系統規劃、有架構的服務系統,一樣以高中、大學生為提供服務者,由國中小校方端詳細規劃「能夠補足自校學生需求」的系列營隊,透過詳細溝通、媒合供需,讓營隊於寒暑假像「接力」一樣,一棒接一棒陪跑,帶著孩子往前衝;並且,在師資過剩、少子化衝擊下,認真篩選有教育熱誠的教育工作者,用長年的時間經營一所學校的教學,深植、扎根學生實力,提攜有學科學習淺力的學生,並且,幫助在其他技能上有異稟天賦的學生適性揚才,恐怕才是真正拉近「城鄉差距」的方法。

    階級複製還在發生,如果國力不能均強,只期待異軍突起,帶領臺灣揚威國際,那只能期待下一個愛因斯坦國籍欄抽到臺灣。既然問題被看見、教師資源也擺在眼前,何不共創一個有愛有希望的教育環境,落實學校是孩子第二個家的偉大宣言?

總有人想做的。

撰文/黃如意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8.04.26

黃如意

加入時間: 2018.04.26
6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準老師的教育觀點三】師培生看偏鄉教育

2020-05-04
瀏覽:
2,384
推:
0
回應:
0

【準老師的教育觀點二】師培生看偏鄉教育

2020-04-20
瀏覽:
3,224
推:
0
回應:
0

【準老師的教育觀點一】師培生看偏鄉教育

2020-04-06
瀏覽:
3,053
推:
1
回應:
0

【偏鄉囡仔讀大學系列報導三】「香」守的溫度

2019-12-30
瀏覽:
2,591
推:
18
回應:
0

【偏鄉囡仔讀大學系列報導二】改變

2019-12-30
瀏覽:
2,486
推:
48
回應:
0

【偏鄉囡仔讀大學系列報導一】哀愁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1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1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