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生

嵌入:
文字-A A +A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

老人多牽涉的資源分配、

照顧品質和老年生涯發展議題,都逐漸浮現檯面。

      挪威心 • 台灣情:畢嘉士醫師的故事下個月的二十三號是家庭照顧者日。我們將從這週開始,接連一個月為您報導相關專題。與老人相關的政策,包括大溫暖、十年長照、年金,還有長照保險等等,能不能把這個快速老化社會的生活品質帶入更高境界,是大家都應該關注的課題。和台灣一樣是高齡社會的北歐國家挪威,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有效運用資源因應日益沈的人口老化現象。其實人口老化未必都是社會發展的負數,也可以創造許多豐富有去的生活驚奇。獨立特派員的資深記者周傳久、鄭仲宏實地到挪威,觀察挪威因應高齡社會的同時,如何維持人的價值與尊嚴。本周首先要透過一位在台灣服務數十年的挪威籍醫師,畢嘉士的故事,看看他為台灣的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的提升,可以帶來什麼啟示。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k14785g

看完這篇故事~我覺得畢嘉士他很偉大:)))
一個國外的醫生竟然可以為台灣人付出這麼多~~整個就超感動的!!

成大 b14981146

我覺得畢嘉士醫生夫婦和他兒女的服務概念,很大一部分是源自於他們的宗教:基督信仰--愛神愛人,愛人如己。
而台灣人缺乏這樣的信仰,通常是有事才會拜拜,求神問卜也只是圖個安心,還不一定全盤相信。既然我們在心靈上沒有寄託,所以我們才會將重心放在追求社會地位、追求成就、追求地上的財寶。
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友愛互助、如同為家人著想,不計較自己的得失,才能實現禮運大同的桃花源世界吧。

成大 庭筠

看完這則新聞報導,心裡有些感慨。台灣的老人家不是台灣人照顧,而是外國人,這種跨越國籍和血緣和宗教的精神,實在很令人佩服。當我聽到畢嘉士為病人吸痰的故事,心裡一直想「他怎麼敢?」如果換成是我,大概提供醫療服務我就已經覺得很盡心盡力了,絕對不會想到要做到這種程度,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畢嘉士對於醫療工作的熱誠和誠心,他這種精神就像是在世的活菩薩,拯救了為痲瘋病所苦的人。我不敢說聽了他的故事後會想要完全效法他,但是至少心裡真的泛起了一絲漣漪,我想,要把愛傳出去並不是這麼困難,也不需要做到多麼偉大的功績,只要能稍稍體會他人的苦楚,就能讓人人感受到溫情。

成大俊傑

從幫病人吸痰可以看出他救人的決心,也可以看出他在當醫生這麼久之後,仍不忘當初選擇醫生為職業的初衷。這種精神無關國籍與宗教。能主動去找病人,為各地病人醫療的精神,跟待在病房裡等著病人上門的醫生在醫療的態度上就完全的不同。希望在知道有這位醫生之後,有更多的醫生能夠以他為榜樣,幫助各地的患者。

成大 郁婷

看了這篇新聞真的很令我感動,尤其是他替麻瘋病病人吸痰的故事,這種無私的精神,現在不知道還剩下多少醫生願意做這種事情,不只是會吸到痰,還有可能會因此得病,而他對於偏遠山區的醫療貢獻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這樣的信仰、精神值得我們去思考,現在有多少人願意這樣做,有許多人從小志願就是醫生,但當他當了醫生之後,是否就忘記當初自己一心想要救人的初衷了呢?

成大宋依靜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生對台灣的痲瘋病和小兒痲病做很多貢獻。醫生在現今台灣社會中地位是很高的,賺的錢當然也不少。但是看到畢嘉士醫生從挪威遠渡台灣,在台灣偏遠山區做醫療服務,現在的我們有誰能夠有這種無私和大愛的精神去做這樣的事情呢?而他所說他所追求的人性價值,深受宗教的影響,醫療服務這件事帶給他精神上無限的滿足,我們都應將他做為借鏡。

成大 良齊

我在這個影片中我所觀察到的是為宗教所奉獻的畢醫師,宗教的力量如此的巨大,這一點是讓身處在台灣的我十分訝異。將來要工作的我,到現在還找不到一個可以讓我奮鬥的目標,或許宗教或家庭......等,可以成為一個讓我們每個人奮鬥的目標?

成大尹淑興

快將畢業的我常常被問到將來想做怎樣的工作。談到工作,自然就想到高薪厚職是為理想。但看完這兩段影片,畢嘉士醫師一生不遺餘力地幫助病人,他這份工作既非高薪亦非厚職,可是他在心靈上得到了很大的滿足,這種快樂千金難買。這叫我思考到找工作是一味向錢看的嗎?除了賺錢,工作可以是幫助弱勢,貢獻社會......這樣的工作是否來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成大楊唄

不論是從宗教、信仰、長輩或是任何人得來的價值觀,最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學習到幫助他人、樂活的價值觀。工作不只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他人,影片裡有提出一個「被使用的」概念,先不說宗教上的意涵,我認為我們人格的養成是受到周遭環境影響非常深遠的,畢嘉士從小就被這種熱情感動,因此他也決定分享這份感動,更讓被分享的人願意延續分享下去(去執行醫療服務也會帶其他人去體驗)

成大吳穎恩

工作最大的樂趣是從中得到滿足感,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工作。若果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人生會變得乏善可陳。
節目中採訪的挪威醫生,一生致力幫助病人。在工作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為有需要的人服務。而且他到老年也繼續為病人爭取權益,一個人的工作成就不受年齡所限制,他在年老時,用不一樣的方式為同一個目標奮鬥。

成大黃蓉

工作佔了人生一大部分時間,未來從事的職業勢必會對自己產生很大的影響。看了"台灣醫生"和"價值大富翁"兩則報導後,發現他們都是不遺餘力的投入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工作。我認為以後無論進入哪一行,最重要的絕對是保持熱忱並以真誠的態度奉獻。如果能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可能更容易做到這點,但若不是的話,也要相信自己的工作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並秉持著這個信念盡己所能去努力。

成大張芸翠

在這個故事裡,我認為它道出信仰的重要,信仰給人力量、使人富足。
但這可能是我們台灣社會少見的,服務他人的信念不存在多數人的價值觀、甚至下一代的教育裡。這也許不是容易的事,但不能不重視,這點是我們需要向這些北歐國家學習的。
我們需要向畢醫生學習,無論是病人或是老人,幫助他們活得有尊嚴,讓他們的心再向社會打開,因為人都是很有價值的。

成大 Emilie

這則報導中所選用的文字和內容,給予我一些觸動和省思。
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課本上教導給學生的只有制式化知識,「老年人口總人數達全國總人數的7%以上為高齡化社會或是,衍生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缺乏、老人安養照顧服務及扶養負擔嚴重等問題」,因為家中爺爺奶奶外婆都身體健康,經濟無虞,我對老人安養沒有什麼實質概念,只想著以後年輕人的負擔會很重。
「人的價值和尊嚴」,過往我並沒有把它和高齡化社會連結在一起,照顧家中老年人口並不是單單給予醫療照顧,他們需要的是家人的關懷和重視,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而不是累贅。
對於畢嘉士醫師不計辛勞的奉獻,畢醫師的女兒說要讓孩子從小培養關懷他人的生活風格,感到很感動,那的確是來自精神層面的富足,為社會盡一份心力是我一直以來的目標,但在幫助人的同時,要如何同時讓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而不是同情施捨,是我看完這影片尚在思考的課題。

成大  庭儀

各國面對人口老化的趨勢逐年攀升,或多或少都做出了一些回應,雖然台灣有健保制度的照護,可是實際的醫療品質卻沒有相對的提升,看護虐待老人的事件不時可以在社會版面上看到,在呼籲老人人權的口號下這儼然仍是一種失聲的權力主張。從畢佳士台灣醫生的故事裡,除了佩服他為得到病人的信任而親自為他們吸痰外,更體認到一種對人性尊嚴價值的認同感以及他對工作的熱愛態度,把照護當作是一生的志業;這的確很值得台灣社會照護體制的反省,對於弱勢我們的健保與照料機制真的發揮了作用嗎?如果有,為什麼還是有人不斷的要求痲瘋病患搬遷呢?避之唯恐不及是許多人看待苦痛患者的心態,這與挪威的服務精神正好成為反襯,那試問我們還能如何去改善這個大環境下的部完美呢?

成大  謝晚庭

台灣真的很幸福,有一位遠從挪威來的醫生為我們犧牲奉獻近四十年,畢嘉士醫師說著流利的中文,「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爸爸得了慢性肺病,所以從小就感受到貧窮和疾病帶給人的痛苦,也目睹很多人對慢性病患的歧視。」,畢嘉士因此自幼立志行醫,誓言要把心力放在照顧慢性的、畸形的、沒有人關心的病人身上。的確,畢嘉士就像上天派來人間的歡喜使者,無數因病殘缺的人,都因為他,重拾了活下去的尊嚴與希望。畢嘉士醫生真的很偉大!!

成大 YZ

必須這麼說,史懷哲醫生、德雷莎修女這類的奉獻故事,或許是因為從小聽到大,再者,也因為距離,總讓我覺得沒有太多的"真實性"。而畢醫生的故事,我想不僅體現一種其對於生命的價值觀,他也讓我更進一步地思考,政府單位常常派員出國考察,學了一套又一套的方式,但是適宜與否? 又或者,是否只想引進所謂"最新"的概念、作法,卻忽略了早已在台灣存在已久的問題,或許這就是其中一例...

記者周傳久回應侯淨芳

您提到人生觀讓我想起嚴長壽最近的爛博士說法
我覺得爛學歷也好爛博士也好
就是不要爛人生
但這的確取決於你怎麼看待生命投資
把時間用在哪裡
因為你覺得人生的財寶在哪裡
你的心就在哪裡

記者周傳久回應邱睦容

您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您是畢醫師
現在也如您一樣打開報紙看到的內容
下一步會做什麼
我猜不只生氣而已
那就是我們要做的了

成大邱睦容

畢嘉士先生從挪威來到台灣,跟宗教給他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
不能說台灣宗教沒有類似的影響,許多廟宇也存在著基金會,先前訪問了一個台南的里長,就幾個委員站出來,組了基金會,一做也二三十年了。台灣雖然不像芬蘭挪威有一個普遍大家都信仰的宗教,其實身邊不乏類似的例子。
只是這樣的精神是不是真的有傳承下去,在這個不斷內耗(我吃早餐有配頭版的習慣,說真的,看完心情都不好),常常看不見社會追求的價值觀在哪裡....

成大LCY

看完畢嘉士的故事,感動與敬佩之情自然不在話下,因為畢嘉士之於他的工作已超乎了基本為求生活富足的層面,他毫無保留的投入及付出,好像這就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事一樣,也正因為這樣一個奉獻的故事,社會對老人的照顧及人性尊嚴的提升而有了反思,反觀自己對工作的價值觀,我想,多數人依舊是汲汲營營吧!因為人性永遠無法被物質所滿足,而大多數的人還以為只要再多一些物質的提升就算富足,看到畢嘉士的故事我認為,那是因為他熱愛且擁抱生命,他並無因為自己身為醫生好像就比較德高權重,他反而用心去對待每一個病人,工作的意義之於他就有了更深遠且長久的滿足,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我們去深思且反省,我反而比較不在意他做了什麼,而比較在意的是,他的心使他做了些什麼,如果對待一件事或對待一個人都能以更誠摯謙卑的態度去面對,我想工作之於個人才有會不同於溫飽的更深遠的意義。

成大侯淨芳

看到有人這樣為大家避而遠之的痲瘋病人如此付出實在令人感動,尤其是他還是位來自挪威的醫生,雖然畢嘉士醫生的物質生活可能不富有,但在心靈層面他絕對是位富翁。
對於即將邁入社會的我而言,我也想過未來我要做什麼,對女生而言也許就是一份穩定的工作接著邁入家庭,但就如同李國修大師所說的:人一生把一件事做好,就算是功德圓滿了。我想畢嘉士醫生的故事也就是這個道理吧,這個社會永遠不會公平,但我們可以靠服務的力量來把這個天平扶正。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用自己小小的力量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記者周傳久回應孟涵

您的猜想已經成真過
畢醫師後來回台灣的確知道您說的趕人事件
從感人變趕人
據我所知
他認為痲瘋病好了就不必還要住在安養機構
可以回到社區過更有與大眾互動的生活
可是台灣社區好像還是有的會反對各種人來到社區
我們沒有夠好的溝通與接軌規畫也是事實
這都還得繼續討論改善
而畢醫師
則還在年年默默地跑回台灣
繼續動腦想促成以上的理想
今年前不久他才來而剛返國

成大周孟涵

以對天主的信仰作為動力,前進台灣山區等等偏鄉,去補足當時台灣政府的不足,非常多相關的動人的故事,背後的精神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不過,那是在社會普遍窮困的年代,如今,我們已經有能力要求更多並也應該要求更多,尤其是在老人照護以及弱勢照顧等方面,這展示了台灣這個社會作為一個集體,面對老人、弱勢到底是以甚麼樣的態度面對,台灣從來不是福利國家,但當未來老人越來越多的時侯,台灣人不應該把希望寄託在來自異邦的幫助,當把老人、弱勢的關懷認真放入集體決策的考量之中,否則,畢醫師回到台北看到居然是台灣人在逼迫那些樂生療養院的病人迫遷,豈不是諷刺至極?

成大台文 佩緯

此則報導引發我對我未來工作的價值觀有很大的啟發。

身為學生的我們如斯注重知識的吸收、專業技能的磨練,目的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回答:想要在出社會後能有好的發展、找到好的工作;有些人則會說:想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也許這兩種回答並不衝突,有人可能認為,取得好的工作的同時依然可以實現助人理念,確實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但仔細分別,兩者也不完全相同,差異在出發點的不一樣。

應該這麼說:在你的心中,透過工作想要實現的先是「維持自己的生存/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還先是「服務他人的理念」?我認為,這則報導正是對於後選擇後者為工作目標的最佳佐證。畢嘉士醫生來台工作,但卻不僅僅將之視為「工作」,而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正是這樣的觀念導致完全的不同的處事態度。

我崇拜社會中許許多多將「使命感」為優先考量的人物,例如在我們眼中視為社會地位較低的做資源回收的老人,卻因為一天天廢棄物的撿拾,而捐了一位中高社會人士一生中也不會捐出那麼多數量的金錢。老人家富有嗎?不,但他的行為卻將他的工作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這種為了別人付出的人,比任何人都高貴。而這樣高貴的人,今天藉由影片我又看到了一個,「台灣醫生」畢嘉士,他的精神令我動容。

很難想像,一個人會為了其他素昧平生的人做到什麼樣的程度?假若生病的是自己的孩子,人們有理由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對陌生人?甚至生病的陌生人?恐怕需要堅定的信念支撐!畢家士是很好的典範,讓我們省思應將「工作」如何定位,以及應該抱持什麼樣的態度面對他人,使我感悟良多。

同發言人

為畢嘉士正名:
倒數第二行錯字(家→嘉),自首糾正。

成大JASON

來自挪威的畢嘉士醫師為何會有「台灣醫師」的稱呼?難道遠在挪威的他和台灣有任何關係?這是我一開始的疑惑。但是在看完了這個報導後對畢嘉士醫師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五十年前他遠渡重洋來到台灣治療痲瘋病患者,用無私和大愛的精神給予病患信任和尊嚴,尤其是他幫病患吸痰的過程更讓人感動,讓我思考到醫師的使命到底是甚麼?而社會醫療對病患所應做的努力又是甚麼?
這個報導也同時讓我體認到職業的價值觀與信念必須回歸到服務社會、回饋社會的最初本質,才能將其功能與價值最大化,現今台灣社會所缺乏的正是人們面對自身工作沒有使命和責任感,導致社會許多需要被關心的議題被忽視,唯有每個人發揮自身一份心力去關注並且做些行動,如同「台灣醫生」畢嘉士一樣,整體社會才有改善的空間。

記者周傳久回應yU關於視病猶親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挑戰與因應方式
只要價值觀清楚
大家可以一起想更好的方式
所以
價值觀
溝通和團隊都是可以努力的
畢醫師直到今年快九十了
還在努力救援一些人
只是方式更新
熱誠不變

YU

畢醫師由口吸痰的舉動讓人見識到了真正的視病猶親,也讓人省思到目前台灣的醫療因評鑑制度與健保的關係,導致工作繁忙,越來越無法做到視病猶親。

記者周傳久回應yu ying

其實不一定大家都要來吸痰
重點是當時為什麼發生這樣的事以及甚麼樣的照顧與生活價值觀與信念導致這樣的行動發生
我們現在的照顧服務也可以重新思考價值與信念
以及怎樣落實在未來的照顧服務

YU ying

吸痰的行動...照護的情操...是令人感佩...無法以言語形容

YU ying

吸痰的行動...照護的情操...是令人感佩...無法以言語形容

育英-佩昭

健康照顧所需的人力與資源非常龐大。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或部分較為弱勢的族群更需要有像畢嘉士醫師這樣具有信仰的支持力量或具有堅定的奉獻精神之人。從事服務工作的人群,確實應盡量培養或建立適切的價值與信念,如此將使其與受服務之人群受惠。

育英 糖

人在束手無策時所做的舉動總是會驚人,影片中提到畢醫生用橡皮管幫被痰噎到的患者吸取痰液,這舉動雖然令人擔憂後果,但畢醫生說這是他應該做的,人總會為了付出後的代價而怯步,這豈不是依自己為中心了嗎?
代價總是會讓人害怕,但也回饋了原本自己做不到了事。
在實習時的患者知道我們是護生,而會表現出對你專業懷疑的態度出來,但我們只要將自己知道的訊息告知患者和提供自己能力範圍的協助,經常關心患者,時間久了患者也對你產生信任不再像剛開始那樣。

育英 - 育辰

畢嘉士醫師雖然不是台灣人,但他熱愛台灣的人民,是病如親,視病如友,叫他台灣醫生一點都不為過,之前學校老師有分享她幫自己小孩用口吸自己小孩膿稠鼻涕的故事,那時我就覺得母愛真偉大,但看到這則影片時我才發現,原來大愛滿天下,還有人願意犧牲自己來拯救他人,這種行為真是可貴。
如果現在的醫護人員人人都能用愛來診救病人,相信我們的醫療體系會更完善,醫療資源也會更充實。

SMART

很感動畢嘉士醫師為台灣同胞作許多醫療照護,連台灣醫護人員可能都不敢做醫療工作,這些使我們反省我們由心要轉化、價值需改變,不僅要問對於全國護理學生不到1成畢業生投入臨床職場,到底是哪出了問題?
育英SMART

素素

台灣在日治時期醫療系統已經相當普及.水準也很高.應該省思為何台灣會變成如此的落後

NKNU09

台灣醫生給病人吸痰之前,因為中文不好跟病人的溝通也不好,但是因為吸痰的行動感動了病人,其他病人也開始相信這個外國人醫生是真心想幫助病人。
我覺得要是那個時候有很好的醫學華語老師,就可以幫忙台灣醫生的看病工作,跟病人溝通比較容易,可以幫助更多病人。
現在台灣有很多外國籍看護,也是在做照顧台灣老人、病人的工作,他們也很需要專業的照護華語訓練,讓台灣的老人照顧更有品質。

貝貝

畢嘉士雖然是「台灣醫生」,卻有著與台灣本籍的醫生非常不同的特質:投入一生的熱忱於醫療事業上、樂於將自己奉獻於他人。而且,他並不為他一生的種種事蹟而自滿,而將此視為常態。更令我敬佩的是,畢嘉士至今已達八十高齡,卻仍忙於從事相關的助人工作。我想,我從畢嘉士的身上看到了「高尚」與「高貴」的精神,是所有醫生、也是我們所有人的精神典範--樂於助人。

陳思宇

原先看見標題"台灣醫生"
以為是台灣籍的醫生
沒想到卻是位挪威醫生
畢嘉士醫生不管是到深山裡替偏遠地區的人治病
或是親自用嘴將病人的痰吸出
都令我感到震驚
因為願意為台灣人付出這麼多的
竟然是位外籍醫師
想想現在台灣許多醫師
為了名利而汲汲營營
有許多時候並非為了病人著想
而是自己的前途和名聲
為了爭奪位子也可以將病人置於後面
相較之下畢嘉士醫師真的是位有愛心的醫師
不禁讓人感到惋惜
希望台灣醫生也能像他一樣
記得自己身為醫生的初衷

薰衣草

看到"台灣醫生"這片名時等不及的想點閱,以為這將是令我感到振奮屬於台灣醫生的聖行,看到又是外國醫師時不免感到失望,怎麼外國人都特別有愛心?看著影片的內容幾度令我震撼,"為痲瘋病人吸痰"!驚嚇指數100%當下我只有一種想法,自己的親人都不見得做得到的事,他竟然可以為異國的痲瘋病人而做?
從小就以關懷他人的生活風格教育著孩子,他的孩子也傳承著醫師的理念教育著下一代,如此代代相傳,這應該是為何外國人都特別有愛心並願意付出的關鍵~~教育從小做起.
當醫師如同天使般的燦爛笑容回溯著往事時,妨彿訴說著一篇篇精彩的故事.見到往日的病院今成廢墟,當他稱病院為"聖地"時,當他說這個地方該有著更好的運用時,身為台灣人的我感到汗顏,稱他為台灣醫生一點都不為過.

何葵妮

http://media.peopo.org/fullscreen_v2.html?v=88336964
台灣醫生

我覺得這篇報導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尊重人的價值及尊嚴」。報導透過了挪威籍卻為台灣奉獻超過半世紀的醫生,畢嘉士的故事和訪問告訴了我們這點的重要性。
我想不管是病人還是老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需要人的幫助、都同為弱勢的一個族群。而我們社會需要為他們做的除了照顧之外,還需要大量的尊重。或許我們有機會有幸能夠不成為「病人」,但我們有多少機會不變成「老人」?而當我們成為老人之後,我們又希望他人怎麼樣地對待我們?
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故使老有所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在這一方面我們至今再使其完善的作為上,仍就有改善的空間。
我想我們需要學的,不只是要「應該……」,而是從最基本的價值觀開始學習。如果人人都能培養尊重的價值觀,我想要讓弱勢團體的照顧更完善應該就不會是問題了。

記者周傳久回應

我有次在高雄看到寒冬送暖

一些有錢的淑女社團抬了幾個棉被到苓雅市場內送給獨居老太太

要記者照相

我發現老太太後方有十幾個棉被

地震大概都會掉下來砸到她

我又看到一位一百歲的老人

市府派人送來兩大盆蘭花就放在老人的飯桌

老人實在搬不動

這下子讓老人不知如何是好

但送花的官員已經把長官的美意傳達到交差了

這些事一定只有這樣的作法嗎

這是2010年時代的服務想法嗎

值得考慮吧

太感動

台灣醫生,遠從挪威到台灣醫治痲瘋病患,到深山中救治原住民孩童,親口為咳痰的重症病患吸痰,這樣願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是多少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我就沒辦法,而台灣醫生卻只因為看重身為人類的價值與尊嚴,不論種族、性別、生病與否,將大家一視同仁,願意犧牲奉獻一生的青春於需要幫助的人們,他依然謙卑的說他是依照他的主的指示做事,並且把這樣博愛的精神傳承給他的兒女,而他的兒女也從事相似的工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醫生的女兒漢娜,每次去中國都會帶一個孩子一起去,親身傳承“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讓我十分佩服。台灣醫生的謙卑態度,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信仰的支持下,發揮光芒,散播愛於需要幫助的人。
人的價值與尊嚴往往會被社會的既有價值觀所踐踏,在台灣我們總認為幫助people who are in need是慈悲為懷,是憐憫,這給人感覺施與幫助的人身處較高的位置,而需要幫助的人們是處於比較低位的,這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久之我們容易忽略需要幫助的人們真正所需的,因為我們忘了他們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只不過是受困於生理上的不便而無法證明自我價值,看完台灣醫生的故事後,想到高中時輔導課的老師曾說,每次冬天政府就會包紅包、送冬衣、送棉被或是送米給獨居老人,已示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與重視,但是這些東西對於部份獨居老人而言,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有的老人也許已經沒有自己煮飯的能力,或是有的老人根本不缺錢,甚至有的獨居老人們最大的願望只是家人、周邊的人兒陪伴,需要有人陪他們談天說地。這些簡單的需求,對於我們來說可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成,但對這些老人們可是天大的願望,而這會往往忽略這些聲音,因為我們常因為對方是老人家而遺忘了他們也是有價值以及尊嚴的人,如果我們都能同“台灣醫生”一樣,一輩子信仰著人的價值與尊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去看待任何事物,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虐待老人、安養中心暴力餵食、痲瘋病院裡的病人人權被忽略等新聞,將會慢慢的消失在社會事件版面中吧。

太感動

台灣醫生,遠從挪威到台灣醫治痲瘋病患,到深山中救治原住民孩童,親口為咳痰的重症病患吸痰,這樣願為他人犧牲奉獻的大愛是多少人一輩子都做不到的,我就沒辦法,而台灣醫生卻只因為看重身為人類的價值與尊嚴,不論種族、性別、生病與否,將大家一視同仁,願意犧牲奉獻一生的青春於需要幫助的人們,他依然謙卑的說他是依照他的主的指示做事,並且把這樣博愛的精神傳承給他的兒女,而他的兒女也從事相似的工作,最令我感動的是,台灣醫生的女兒漢娜,每次去中國都會帶一個孩子一起去,親身傳承“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讓我十分佩服。台灣醫生的謙卑態度,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信仰的支持下,發揮光芒,散播愛於需要幫助的人。

人的價值與尊嚴往往會被社會的既有價值觀所踐踏,在台灣我們總認為幫助people who are in need是慈悲為懷,是憐憫,這給人感覺施與幫助的人身處較高的位置,而需要幫助的人們是處於比較低位的,這之間的關係是不平等的,久之我們容易忽略需要幫助的人們真正所需的,因為我們忘了他們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只不過是受困於生理上的不便而無法證明自我價值,看完台灣醫生的故事後,想到高中時輔導課的老師曾說,每次冬天政府就會包紅包、送冬衣、送棉被或是送米給獨居老人,已示政府對他們的關懷與重視,但是這些東西對於部份獨居老人而言,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有的老人也許已經沒有自己煮飯的能力,或是有的老人根本不缺錢,甚至有的獨居老人們最大的願望只是家人、周邊的人兒陪伴,需要有人陪他們談天說地。這些簡單的需求,對於我們來說可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達成,但對這些老人們可是天大的願望,而這會往往忽略這些聲音,因為我們常因為對方是老人家而遺忘了他們也是有價值以及尊嚴的人,如果我們都能同“台灣醫生”一樣,一輩子信仰著人的價值與尊嚴,秉持著這樣的精神去看待任何事物,社會上層出不窮的虐待老人、安養中心暴力餵食、痲瘋病院裡的病人人權被忽略等新聞,將會慢慢的消失在社會事件版面中吧。

張語彤

台灣醫生畢醫生是一個不居功的人,即使做很多了不起的事,也不邀功,並將服務他人的心傳播給身邊的人。就像建立生命的職事文章中,讓我感受到畢醫生來台灣事工,對他來說並不是沉重的負擔或勇敢的犧牲,而是一個機會。在功利主義下的台灣社會,我想我們需要更多畢醫生,也需要願意相信醫生的病患。

李芷涵

對照上一次的影片中悉心為太太復健的醫生,兩個醫生給我不一樣的感覺,上一個醫生,談吐之間散發著樂觀氣息,而這個醫生,分享經驗的時候,就像在講述一件疏鬆平常的事件,以平淡的口氣把自己救助病人的一切帶過,我記得在前幾次的影片中曾說過,芬蘭的教育就是將服務視為一項重要課題,北歐文化圈裡,似乎將服務當成一種習慣,就像他解讀為病人吸痰這個動作,語氣裡透露著好像這就是應該的,讓我想起先前的芬蘭阿嬤,她絮絮叨叨地像記者傳達自己助人的理念,那種掏心掏肺想分享一切的表情;跟診時,將病人的換洗衣物慎重地接過手,整齊披掛在椅子上,這點小動作,將她認真想做好一件事的態度表露無疑。從這裡,他們給我的新想法是,將服務當成一種習慣與必要,而不是施予。這一位挪威醫生,他將一般人眼中忘之卻步的痲瘋療養院,視為「聖地」,並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是只有指出療養院的落後現況,他已經為此想到方案;針對痲瘋病人,他深入他們的心態,他覺得傳統的眼光讓病人承載太重,讓他們失去希望,而他試著用行動去告訴病人們,他們是有希望的,讓我想到老師上一堂課所介紹的台灣療養院DM的介紹,我們似乎還是做得太表面,太皮毛。

李欣桂

這部影片名為「台灣醫生」,但敘述的卻是一位外國籍的醫生在台灣奉獻半世紀的故事,那份無怨無悔付出的情操真的讓人動容,回頭想想台灣的醫生,尤其是大醫院中的超級名醫,通常求診病患多,相對醫療品質就顯得低落,醫生和病患的關係往往淪落為金錢交易,付了錢還不一定得到高優質的醫療服務。畢醫師可不同了,他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甚至願意冒著被傳染的風險,為痲瘋病患吸出口中的痰,讓人感覺特別有種溫暖的互動,且他對於台灣老人照顧和人性尊嚴提升的想法,提醒了我們本國醫療體制的確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服務和照顧,而且還有許多地方值得檢討。

原作者

畢醫師吸痰的時候大約三十歲
一點也不老
那時他的國語也不夠好
他因為愛惜病人以及希望與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建立關係
又看到病人旁一些人覺得沒辦法
才這樣做
我後來一直問畢大夫對台灣很多人喜歡說沒辦法
他有何看法
他說最少你要試一試吧
這種態度如今影響到我
是的
不要輕易說沒辦法
愛說沒辦法的社會
人人都走不出家長父母從小劃定的safety zone
這可能造成很多可發展的事難以發展
或者變成湊數的社會
我們希望大家都在年輕時就有勇氣接手困難的事
以知識為基礎去幫助別人
這樣台灣也可以有很多像畢大夫一樣的人
未必都要吸痰
但可以做很多超越以往的優質服務給病人

原作者

畢醫師吸痰的時候大約三十歲
一點也不老
那時他的國語也不夠好
他因為愛惜病人以及希望與用語言以外的方式建立關係
又看到病人旁一些人覺得沒辦法
才這樣做
我後來一直問畢大夫對台灣很多人喜歡說沒辦法
他有何看法
他說最少你要試一試吧
這種態度如今影響到我
是的
不要輕易說沒辦法
愛說沒辦法的社會
人人都走不出家長父母從小劃定的safety zone
這可能造成很多可發展的事難以發展
或者變成湊數的社會
我們希望大家都在年輕時就有勇氣接手困難的事
以知識為基礎去幫助別人
這樣台灣也可以有很多像畢大夫一樣的人
未必都要吸痰
但可以做很多超越以往的優質服務給病人

吳依蓁

台灣是個重是成就高於道德的社會。怎能相信每個家庭都希望兒女成醫的社會居然不比一個挪威籍老醫生!老醫生親自幫這些與己無親無故的病人吸痰,相較於台大或者其他醫學系出來的醫生,台灣有哪個現代的醫生還有這份心,位病人犧牲奉獻,讓病人感到自己的尊嚴?不能否認的,社會觀點對於人的影響,這些日子的通識課學下來,我覺得北歐國家的平等觀念是真正落實到每一個角落,台灣的平等只有在權益受損時才會拿來說嘴;影片中醫生在敘述給病人的醫療和尊重時,一字一句都透露了他對病人的關心和鼓勵,如果台灣醫生能有畢嘉士醫生八成的熱誠和愛,相信台灣醫療和健保都會有更進一步的光明和前途,真正需要幫助的病人也能得到真正的照顧。

頁面

8

加入時間: 2007.06.20

獨立特派員

加入時間: 2007.06.20
1,320則報導
1,19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獨立搬家公告】

2012-12-13
瀏覽:
7,899
推:
0
回應:
0

小小農夫在萌芽

2012-12-13
瀏覽:
5,062
推:
4
回應:
0

幸福‧食在好農

2012-12-13
瀏覽:
4,755
推:
1
回應:
0

牛糞傳奇 田未秧

2012-12-13
瀏覽:
5,467
推:
8
回應:
0
15:22

混障的人生舞台

2012-12-06
瀏覽:
6,785
推:
3
回應:
1
20:49

康家要找家

2012-12-06
瀏覽:
5,969
推:
5
回應:
0
17:37

帶種的女人

2012-12-06
瀏覽:
4,999
推:
9
回應:
0

重要公告,部落格搬新家了!

2012-11-30
瀏覽:
4,342
推:
1
回應:
0
16:19

目標720小時

2012-11-29
瀏覽:
4,234
推:
1
回應:
0
16:43

台東醫療啟示錄

2012-11-29
瀏覽:
4,494
推:
6
回應:
0

台灣醫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