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芝。山歌情

文字-A A +A

初來三芝的第一個冬天,濕綿的冷雨不停落下,或許會以為這就是三芝的全貌了,但藏在白茫雨霧後的,還有一個又一個山頭的茶園,以及隨著採茶而傳唱的山歌。

三芝以前是個客家聚落,但特別的是,這邊的山歌卻是用閩南語傳唱而成,原因長輩們似乎也不怎麼清楚,但從他們的語氣中,感受得到他們對於山歌的深刻感情。

在以前三芝還有種茶的年代,總要聘許多年輕人來採茶,在採茶無聊之餘,便把想說的用旋律表達出來,之後又經知識份子譜寫成有押韻的詞,這就是山歌的來源。

山歌的唱腔特殊,時而豪邁時而婉轉,聽長輩說,山歌歌詞無奇不有,有浪漫堅定的愛情故事,也有在歌詞間隱喻諷刺的,但都是傳唱者留下給我們的智慧,還有需要被傳承的藝術。

婆婆並不是三芝土生土長,是隔壁區的,之後嫁到三芝,老公家從事製茶採茶行業,因而對山歌感到好奇,訊問很多長輩關於山歌的確切內容,花了許多年的時間,以文字記錄山歌,雖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把全部都記錄完,但已累積了大量的文本,對於山歌的保存非常的有貢獻。

婆婆還借了我們非常多要上台表演的道具

總有些深刻的故事,在山歌樸質的旋律間傳唱

有一次,採茶的姑娘在山下採茶,一些逍豬哥從山下唱歌傳下去,但是山上的風太大了,不知道他們在念甚麼,採茶姑娘就回唱:「歐阿歐,風阿透透咱聽無」來來回回就唱了一個早上。

『阿嬤我齁,雖然書讀得不多,但山歌裡面、那些文字背後的感情、一種真的東西,只有我們是真正知道的。』

『以前的人齁,感情都比較收斂,所以男女互相喜歡,不敢直接講,都用唱的啦。』

阿嬤是三芝少數還了解山歌的耆老,但她其實不是土生土長的三芝人,而是出生於「雨都」基隆,會搬來三芝則是因為認識了先生。阿嬤說,提到山歌,就會想到很久以前的光景。那時,種茶在三芝是熱門產業,興盛時期整片山頭都是茶園,陽光灑在一階一階的梯田,真的很美。

採茶的時候,因為人都站得比較遠,所以都用唱歌來溝通,這也就是為甚麼山歌很多用「歐」或是「阿」結尾的唱法。

阿嬤慢慢的唱著山歌:

採茶 頭路 真艱苦,腳給 向天 面向土。(男)

娘仔 若是 我的某,不願 給妳 照這麼黑。(男)

採茶 實在 真艱苦,身軀 照的 面黑黑。(女)

阿娘 採茶 很幹練,不用 老兄 你可憐。(女)

阿嬤說,山歌的精髓是一字一句的寰轉反覆,聲音一定不能硬梆梆地平舖直述,要有一種流水的感覺,這樣才有以前那種婉轉不敢直說的精神。

接著阿嬤從提袋中拿出一本老舊的照片集,那是一本很精緻的冊子,有著蕾絲剪裁和燙金的英文字,但頁邊大多蠟黃皺褶,看得出應該是有年紀了。她一頁一頁的翻著,說這些好姊妹都是以前一起採茶的夥伴,有些身體不太好,還能像以前一樣大聲唱歌的時間其實不多了。

『你們都是因為學校的功課才來學的,你覺得年輕人會想學嗎?』

三芝山歌已經快要失傳了,怎麼都沒想過要將山歌傳承給年輕人呢?

沒想到阿嬤給我們的回答是

「你們都是因為學校的功課才來學的,你覺得年輕人會想學嗎?」

況且會的人,也不一定願意花時間來搞這個東西。我們婦女協會的理事長,花了好幾個月,親自拜訪這裡的每一個老人家,將每首山歌錄下來,並和女兒兩人合力打成文字檔。

一個文化如果沒有持續吸引更多人願意接觸它,那麼失傳也只是早晚的事。問題是,山歌曲調的變化性並沒有現代流行歌曲般多變,實在很難吸引年輕人。

自從和這些耆老們交流後,我們知道了山歌的美麗,不論是語調的轉換、尾音上揚,還是各式各樣有趣的小故事,讓山歌不只是歌曲,而是乘載著當地文化的一艘大船。

要怎麼讓這艘大船繼續航行在時間的洪流中,就是我們這一帶的責任了,我們相信唯有持續推廣,並注入屬於這一代的創意、行銷,才能讓這艘大船駛得又穩又遠!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8.12.31

黃子芸

加入時間: 2018.12.31
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尚無內容。

三芝。山歌情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8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8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