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夫妻關懷小農 為醜水果另闢新路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張海琦、劉怡辰 ∕ 嘉義市報導】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農夫總是看天吃飯,然而辛苦的成果常因不符合市場規格賣不出去。把這些事看在眼裡的年輕夫妻,動身實踐對小農的關懷,透過將醜水果烘烤成果乾的方式,為即將被丟棄的果類找到一條生路,亦解決了果農的煩憂。他們更希望將這個理念透過品牌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認識。

一顆爛木瓜 開啟水果加工之路

八八風災前飄著雨的下午,「菇DAY-小農與我們的手作小食」創辦人張學楊與果農大哥一同採收木瓜,張學揚眼見一顆早熟卻被蟲咬得滿身瘡疤的木瓜,索性將其丟掉。當他正要將遭蟲咬傷的木瓜丟棄時,果農大哥立即接走了木瓜,還向他拍胸脯掛保證絕對好吃!狐疑的張學揚,心有不解,拿起果農大哥用鐮刀削去蟲咬處的木瓜,啃了幾口,瞪大眼睛,這才發現香甜美味絲毫不減。張學揚回憶起當時不禁感嘆的說:「雖然它很醜,雖然它被蟲咬過,雖然它因為下雨而部分潰傷,但是那一顆真的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木瓜!」他想把這種特別的感覺分享給更多人,於是和果農大哥收購賣相不佳的木瓜,並做成果乾,開啟了水果加工的事業。

張學楊回憶起與農民工作時的總總,露出快樂的笑容。 攝影/張海琦

張學陽在教會結識大五歲的妻子曾彥菁。因為身邊認識一些熟悉的農夫,因此兩人對於農業多了一份關懷。「菇DAY-小農與我們的手作小食」是他們經營的品牌名稱,同時也是他們最初的宗旨,一開始兩人販售好品質的香菇,希望帶給大家健康和美好的一天。

張學陽與曾彥菁在與兩人關係密切的木瓜田拍婚紗照,洋溢幸福的笑容。圖片提供/曾彥菁

從市場到市集 分享好品質與健康的理念

最初兩人在嘉義民雄的傳統市場做起生意,轉售親戚種植的好品質香菇,也四處打探、認識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果農,幫忙把這些農產好物待售,創造更多的銷路。然而或許這種「新時代健康食物」並不是市場中傳統的消費需求,很少有人願意花多一點點錢來買品質更好、來源安全的食物。努力卻得不到相對回報的兩人結束了將近一年民雄市場的生意。

張學陽與曾彥菁在轉售果農的農產時,開始研究低溫烘培的方式,將更多賣不出去的水果們,以保留營養為目的加工成果乾,並且在有品牌故事、理念聚集的市集找到了新的舞台。在文創市集裡,他們賣的不僅僅是轉售的農產和加工果乾,還有這些水果富含溫度的生命故事。市集中的客群也很願意駐足聆聽他們的故事,了解到背後小農種植好品質水果的堅持,並開始對他們產生更多信任與認識。

兩人奔波於各個市集中擺攤,將理念與故事分享給前來的客人。 圖片提供/曾彥菁

夫妻倆推廣有機農作物建立起好口碑,吸引各地講求健康飲食的顧客購買。也有推崇健康飲食的人們前來造訪,希望更加了解所吃食品的來源及製造過程。抱持健康輕飲食主義的林怡慈表示,當親自跟著他們進農田、採集有機材料並加工成果乾和果醬,看到他們一路從無到有,花了很多時間和成本帶給人們好品質的東西。雖然產品價格不如普通市場便宜,但是做這些事情的人,真正的獲利並不多。

視幫助小農為動力 樂觀度過困難時期

夫妻倆當時在市集的擺攤生活,對於這對剛創業的年輕夫妻也不是一帆風順。兩人不怕風吹日曬,奔波於中南部各個市集,宣揚他們的產品與理念,但並非總是有好的迴響,即使他們說的口乾舌燥,有時候也不見得有幾位客人停留或支持。張學陽表示雖然當時經歷了不少辛苦與挫折,熱情也曾被一次次澆熄,但對事業剛起步的他來說,新鮮感仍舊大於辛苦感。他露出微笑說:「比較多是在享受,沒賺錢沒關係!」張學陽認為做生意的過程中,不單單是為了要賺錢,而是以幫助小農為更大目的,這種心態也成為兩人繼續努力的動力。

擺攤期間,他們也去拜訪市集中其他的攤位,聽聽其他人的故事。曾彥菁曾看到小農在市集販售「自己種、自己做」的產品,她看見的卻不只是一項商品,而是它背後更深刻的東西,也是他們正在找尋的方向 — — 透過市集和網站,與人們分享關於小農的故事。在擺攤的期間,他們不知不覺交到許多同樣有理念的朋友。對他們來說,這些都是錢以外的收穫。

曾彥菁表示,開始做這些事後,曾有人來詢問烘培果乾的方法,希望能幫助自己的外公解決賣不出去的芒果。她對此感到很欣慰,認為如果他們在做的這件事情,也能夠影響、幫助到其他人,那也就夠了。

田野是學習的教室 農民是寶貴的老師

「我覺得其實當一個人年老的時候,他是最有魅力、最有智慧、最寶貴的時候。」張學陽認為工作過程中最快樂的事是和老農民的互動,不僅是眼睛所看到的,亦學習到許多東西。某次擺市集時,他曾被詢問是否為園藝系,但實際上他所會的東西都不是來自學校,許多技術都是直接向農民學的。張學陽惋惜的說:「但是通常這個年齡層的老人家會被放在鄉下養老,充滿人生經歷的時刻卻沒有人去發掘。」老農夫的知識與經驗是他在與農民相處中,覺得最寶貴的地方。

曾彥菁開心的摘下一顆飽滿的洛神花,蒐集在鐵桶中等著加工做成果醬。攝影/張海琦

夫妻兩人之所以能和人們分享產品背後有趣的小故事,是因為他們時常親自下田與農民互動、一起採收農產,因此與農民有蠻深的認識。他們與使用自然農法的果農張大哥相識於教會,是製作果乾最重要的起點,從此成為影響兩人最深的要好朋友。之後他們也透過介紹或是上網找尋種有機、好品質的小農,陸續與其展開合作。

張學陽提出了一個遠期的目標:希望在未來,他們可以把這產業的技術保存下來,傳授給有興趣做水果加工的下一代。畢竟他們不可能一輩子有這麼多體力去跑市集,也一定有一天沒辦法搬很重的東西、拚命的做加工。到那個時候,他們會退位讓下一代的年輕人去做這些他們該做的事情,自己則回到農業,變成農民親自為水果的品質把關。他認為,即使有一天沒有力氣再做這件事了,這個理念並不會消失,當有人想要來學習時,他們會很願意將技術與心得傳授下去。

採訪側記

親自與這對可愛的小夫妻,到傳說中張大哥自然農法耕種的田地走一遭,一起尋找並摘採適合做果醬的洛神花。一路看著果醬從無到有,不只見到他們的用心與辛苦,兩人腳踏實地的親自採集材料,更是他們所宣揚的「好品質」保證。雖然他們幾乎不比我大多少,卻能夠從對農民的關懷,努力做到實踐理念的行動。相信在這個越來越進步的時代,人們也能夠將這份理念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情,為吃得健康,為不浪費食物,為體恤小農而有所行動。

延伸閱讀

本立自然良品 推廣自然農法連結在地小農

豐味果品 細說小農點滴的文創果店

鄰鄉良食 企業與小農的橋樑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4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517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50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76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6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297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130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347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年輕夫妻關懷小農 為醜水果另闢新路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