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藝與歷史的傳承 從木博館發現溪城故事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徐安辰、林威欣/桃園市報導】漫步在人聲鼎沸的桃園大溪老街上,空氣中飄散著陣陣的木頭香氣,抬頭一望,座座富麗繁華的牌樓立刻映入眼簾,上頭刻畫的裝飾圖案或許斑駁,但卻是訴說著大溪二百餘年來的歷史,大溪以木藝名聞遐邇,但近幾十年來木器產業年年衰落,技藝的傳承備受挑戰,具有歷史性的老屋也面臨拆除,為保留老城區的風華過往,居民們串連起各個角落的歷史空間,構築出全台唯一一座無圍牆的木藝生態博物館,傳襲著大溪老城區的溪城故事。

木藝與歷史的結合 城區的技藝傳承陷困境

依山傍水的大溪老城區走過二百餘年的光陰,秉持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精神,在清朝時期便以發展木頭河運維生,而台灣五大家之一的林本源家族也來到大溪建立起通運地,同時禮聘許多來自唐山的木工匠師來此定居,木匠師傅們專業又細緻的雕刻工法,進而奠定大溪木藝產業的扎實根基。

倚山傍水的大溪早年以靠大漢溪的木頭河運維生。 攝影/徐安辰

在一九六O年代至一九八O年代大溪達到木藝產業的巔峰,木材商行林立,城鄉街道上也開始豎立起有著吉祥紋飾的牌樓立面,刻劃各戶人家的姓氏或商號,而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強迫商家仿效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改建牌樓立面,因此促就大溪街道上合併中、日、西三種民風的牌樓建築,除了象徵著大溪歷經清朝、日治、民國等三個時期的歷史故事,同時也刻畫出當時木藝產業的繁華。

現在走在大溪老街上,仍然可以看到具有中、日、西三種民風的建築。 攝影/徐安辰

大溪木藝的學徒平均要經歷三年四個月才能夠出師,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新一代學子們對於這種耗時又耗力的技藝學習興致缺缺,許多技藝了不得的老匠師們也因為有「工字不出頭」的刻板觀念,不鼓勵自己的子女傳承木工技藝,大溪木藝匠師簡政欽說:「傳承會以孩子的興趣為主,如果真的讀書讀不來才會叫他們來學習木藝。」技藝的傳承因此陷入窘境,再加上八O年代過後工廠機械化的崛起,大溪的手工木藝產業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產銷量逐年下降,整個大溪木藝產業面臨困境。

木藝匠師簡政欽認為木藝工作能溫飽但還是要有興趣最重要。攝影/徐安辰

木藝生態博物館的建立 大溪故事自己說

隨著木藝產業走向衰退期,街道面臨老屋拆遷的改造計畫,在一九九六年時,居民開始思考社區的總體營造和產業的新發展,大溪文化協會的理事長簡秀雯說:「第一步就是進行大溪建築的保存。」透過保存、翻修樓牌立面及古厝街屋,展演出豐厚的歷史樣貌,同時將這些歷史空間串連起來,在二O一四年構築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大溪居民們將歷史空間串聯起來,建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攝影/徐安辰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博物館化身為公民行動的場域,不如一般博物館般侷限在一個空間中展出,而是以無圍牆的設計理念將展場進一步拉進至大溪的各個角落,博物館導覽志工林世培說:「木藝『生態』不是指花花草草的生態,而是指生活型態。」早年蔣中正看上大溪的景致,於此定居,因而在這裡建立了蔣公行館以及大溪公會堂,而博物館活化這些蔣公遺居,並串聯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及習武場域等具日式風格的歷史建築,整合作為公有館,凝聚大時代下的歷史記憶,同時大溪居民們也透過生活空間、記憶和物品,展現歷經百年的常民生活與文化記憶,成為隱身在巷弄間的街角館,由居民們各自闡述屬於自己的溪城故事。

博物館導覽志工林世培向遊客解說大溪的歷史文化。 攝影/徐安辰

恢復木藝職人的榮光 大溪的老城風華再現

「大溪實在太精采了!」簡秀雯驕傲地表示不論在產業、生活還是歷史,大溪都擁有非常多的故事,除了歷史建築的展演外,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大溪都有歷經百年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地方上的各行各業、不同社群都將組成「社頭」進行各行業的特色遶境活動,簡秀文驕傲說:「這可是大溪人視為比過年還重要的活動。」而這個百年傳統更已登錄在桃園市的無形文化資產之中,成為大溪特色的「社頭文化」。

透過木藝生態博物館,除了展演出大溪有形的歷史建築及無形的常民生態外,更以博物館作為中心,推廣木藝美學並提倡木藝材質生活,同時希望可以恢復大溪木藝職人的榮光,簡秀雯說:「要讓這些匠師產生榮耀感,進而願意分享,技藝才得以保存流傳。」

由大溪老匠師所雕製的木製玫瑰花。 攝影/徐安辰

木藝生態博物館中展示著匠師們的技藝作品。 攝影/徐安辰

如果說大歷史能訴說著時代的洪流,那小歷史便能讓人產生貼近土地的情懷,林世培說:「來到博物館瞭解歷史資料後,再去現場的感受會很不一樣。」透過木藝博物館展演出大溪的文化歷史,除了讓在地居民對故鄉的愛護之心永續外,更讓世人看見大溪的老城風華。

 

延伸閱讀

閒置空間大改造 小柴屋傳載木材文化

廢棄木材出頭天 打造特色藝宿

記憶滋味 廢棄木材化身造型板凳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6則報導
2,271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3,006
推:
1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4,648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3,891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5,015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768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6,503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7,939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7,252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625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361
推:
0
回應:
0

木藝與歷史的傳承 從木博館發現溪城故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共12,81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125篇報導

12,81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