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永續轉型為何物?(中)透視永續轉型的三種層次

文字-A A +A
多層次視角認為,轉型牽涉「場景」(landscape)、「體制」(regime)、和「利基」(niche) 三者的多重互動。當一個體制出現矛盾,或與其他體制或場景衝突,便會製造出機會之窗,讓有潛力的「利基創新」趁勢而起,與之競合。
 
政府推動永續轉型政策應廣納各界意見,並建立動態修正機制,否則反而吃力不討好。(高宜凡攝)

文/賴慧玲(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博士班)

 前一篇淺談了永續(性)、永續發展、永續轉型等概念的轉變,現在,讓我們試著拆解「永續轉型」(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可能的發生機制。

 要先知道的是,永續轉型是種動態、非線性的長期過程,充滿不確定性、失敗和未知因素,無法事先寫好腳本照著上演,但仍有些原則可以參照。如轉型目標應開放各界討論、磨合共識;過程需不斷實驗、監測和評估,從失敗中學習和修正。若政府推動永續政策只一味查核執行進度,卻未廣納各方意見,或建立反省和修正機制,不但難以駕馭複雜的轉型過程,也可能面臨難解的社會衝突。

多層次視角,透視永續轉型過程

 為理解複雜的永續轉型過程,轉型理論學者提出一個被廣為運用的「多層次視角」 (Multi-level perspective, 簡稱MLP),幫助人們具體思考轉型過程中不同元素和交互情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轉型的多層次視角。來源:Geels and Schot (2007: 401)

 先看左邊三個緊密互動層次:社會--科技場景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社會--科技體制(socio-technical regime) 和利基創新 (niche-innovation)。

 第一個層次是「社會--科技體制」(socio-technical regime),指任一種成為生活主流的科技產品,及與其相關的硬體、制度、機構、社會文化和行動者。比方汽車當道的社會裡,交通部門體制即是以此而生的產業 (如鋼鐵、石油、維修、駕訓班、汽車雜誌)、駕駛人、交通法規、道路建設、加油站、主管機關、依賴汽車的生活方式、將之視為事業有成的社會價值觀等,彼此交織而成的一個複合體系。體制特性相對穩定,雖然能進行一些溫和漸進的變革,但容易陷入「路徑依賴」,無法自行發動轉型。

 第二個層次「利基」(niche) 如同一個溫室,提供創新點子實驗的空間,保護它們不受主流科技的市場競爭。有些點子可能會枯萎,有些有機會在細心拉拔下成長、茁壯,最終能和主流科技一較高下。創意可以是來自產業界、屬於市場導向的「永續創新」(sustainable innovations),如汽車廠商推出更環保的電動車;也可以是直接由公民社會發動、常帶有公益性質的「草根創新」(grassroots innovations),如民眾自行在社區發起綠能計畫。

 不過,永續創新和草根創新的特性和需求不盡相同,例如草根創新常伴隨著組織形式的創新,運作上具有更高的實驗性、彈性、和多元性,不像企業一樣依循高度穩定和大同小異的組織模式來運作,而這也正是草根創新難能可貴之處。因此,兩者所需要的扶植政策並不一樣,若僅以企業為對象或市場導向的思維來擬定補助政策,反而可能限制草根創新的發展。

創新,不一定靠綠色新科技

 這也意味著,利基創新不一定非得來自新科技。Van den Bergh等學者曾提醒,許多綠色科技常伴隨意外的「反彈效應」(rebound effect)。如消費者眼見家電產品的能源效率提升了,反而大用特用,結果能源消耗量可能比之前還多。

 所以推廣綠色科技時,應同時考量法規配套、社會價值觀、使用者認知等其他因素,否則,容易流於「永續=採用綠色科技」的「創新系統」迷思,而未能達到永續轉型強調的「系統性創新」(關於兩者的差異,參見上篇)。事實上,綠色科技絕非萬靈丹,有時候善用法規調整市場需求,或能改變使用習慣和文化,同時改良既有科技,效果可能更好。

永續轉型的路徑和方法不只有一種,不同的社會體制與科技情境都會產生連帶影響。(高宜凡攝)

轉型 = 體制轉移

 上述社會--科技體制 (regime) 或利基創新 (niche) ,皆發生在第三個層次「社會--科技場景」 (socio-technical landscape) 中,即一切外在基本情境,如自然環境、地理條件、政治體制、輿論風向、人口組成、國外政經局勢、技術進程等。這些情境支撐著各部門 (如能源、交通、農業) 的現狀,也可能帶來改變的壓力。

 但場景要改變既有體制和利基,會經過語言詮釋的中介,而不是機械式地造成影響。也就是說,對場景變化的理解和詮釋,會影響應對的行動。例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丹麥人視之為由下而上發展再生能源的契機,而台灣政府則理解為需尋找其他大型替代能源而積極發展燃煤發電和核能。詮釋不同,能源體制的發展也大不相同。

 多層次視角認為,轉型牽涉「場景」(landscape)「體制」(regime)和「利基」(niche) 三者的多重互動。當一個「體制」出現矛盾,或與其他「體制」或「場景」產生衝突,便會製造出機會之窗,讓有潛力的「利基創新」趁勢而起,與之競合。比方說,當一個更支持再生能源的新政府上台,或反核成了社會主流民意,過往主導能源部門的化石燃料和核能體制勢必遭受挑戰,而再生能源便能獲得更多發展機會,衝破閉鎖的現行體制。

 當現行主流科技和相關軟硬體都被另一組新體制給取代,形成「體制轉移」(regime shift) 時,轉型便完成了!像台灣過去幾百年累積的牛耕文化和農村生活型態,自上世紀中逐漸被鐵牛等機械化生產關係取代,即是種農業生產面的轉型。新的「社會--科技體制」也會影響「社會--科技場景」,如牛耕體制消失後,吃牛肉不再是禁忌。如今,蓬勃的牛肉需求不但讓台灣躍升為美牛業者不可小覷的出口市場,成為兩國經貿談判焦點之一,瘦肉精美牛的爭議也影響了民眾對政府的觀感,和國內政治局勢的消長。

 了解這些基本概念,就打通了轉型理論的任督二脈。要提醒的是,多層次視角提供的並不是「轉型應該如何發生」的藍圖,而是提出系統性的宏觀概念,幫助具體描述和理解轉型過程。除了多層次視角,轉型理論還有許多流派和觀點,如聚焦新科技興起和體制變化關係的「科技創新系統」(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簡稱TIS)、探討如何誘發永續轉型的「轉型管理」(transition management,簡稱TM)、專注扶植niche的「策略性利基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簡稱 SNM)。

 在下一篇,我們將以多層次視角,來看看轉型可能有哪些路徑(待續)。

【參考資料】

  • Geels, F.W. and J. Schot (2007) 'Typology of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 Pathways', Research Policy 36: 399-417.
  • Grin, J., J. Rotmans and J. Schot (2010) 'Conclusion: How to Understand Transitions? How to Influence them?', in J. Grin, J. Rotmans and J. Schot (eds) Transi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ong Term Transformative Change, pp. 320-337.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Markard, J., R. Raven and B. Truffer (2012)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An Emerging Field of Research and its Prospects', Research Policy 41(955): 955-967.
  • Seyfang, G. and A. Smith (2007) 'Grassroots Innova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wards a New Research and Policy Agenda', Environmental Politics 16(4): 584-603.
  • Smith, A., J.-P. Voß and J. Grin (2010) 'Innovation Studies and Sustainability Transitions: The Allure of the Multi-Level Perspective and its Challenges', Research Policy 39: 435-448.
  • van den Bergh, J.C.J.M., B. Truffer and G. Kallis (2011)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1: 1-23.

【作者簡介】 

賴慧玲2009 年參加環境資訊協會於大安社大舉辦的公民記者課程,開啟了環境的視野和觸角。喜歡走進議題現場觀察,偶爾寫寫公民報導,更常默默加入運動行列。因有感於自身知識和能力的不足,決定花光所有積蓄 (其實也不多) 赴英唸書。自倫敦大學學院環境、科學與社會碩士班畢業後,曾於中外對話實習。目前在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學習當一個研究者。

 

【延伸閱讀】
問永續轉型為何物?(上)一次搞懂永續、永續發展、永續轉型》 賴慧玲 2017/1/19
一場能源民主的社會學習實驗:荷蘭烏特列支城市能源對話 賴慧玲 2016/6/24
轉型運動 由城鎮驅動的減碳方式》 劉世慶 2015/7/29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32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問永續轉型為何物?(中)透視永續轉型的三種層次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9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9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