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一世情~人牛情緣傳真愛

文字-A A +A

    相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欖仁居洪春景整理撰稿】
  在雲林縣的斗六,七十六歲的老農梁平右手握著犁把,左手牽著牛繩,一邊指揮著水牛犁田,口中卻也默默的說:「這是妳最後一次的耕田,往後妳就好命了!不用再辛苦的犁田耕種。」

  因為歲月留下的痕跡,梁平阿公背已經微駝,終年辛勤耕種的他,腳也微跛,這幅老農與牛的春耕圖,在過去的台灣,到處都是,但是在農業機械化的今天,這畫面已經難得再見到。

  和他朝夕相處一起打拼二十三年的水牛名字叫牛牛,不到兩歲就來到梁平家。梁平不但要當她的保姆,還要教牛牛拉車,甚至要示範怎樣拉犁;人牛因此建立了無與倫比的親密關係,難怪梁平的太太曾半開玩笑半吃醋的說:阿公對牛牛簡直「比對小老婆還要好!」

  梁平說:「我這輩子養過很多牛,但牛牛跟我最久、感情也最深。」五十歲那年,牛牛來到梁平家,因為朝夕相處,他把她當作女兒一般看待。

  牛牛到梁平家來的時候,阿公雖然已經過了娶妻生子的年齡,但是因為牛牛的幫忙,他才能蓋樓房,小孩讀書結婚的錢也才有了著落。所以他感恩的說:「我這一生,都虧牛牛幫忙,全家才有得吃。」

  人牛臨別前,阿公在半夜怎麼也睡不著覺,跑到牛棚看著即將分別的牛牛,慢慢的輕撫著牛牛全身,眼淚不自覺的掉了下來。他對著相處二十多年的牛牛,像父親叮嚀待嫁女兒一般:「這是妳在這裡的最後一晚,明天你就在別人家了。到那邊後你要乖一點,要聽話,才會得人疼喔!」

  因為機械的發達,人情卻日漸冷漠,二十三年相處的歲月,才見證了人牛真摯不移的情誼。七十多歲的梁平背已駝、腳微跛,但有著超大牛角的牛牛卻宛如一座大山強壯如昔,許多牛販登門向梁平詢價,但阿公總是氣呼呼的趕走他們說:「我們家的牛牛不賣!」

  其實梁阿公心裡明白,許多辛苦耕耘的台灣牛在年老力衰後,會被買去宰殺做成牛肉乾,這和過去長輩一再交代子孫不要吃牛肉的訓示背道而馳,更何況他和牛牛的感情形同父女,說什麼他也不願讓牛牛有這樣悲慘的下場。因此當其他人都機械化了,他每天還是帶著牛牛在自家的八分農地上辛勤的耕耘。

  但這看在子女眼裡滿是不捨,雖然苦口婆心的百般勸說,但是梁阿公還是依然每天帶著牛牛下田工作。一直到梁平女兒得知台南縣設立了「老牛的家」,家人苦勸梁平讓牛牛到那裡去養老,梁平在親自南下勘查過環境後才同意。

  『老牛的家』位在台南柳營一處台糖土地上,專門收容10歲以上無法再耕種的老牛,讓奉獻一生的老牛得以安享晚年,不致淪為屠宰場任人宰割的厄運。『老牛的家』佔地約2公頃,有牛舍一棟、管理室一間、病牛隔離舍一棟,不但環境清幽,園區也雇用有養牛經驗者及獸醫就近照護,可以讓老牛在這裡安養天年,而且原飼主隨時都可以前往探視。

  牛牛最後一次的耕田,來回距離不過數十公尺,但花的時間卻比往常還多,可見人牛依依不捨之情。梁平百感交集地說:「真捨不得她走!」耕完了田,梁平幫牛牛沖澡,將她全身刷洗乾淨,等候迎娶的車隊的到來。當台南縣政府畜牧科長蘇園帶著芒果禮盒、大紅綵帶等「聘禮」前來迎娶時;梁平則準備了六大綑牛牛最愛吃的牧草、牛繩當作嫁妝。

  梁平依依不捨牽著牛牛走到禮車前,牛牛卻停住腳步並直往後退,說什麼就是不肯上車,就是換其他人來牽也是一樣!梁平只好走到她旁邊告訴她:「牛牛要乖乖上車,去那裏會有人照顧妳的。」可是牛牛依舊猛搖頭,而且不斷想往回走,以行動表明她不想和主人分開。經過大半天的折騰,牛牛總算上了車。當車子引擎一發動,站在一旁的梁平還不斷的交代工作人員牛牛的特殊習性,深怕牛牛不習慣「老牛的家」的生活。

  但是人牛一別後,不只阿公哭得傷心,老牛也因離開主人而鬱鬱寡歡。梁平每次看到牛房空蕩蕩時,常不自禁悲從中來。然而到了老牛的家的牛牛其實也不好過,從一住進來開始,牛牛就不吃不喝,白天只是站著,晚上則徹夜未眠,眼神哀傷的望著前方,拼命的搖頭。當飼養人員怕她餓出問題,拿著梁平為她準備的牧草餵她時,牛牛還是猛搖頭不吃,甚至要趕飼養員走。

  牛牛不吃不喝又鬧脾氣的消息傳到梁平阿公耳裡時,阿公忍不住的掩面哭泣,他知道牛牛就是這副牛脾氣,一定是太想念自己的緣故。他淚流滿面幾乎說不出話來,拜託來訪的記者幫忙傳話給牛牛。說也奇怪,也許是心有靈犀吧!當記者將「阿公很想妳,希望妳要吃東西,不然阿公會很擔心妳」的訊息說給牛牛聽時,牛牛的眼睛開始泛紅,眼神又凝望著遠方,好像知道此刻阿公也在思念著她一樣,這分隔兩地的人牛親情也讓在旁的飼養員感動萬分,希望阿公有空的時候可以到「老牛的家」來看看牛牛。

  經過六天的等待,阿公終於帶著牛牛最愛吃的牧草到台南來;一到老牛的家,阿公眼淚便不自主的流了下來,陪在一旁的義工眼眶也紅了,也許是近親情怯吧!阿公眼中閃著淚光遠遠望著牛牛,卻一直躊躇提不起勇氣靠近她;而原本不理人的牛牛萬萬想不到自己思念的阿公會突然出現,這一相會,宛如經過了數十寒暑的等待,煞是感人。
 


相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阿公摸著牛牛的頭就像對小孩說話一樣:「牛牛,妳有沒有乖?有沒有哭?」接著他輕撫著牛牛全身,發現牛牛因為這幾天的折騰,消瘦了許多。心中滿是不捨的他,牽起了牛牛走到園區草地,讓牛牛吃草,就像在雲林的日子一般,牛牛又大口大口的吃起草來了,人牛重溫了往日的快樂時光。

  但是梁阿公終究還是得回家,臨別前,他告訴牛牛:「牛牛再見,阿公要回去了!」雖然沒有了眼淚,但是場景依然讓人動容。

  半年後,已揮別悲痛的梁阿公,一早帶了四個麻布袋的牧草,歡天喜地的準備到台南去看牛牛。阿公一下車就急忙找到牛牛,摸摸她的頭、也拍拍她的背,問她想家嗎?但是牛牛的反應卻出奇的冷淡,難道牛牛認不得阿公了嗎?阿公趕緊拿出牛牛最愛吃的牧草,希望這些家鄉味能喚醒牛牛的記憶。但牛牛只是大口大口的吃。阿公顯然有些失望;看著牛牛「難道她不認得我了嗎?」但是他安慰自己「也許是牛牛適應了新環境,已經把這裡當成家了吧!」。
  就在阿公揮揮手,跟牛牛說再見時,牛牛再也忍不住突然回過頭,深情的看了阿公好久好久。「牛牛認得我了!」阿公的眼淚再度奪眶而出。我想阿公心裡一定明白,牛牛假裝不認識自己,是怕年老的他再度傷心落淚,但是阿公的一句再見,卻勾起了她即將和阿公再度分開的事實,「哪天才能再看到阿公呢?」,她忍不住深情的望著阿公好久,是期盼,也是祝福。而滿臉皺紋的阿公,在四眼相望中也隨之破啼為笑,因為他知道牛牛永遠不會忘了自己,就像自己永遠也不會忘記牛牛一樣!
  阿公有愛,老牛有情,這故事傳遍台灣大街小巷,甚至被譯成英文版在世界各角落傳誦;但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年邁的牛牛終於來到生命的盡頭,在台南「老牛的家」養老6年多,相當於人類壽命117歲的她,日前被發現倒地不起,老牛之家工作人員表示:年紀大的「牛牛」十月十三日已食不下嚥,梁平特別帶著家鄉的牧草來看她,也許看到親人心情好,,牛牛幾乎把牧草吃光,沒想到隔晚牛牛就在睡夢中過世。


相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  梁平再度趕來「老牛的家」送她最後一程,傷心的要牛牛下輩子找個好人家投胎,不要再做牛了。梁平回憶說,老伴走了後,牛牛就是他最親的人,當年都是牛牛走在前頭,他在後面合力耕田,「有她才有我」。


相片:臺南市政府農業局提供

  梁阿公和牛牛的故事,透過電視媒體的爭相報導感動了許多人,已是台灣人盡皆知的故事,不但是生命教育的典範,也是農村變革的活教材,園區採免費入園參觀的模式,所以有許多的老師及家長帶著學生和小孩到「老牛的家」來關懷與學習。如今「牛牛」走了以後,台南老牛的家還有6頭老牛,兩頭是黃牛,4頭是水牛,為求讓「老牛的家」永續經營,市府接受外界捐款,以做為園區老牛醫療照護及管理的費用,讓見證台灣生命力的這些老牛老有所終。
  我們對於當時的台南縣政府(今已併入台南市)有如此的遠見與魄力,創辦這樣充滿愛與關懷的收容中心深感敬佩外,更期盼台灣其他縣市及世界各地政府也能群起效尤,讓關懷生命 拯救生命成為政府施政的常態,因為老牛農耕一世情 我們回報一份心!讓世界早日朝向無殺戮、無暴力的純素世界邁進。

  臺南市政府農業局辦理老牛的家入住規定與自由捐贈或認養作業要點(下載)

  English Edit(英文版,牛牛往生前)請見:https://www.peopo.org/news/228053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6

加入時間: 2010.12.26

欖仁居修行生活網

加入時間: 2010.12.26
1,805則報導
1,338則影音
15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蘭嶼的地下屋哪裡去了?

2024-04-09
瀏覽:
6,404
推:
96
回應:
0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1)

2024-04-08
瀏覽:
7,667
推:
117
回應:
0

南橫公路因應清明節連假,取消4月4日通行管制

2024-03-27
瀏覽:
15,613
推:
210
回應:
0

關山設戰備跑道!縣長立委鎮民都有"異見"!

2024-03-12
瀏覽:
16,298
推:
58
回應:
0

197縣道的美麗與哀愁(26.8K崩塌尚未修復)

2024-02-09
瀏覽:
36,145
推:
93
回應:
4

凱道植植走大遊行,嘉年華裝扮背後有深意

2023-11-27
瀏覽:
8,967
推:
73
回應:
0

農耕一世情~人牛情緣傳真愛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