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做環保---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地區:
標籤:
文字-A A +A

今年12月中,向陽基金會公佈一項「2004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最讓青少年感到痛苦的指數是「環境污染嚴重」,可見台灣的環境已惡化到對青少年的生活感受產生壓力。長期以來,台灣的好山好水日漸遭受破壞,這樣的破壞並非都是工商業開發所造成的,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作息都在不知不覺中對環境造成污染,尤以污水和垃圾對環境的污染最為嚴重。 

一、污水改善

也許大家認為污水和垃圾處理問題是政府的權責範圍,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的關聯,但是你可知道,一般的家居生活中,每人每天使用的自來水量約250公升。這些水經過使用後轉變成家庭污水,包括糞尿污水和廚房、浴室排放的生活污水二大類。若這些污水未經妥善處理而直接排入河川中,將對河川造成嚴重污染,使水中生物死亡,河川水質變臭、變黑,影響河川生態環境及公共衛生,降低環境品質等。一般家庭的化糞池去除污染物的能力不到35%,因此就算每個人的家中都有化糞池,還是有超過65﹪以上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排水溝,造成路邊的排水溝總是藏污納垢、臭氣四溢、蚊蠅叢生,除了嚴重影響居家生活品質與環境衛生,這些污水最後都會流入河川污染水源,造成水質嚴重惡化,水中生物大量死亡。

污水下水道為現代化都市不可或缺之公共設施之一,其主要功能係以密閉專用管線經用戶排水管、分管、支管、幹管收集廢污水輸送至處理廠,以物理、化學、生物方式作適當處理,以改善環境衛生並確保良好水源水質。台灣早年並未重視污水下水道建設,致使在都市發展已成形之後,污水下水道的推動相當艱難。台灣地區污水下水道普及率僅達8﹪。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00年國家競爭力評估,台灣在46個被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41,不僅遠落後於歐美各國,相較鄰近之新加坡、香港及韓國亦瞠乎其後,尚未到達一般國際水準。

除了靠政府加強污水下水道的建設,建築物設計也需要予以配合方能達到良好之成效。雖然政府對於建築物排放的污水有法規管制,但對於污水處理設施的現場檢視、配管是否正確、排放水質的檢驗卻幾乎沒有做到,使得污水處理的制度徒具形式而效果不彰。尤其建築設計中,對於生活雜排水之配管施工,大都沒有貫徹雨水、污水分流的設計。如現在一般住宅建築中,雖然在浴廁、廚房的污水均排入污水處理系統中,但是一般民眾大多將洗衣機設置於住家陽台,並將洗衣後的污水直接排入陽台雨水系統,如此一來,將完全沒有經過處理而直接排入河川,造成污染。

因此改善都市的污水問題,最重要的便是將雨水與生活雜排水分流設計,亦即確認生活雜排水導入污水系統。其中包括廚房餐廳、洗衣空間、更衣沐浴空間之排水,必須從建築規劃階段即留意改善,確實督導水電設計與施工者,將住宅生活雜排水管(專用洗衣雜排水管、專用廚房雜排水管、專用浴室雜排水管)接續至污水系統。建築物排水中含有油脂、砂粒、易燃物及固體物等有害排水系統或公共下水道運作者,應在排入公共排水系統前,依建築技術規則規定裝設截流器或分離器。

除了確實落實雨水與污水的分流與正確接管,綠建築技術同時也建議採用人工溼地來解決都市的生活污水問題。人工生態溼地具有淨水、造地與生態保育之功能,因此利用人工生態溼地來處理污水,為一經濟、無二次污染、具永續應用,同時兼具生態保育的方法。人工生態溼地系統之設計應於建築計畫階段,將環境因素、污染物產量作估算,並與將來景觀計畫一併納入考量,使人工生態溼地不僅具備污水處理及蓄洪功能,尚可結合景觀綠化。

二、垃圾改善

台灣每人每天的垃圾製造量平均為1.15公斤,其中可回收資源佔40%以上,但這些可回收資源大都被視為無用之垃圾丟棄,成為國內垃圾量居高不下的主因;而廚餘約佔30%左右,包含果皮、菜葉與殘羹,為家庭垃圾中必有的一部分,若將其加以發酵處理後,即可再生變成「廚肥」,重新回歸大地,是垃圾減量的最佳方法,顯見資源回收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污水垃圾改善指標」特別鼓勵執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除了要求建築設計重視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對於一般垃圾處理,也要求在空間規劃及設施設置方面必須符合「充足的空間容量、密閉衛生的確保、簡便的操作流程」等三項原則。

目前一般建築物之垃圾處理設備常沒有除臭消毒功能,容易滋生蚊蠅、蟲害與病菌,同時由於一般垃圾處理量快速增加,使得暫時儲放位置不足,導致垃圾處理成本日趨增高。此外,這些垃圾必須每天清除,否則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導致清潔人員受到感染,衛生安全堪慮。

因此,綠建築希望要求在建築設計階段,首先在設計上要考慮建築物垃圾集中、處理、排除等整體與系統化的合理規劃,其次則是適當處理機器設備的導入採用。重視垃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設計及環境衛生問題,用以提升生活環境的品質。從住宅社區與辦公大樓製造出來的有機垃圾與廢紙、空罐、空瓶及包裝紙等,可先將其分類為可回收類與不可回收類,並應用垃圾處理機加以壓縮、粉碎、脫水及除臭處理,以達到垃圾減量與環境衛生之雙重功效。

行政院環保署自94年1月1日啟動「垃圾全分類、零廢棄行動計畫」,從家庭垃圾減量、分類回收開始,進入一個理念清楚、體系完整的資源永續管理體系。民眾只要將家中垃圾分為「資源性垃圾」、「廚餘」、「巨大垃圾」及「非資源性垃圾」四大類排出,就能讓資源無折損,回收再利用,達到「零廢棄」的目標。第一階段實施的地方政府包括:基隆市、台北市、新竹市、台中市、台中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高雄縣、宜蘭縣等10個縣市。95年1月1日起,全國各縣市將全面實施。

垃圾放在正確的位置就是資源,如果我們能多用一點心做好垃圾分類,經篩選後回歸資源回收體系妥善處理,就能將垃圾變成資源,讓台灣更清淨,環境更輕鬆。

(本文刊載於荒野快報156期)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06.20

荒野保護協會

加入時間: 2007.06.20
320則報導
4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2:20

在台灣看見熱帶雨林-婆羅洲野生動植物巡迴展

2023-12-05
瀏覽:
3,624
推:
0
回應:
0

賞燕熱潮,即將襲捲今年夏天!

2023-06-28
瀏覽:
4,822
推:
0
回應:
0

荒野循環零廢棄志工講師培訓開跑了

2023-06-15
瀏覽:
3,525
推:
2
回應:
0

蟹天蟹地.護蟹有你──淡水河口守護陸蟹行動

2022-11-04
瀏覽:
2,144
推:
0
回應:
0

畫出一篇綠色大地――綠色生活地圖

2022-08-24
瀏覽:
3,880
推:
0
回應:
0

五股賞燕季|我與燕的距離

2022-07-20
瀏覽:
2,399
推:
0
回應:
0

護蟹行動─找尋謝蟹的方法

2022-01-06
瀏覽:
2,397
推:
12
回應:
0

2012地球一小時

2012-03-21
瀏覽:
5,967
推:
5
回應:
6

日常生活做環保---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516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516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