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檳榔的文化空間-必須說的秘密

文字-A A +A

公民記者 Fasa’ Namoh/花蓮縣報導

今年夏天再次敲響原住民族健康議題的鐘聲!推動原住民族正確的文化展演是現今臺灣社會最需要被看見的行動。包含近年來外交部舉辦的外交青年團出訪邦交國時,參與的大學生錯誤的穿戴原住民傳統服,跳錯舞蹈,牽手姿勢的謬誤,一直到國人普遍認為原住民就是愛喝酒、吃檳榔的極度負面刻板印象,再再都顯示臺灣從戰後至今,普遍漢人社會對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其中又以飲食文化中的「飲」與「食」被嚴重錯置最為嚴重。如何重建原住民文化,讓社會大眾能夠理解,是目前原住民族勇於擔起歷史與社會責任的時刻。

為了讓原住民族自己起來說自己的故事,這個夏季開始,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簡稱衛促會>在花蓮針對壽豐鄉、鳳林鎮、光復鄉的耆老進行訪談工作,讓原住民族過去傳統檳榔文化能被聽見,了解檳榔如何從祭品的神聖空間變成商品的過程,並與族人共同建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無檳榔空間。

(圖:Ina , Ama ato Fasa')

在日據時期以後,自家的山坡地被迫開始改種高經濟價值的檳榔作物,除了根本性的破壞山地環境與自然生態以外,最棘手的莫過於檳榔被商人刻意的炒作,瞬間成為黑心商品,原住民大量的接觸商品化後的檳榔,檳榔引起的相關疾病也隨之引爆,長久下來,原住民族面對的是一個健康不平等的問題。生活在同樣一個國家,為何平均餘命硬是比漢人短活了好幾歲?追根究底,檳榔是其中一個健康不平等的殺手,它不只破壞環境,也扼殺了多少族人的生命,讓他們的口不敢再張開歌唱,也不敢再親吻最愛的家人。

為建立原住民族的文化主體自覺,<衛促會>透過與部落耆老的訪談,了解在近100年間檳榔使用的文化轉變,從日據時期,轉換到國民政府時期,一直到當代的臺灣社會,從耆老的口中不難發現,過去較單純的農業社會,檳榔確實有自己的文化空間,與親朋好友互動時它作為禮品,或是重要的祭典儀式它作為神聖的物質文化代表,檳榔最初是有一段美好的文化隱喻,後來的商人為了賺取暴力,利用賺大錢的假象,巧妙的淹蓋了過去祖先傳承下來的文化意義。透過覺醒後的族人,深刻了解自己身為原住民要負起的當代社會責任,讓臺灣社會看見原住民怎麼讓檳榔活在具有主體性的文化空間,勇於對商品化變形後的黑心檳榔商品說「不」。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14.11.07

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

加入時間: 2014.11.07
44則報導
4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再建檳榔的文化空間-必須說的秘密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