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南投仁愛之家育幼院

嵌入:
文字-A A +A

2015南投仁愛之家育幼院  素淨畫會 助人畫佛

http://youtu.be/CUmyIILOoCk

素淨畫會來到南投仁愛之家育幼院,這個公益教學的活動是由中部的助人畫佛會的畫佛人促成的,那我們希望透過這個活動,把愛和慈悲傳遞到南投這個育幼院。

仁愛之家是從民國47年就成立到現在,那早期是以博愛救濟院為名稱,後來整個社會轉型,就不再是叫博愛救濟院,收容的對象是有老人家和幼兒的部分,老人家就在另一個院區,老人跟幼兒是分開的,那後來社會轉型了之後,就不再叫是博愛救濟院,就分老人跟育兒。那育幼所的部分,目前收容的孩子是叫做不完全是孤兒,所以以前就叫孤兒院,後來統一就叫做是育幼所,那收容的孩子是來自縣市政府轉介、社會處轉介的個案,有一些他們是收容的對象是孤苦無依、然後還有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那也有一些是受刑人的子女、然後還有一些就是隔代教養、然後低收入戶、家境清寒的孩子。

最大收容處是54床,目前是51位,那我們收容的是年齡層是0到18 歲,18歲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讓孩子準備離所,然後如果他有原生家庭的話,原生家庭就會銜接他這個回去離所的準備,那如果沒有原生家庭的話,基本上就是會有專門負責獨立方案這個機構繼續銜接,那我們會協助幫孩子謀合工作或是尋找合適的租屋地點。這些兒童及少年都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無力或無法照顧他們,經政府評估後轉籍入所。學習自我照顧的技能力量。育幼所是安置孩子「替代的家」,但這會是什麼樣的家?在少子化以及核心家庭成為目前社會的主要趨勢的潮流下,育幼所要提供何種型式的「家」給孩子們是我們思考許多的問題。

仁愛之家是從民國47年就成立到現在,那早期是以博愛救濟院為名稱,後來整個社會轉型,就不再是叫博愛救濟院,收容的對象是有老人家和幼兒的部分,老人家就在另一個院區,老人跟幼兒是分開的,那後來社會轉型了之後,就不再叫是博愛救濟院,就分老人跟育兒。那育幼所的部分,目前收容的孩子是叫做不完全是孤兒,所以以前就叫孤兒院,後來統一就叫做是育幼所,那收容的孩子是來自縣市政府轉介、社會處轉介的個案,有一些他們是收容的對象是孤苦無依、然後還有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那也有一些是受刑人的子女、然後還有一些就是隔代教養、然後低收入戶、家境清寒的孩子。最大收容處是54床,目前是51位,那我們收容的是年齡層是0到18 歲,18歲之後我們就會開始讓孩子準備離所,然後如果他有原生家庭的話,原生家庭就會銜接他這個回去離所的準備,那如果沒有原生家庭的話,基本上就是會有專門負責獨立方案這個機構繼續銜接,那我們會協助幫孩子謀合工作或是尋找合適的租屋地點。

這些兒童及少年都是因為他們的原生家庭無力或無法照顧他們,經政府評估後轉籍入所。學習自我照顧的技能力量。育幼所是安置孩子「替代的家」,但這會是什麼樣的家?在少子化以及核心家庭成為目前社會的主要趨勢的潮流下,育幼所要提供何種型式的「家」給孩子們是我們思考許多的問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9.11.30

oliver101

加入時間: 2009.11.30
410則報導
403則影音
1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名人專家 陳克謙書法家

2023-07-30
瀏覽:
2,934
推:
1
回應:
0
6:59

永和梅桂服裝 手工刺繡 無可取代

2023-03-27
瀏覽:
4,430
推:
305
回應:
0
4:02

新北市中和區史前遺址,員山公園。

2023-03-27
瀏覽:
3,647
推:
2
回應:
0
9:28

2022吾癌無礙 鹿港行

2022-08-21
瀏覽:
4,350
推:
120
回應:
0
5:20

2022「廊橋連心,春風送暖」公益活動

2022-04-06
瀏覽:
4,460
推:
1
回應:
0
8:51

2020肺部症狀 常用的青草植栽A 謝福松

2020-09-30
瀏覽:
2,871
推:
14
回應:
0
6:27

跌打損傷 常用的青草植栽B 謝福松

2020-06-29
瀏覽:
5,426
推:
3
回應:
0
9:37

跌打損傷 常用的青草植栽A 謝福松

2020-06-29
瀏覽:
3,178
推:
1
回應:
0
5:49

菁山中草藥園簡介

2020-06-29
瀏覽:
4,564
推:
184
回應:
0

2015南投仁愛之家育幼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共12,78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888篇報導

12,78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