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飧的旅程

嵌入:
文字-A A +A

【盤中飧的旅程】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張光宗

鄉間,老老的三合院依偎著稻田,方便農民就近照顧作物,從稻米、蔬菜到水果,自己種自己吃,這是熟悉的農村印象,是農田與餐桌的最短距離。隨著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聚居都市,農田與餐桌的距離拉開了,糧食展開漫長旅行...

我們的島 節目

首播:2008-10-27(一)  22:00
重播:2008-11-01(六)  10:
00

緣起:

 鄉間,老老的三合院依偎著稻田,方便農民就近照顧作物,從稻米、蔬菜到水果,自己種自己吃,這是熟悉的農村印象,是農田與餐桌的最短距離。隨著工商業發展,大量人口聚居都市,農田與餐桌的距離拉開了,糧食展開漫長旅行。

內容:

 「春分立秋兩蒔秧,挹草除稗護禾長;風媒花粉怕風雨,含首金穗千里香」─水稻詠。

 黃澄澄的稻穗,飽含著營養,也隱含著農民大半年的辛勞。台灣農民的心血結晶,主要是透過農會與糧商進入行銷體系,收割後,稻穀開始旅行。早年,稻穀要經過農民、批發商、加工廠、經銷商才能到消費者手上,現在,距離縮短了!

 離開稻田的第一站,碾米工廠,這裡有重重關卡。濕穀→烘乾→礱穀→製成糙米→加工成白米→色彩選別→包裝。密閉式的運送管線,讓米在加工處理過程中,減少污染,在產品包裝完成後,還要抽樣檢驗。品管室裡面,有著各式各樣的檢驗儀,白米必須一一闖關,經過嚴格品管,才準備出貨。

 通過檢驗後,合作的貨運業者會來載貨,準備把米送到各個分區營業所。米商透過批發商、經銷商,自己銷售配送,節省中間成本。

 白米從產地旅行到都市,讓消費者享有購買上的便利,但是在能源危機影響下,米商與農民都受到衝擊。米商光是烘乾稻穀的燃料成本就增加了四倍,而農民從農具、燃料到肥料、農藥都漲價了,但稻穀價格卻沒有漲,腹背受敵。暴露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農業所得遠低於國民平均所得。根據農委會的統計顯示,2004年台灣農民平均每戶的農業所得只有十七萬八,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非農民收入的七成不到,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有許多人在想這個問題。

 溫暖的陽光下,青綠的水稻像是一片綠色地毯。田間,有農民發起革命,希望能爭取合理利潤,縮短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出生在農家的翁良材,從育種到種稻一手包辦,民國85年,還曾經拿下傑出青年農民神農獎,對稻田有著深刻感情。他說,沒有農業,整個國家會完蛋,不能用產值計算農業的經濟價值,農業的生態和文化價值,是金錢買不到的。

 二年前,一次到日本參訪的機會,讓翁良材對日本稻農自產自銷的經營印象深刻,於是他號召了全省四十多位農友做股東,在今年1月19日,成立了全台第一家,由農民自組的企業「台灣稻農有限公司」,著手開闢銷售通路,希望透過農民自組公司,直接賣米,讓農民所得提高。

 稻農公司也與企業合作,以一分地18萬元的企業認養方式(契作),節省中間成本,保障農民,而企業也能得到優質白米,建立互惠關係。九十七年二期稻作有一百個企業單位,已經認養完畢,九十八年一期稻作也開放讓各界認養。當年農業餵養了工商業,如今,正需要企業回饋農業,照顧農民。

 從產品包裝到網站設計,踏實的大地色系呼應著農民的淳樸性格。台灣稻農與網路業者合作建構的網站,建立與消費者的溝通管道。網站上,農民的面容清晰了,不再是遙遠的無名氏,而農民也試圖從這樣的模式中,重新定位自己的尊嚴與價值。台灣稻農有限公司董事長翁良材希望,以後種稻是有尊嚴的,像日本稻農一樣,是一種享受、一種生活。

 這群稻農勇敢跨出充滿挑戰的一步,爭取不一樣的命途。城市裡,也有農民邁開步伐,走向一條新道路。在台北、台中、高雄,一種讓農民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平台,建立了,那就是農夫市集,幫生產者和消費者搭起橋樑,建立互信關係。

 在台北忠孝東路248巷中,兩排藍白相間的帳棚,撐起彼此交流的窗口,圈出一方溫馨天地。農友帶著自己種植的作物,親自兜售,在飽含風霜的臉龐上,揚起羞怯的笑容,而消費者在這裡,能買到安心的農產品,不用擔心農藥殘毒。盤中飧的旅行距離變短了,農民與顧客的距離,拉得更近了。 

 在農產品的行銷端,為了節省成本,縮短食物里程,回歸在地飲食,成為新的趨勢。但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以熱量為權數計算,只有30.6%,除了稻米之外,小麥、飼料玉米等,大量仰賴進口,糧食自給率呈現逐年遞減的情形,在這波國際糧價波動,全球恐慌的危機中,守護台灣的糧食安全,必須鞏固適當的自給率。

 糧食來自農田,縮短農田與餐桌的距離,讓農民增加利潤,只是守護農業的一種方式,台灣農業還有諸多困境,等待解決,護持農業,是護持我們文化的根,也是護持糧食安全的方式之一。

 面前的白米飯,歷經百轉千折,經過一雙雙辛勤的手,一路護持。一粥一飯,來處不易。「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憫農詩 唐 李紳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23

我們的島

加入時間: 2007.04.23
403則報導
377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0:31

雲端探險-紐西蘭步道解密

2013-12-08
瀏覽:
5,827
推:
30
回應:
0
0:31

污染農地的希望

2013-12-02
瀏覽:
5,205
推:
34
回應:
0
0:32

地熱之島

2013-11-24
瀏覽:
3,791
推:
0
回應:
0
0:34

能源時代-德國節能向錢衝

2013-10-27
瀏覽:
3,956
推:
21
回應:
0
0:32

能源時代-德國廢核之路

2013-10-20
瀏覽:
4,116
推:
2
回應:
0
0:35

丹麥的承諾與挑戰

2013-10-13
瀏覽:
3,759
推:
13
回應:
4
0:30

保住一片林

2013-10-06
瀏覽:
3,326
推:
27
回應:
0

核燃料的進退兩難

2013-10-06
瀏覽:
2,849
推:
1
回應:
0
0:32

小島‧大媽祖

2013-09-29
瀏覽:
3,167
推:
88
回應:
0

梨農怨

2013-09-21
瀏覽:
3,520
推:
1
回應:
0

盤中飧的旅程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23篇報導,共12,789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23篇報導

12,789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