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保存馬太鞍文化 邦查文史工作室經營有成

文字-A A +A

【記者李姵蓁/採訪報導】排成半圓形的桌椅前,有一雙雙專注的眼睛,面對中央的講者;木製的工作室擺滿阿美族的日常用品,部落的智慧在此俯拾皆是。這裡是光復鄉的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講者蔡義昌拿手持阿美族的傳統服飾,為遊客講述馬太鞍的文化與傳統。

充滿阿美族傳統意象的工作室。(李姵蓁/攝影)

 馬太鞍位於光復鄉馬錫山山腳下,阿美族人世代在此聚居生活。此地的阿美族人以「樹豆」(vata′an)為主食,並將樹豆當成吉祥物隨身攜帶、播種。過去此地因遍生樹豆,阿美族人便將這裡命名為「vata′an」,即我們所稱的「馬太鞍」。

 而當地的阿美族人順應沼澤河川的環境,更發展出獨特的「巴拉告」(palakau)生態捕魚法。他們利用蛇木、竹筒、九芎樹枝等材料,營造適合魚蝦生長 的環境,等到需要捕魚時,再將水圍堵起來、拿開樹枝,便能捕捉漁獲。這種方法只能捕撈大魚,魚苗可鑽過樹枝間的縫隙回歸河流,族人在飽食之餘更保護河川的 生態體系。

 蔡義昌原本是馬太鞍的阿美族人,過去他在外地完成學業,想回鄉創業時,卻驚覺馬太鞍有許多原住民傳統文化、制度與語言面臨瓦解的困境。在因緣際會之下, 他開始與東華大學的 顧瑜 君教授合作,聯手推動馬太鞍的社區營造,替耆老拍攝照片、影片等,至今仍留存近千捲的紀錄資料,成為珍貴的文史資產。此外,他也在部落中舉辦讀書會,整理 過去學者的田野調查與文獻紀錄,未來還計畫送耆老至中研院,勘誤院中收藏的調查資料。

 目前馬太鞍社區的經營已見成果,每逢假日常有遊客慕名而來,聆聽導覽員解說當地文化,並體驗傳統巴拉告捕魚法、品嚐特色風味餐等。蔡義昌認為,光是把原住民文化「觀光化」是錯誤的,應該再加上適度包裝,才能達到正面的效果。

 以馬太鞍的經驗為例,他們為遊客示範巴拉 告,並將捕魚活動趣味化繼而讓遊客體驗。雖然捕魚過程經過簡化,但仍能傳遞與環境共生的精神。蔡義昌建議,政府可以鼓勵民眾認識原住民文化,或嘗試舉辦 「觀光型豐年祭」,將祭典內容精簡化,呈現給遊客豐年祭的核心精神,又不至於讓他們感到過程冗長。

 去年,馬太鞍榮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評選為「十大經典農漁村」,也肯定了馬太鞍居民對社區營造的努力。蔡義昌談到,希望政府能推動「母雞帶小雞」的方式,讓有經驗的社區輔導剛起步的部落工作室,才能真正帶動地方繁榮。

馬太鞍邦查文史工作室
位址:蓮縣光復鄉大全村大全街42巷15號
電話:03-8700015

蔡義昌對遊客講解當地阿美族的文化風俗。(李姵蓁/攝影)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8.04.02

左岸電子報

加入時間: 2008.04.02
154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地方】保存馬太鞍文化 邦查文史工作室經營有成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8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8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