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傳藝新創意9:聲動八方銅鑼響

文字-A A +A

「小銅鐘鑼聲」「製銅鑼是很奧妙的工作。」

 

薪傳獎製鑼藝師林烈旗,出生時,家裡的鐵工廠已全力投入銅鑼的研發製作,從小耳濡目染。國小畢業後,不同於多數同學向升學之路挺進,他選擇拿起大鐵錘,跟隨父親(林午)學習打製銅鑼;那一年,林烈旗14歲。(t)「我14歲國小畢業就跟父親學,父親教導製鑼如同做人,根底最重要;材料、工序一定要實實在在,如果只是為了一點方便,最後銅鑼會不能用,甚至要丟棄。」

謹遵父親教誨,加上肯學、用心,40多年來,林烈旗在工藝路上精益求精。歷經歲月的淬鍊洗禮,昔日的鐵工廠少年,如今是國內製造銅鑼的頭號匠師、頂尖的銅鑼達人。

回顧林家的製鑼機緣。民國39年,還是日治時期,林午銅鑼創始人林午在宜蘭開設鐵工廠,主要承接打鐵、鈑金、農機修理等工作。(t)「銅鑼打製現場」

有一天,一位北管樂師送修一面破掉的鑼,具有開創性格的林午為此天天做實驗,研究修製技巧。林家二哥林烈輝回憶,靠著自學摸索,父親最後不但修好了破鑼,也用銅片錘製出台灣本土第一面銅鑼,音質清亮,驚艷音樂界。(t)「早期台灣沒有製鑼師傅,鑼多來自爪哇,後來,被父親研製的銅鑼取代,很受音樂界歡迎。」 

無師自通的林午,就此開創「銅鑼世家」,祖孫三代傳承製鑼技藝。(t)「響盞鑼」林午鐵工廠全手工打製銅鑼,闖出名號,鑼面也越做越大;從一開始的直徑2尺,漸漸做到8尺。1985年,受邀為北港朝天宮 製作直徑近2百公分、重160公斤,高度比人還要高的大鑼,鑼聲遠傳1公里外,轟動寶島。 


1996年,繼承父業的林烈旗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發揚光大製鑼工藝,與兄長合力鑄造一面直徑約240公分、重230公斤的超級大銅鑼,留名金氏世界紀錄。

製鑼工藝精湛,無人出其右。林午、林烈旗於民國76年、84年,接連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父子二人同列國家級藝師,寫下工藝傳奇,傳為佳話。(t)「二代父子得獎,是對手藝的肯定,客人慕名而至;但附加的是,不能馬虎,一旦馬虎,就是賣掉自己和父親的名聲。…」 

(t)「蘇鑼」早期的鑼聲,只有音色好壞,沒有音階高低。直到知名打擊音樂家朱宗慶慕名拜訪林午鐵工廠,委製一組具有13個音階的定音鑼,才具體突破。(t)(編鑼即興演奏) 

林烈旗不諱言,接訂單時沒想那麼多,動工後才體認,這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t)「動工後才知道困難,他要13音,並非做13面就是13音;初期摸索,連銅片厚度都要拿捏,越高音的面積越小、也越薄,總共做了20面才挑戰成功。」 

創意撞擊下,林烈旗再接再厲,不間斷開發研究,如今已能製造出26音階、升降調都有的演奏型編鑼,開創台灣鑼聲的極致。(t)「蘭陽舞蹈團「聽花人」大鑼樂舞劇場現場演出」 

2002年,蘭陽舞蹈團「聽花人」大鑼樂舞劇場,首度將大鑼溶入舞劇。從近百面大鑼中精選出12面定音大鑼,結合大鼓、古箏、西洋樂器和舞者的肢體語言,演繹樂舞,完美詮釋傳統工藝、舞蹈和戲劇的跨界演出。(t)「傳統工藝結合音樂、戲劇和舞蹈,非常有趣!」 

一面銅鑼,看似簡單,完全手工的工序裡,學問大!(t)「餅鑼聲」

從選銅材、決定銅片厚度、依尺寸剪裁、打製鑼邊、鑼臍、鑼肚,到熔接成形、打磨和調校音準,每個步驟都關係鑼聲好壞。(t)「要先認銅色,判斷材質;也就是說,必需先了解銅,再談製銅鑼;各細節都要確實到位,才能做出好銅鑼。」

 

(t)「敲錘現場」

製造銅鑼是不斷敲錘的過程,有時還得兩人合力,一站一坐,各持一把鐵錘,一方敲錘時,一方固定敲擊點,確保鑼臍不致跑位,藉以打造出最佳的音色和音頻。 

由於銅的密度越高,聲音就越響亮,因此,平均用鐵錘敲打近萬次,才能做出一面鑼;特大面的鑼,更要落錘好幾萬次,錘上好幾天,才能完成。要當製鑼工匠,體力、經驗、技術缺一不可。林烈旗的手,為此常常貼著酸痛藥布。(t)「最累是把銅片敲成環形鑼邊,做一個就要敲3千多下大鎚,長期右手使勁用力,兩邊的胸部大小不一,右邊較大、較發達。此外,長期處在敲打聲中,耳朵也重聽,有時連電話響了都聽不到。」 

唯有用心,鑼聲才有生命。

探索銅鑼製作過程,我們看到老師傅堅持傳統、追求創新的人生哲學,「頂真」的工藝精神展露無遺。 「調音現場」

為了調校銅鑼的音準,林烈旗常在長褲後方口袋插上一支鑼槌,走到那,敲到那。 

文史研究者張文義觀察,調音是製鑼人家的獨門絕招,慢工細活急不得,有時一調就是一整天;手工製鑼除了體能要過人之外,音感更是重要。(t)「調音是最後步驟,學問經驗也最大。」「福祿西皮都重視聲調音域,曾經全團出動聽調音,有時要調一整天。」 

林午鐵工廠製作的銅鑼,深受台灣傳統曲藝界及國內外音樂家好評,朱宗慶打擊樂團、優劇場用的銅鑼都是林家出品;宜蘭福祿總蘭社北管老樂師林銘福說,台灣北管、陣頭用的鑼,也有八成五以上來自林午鐵工廠。(t)「林午大鑼做得很好,他們的鑼耐摔、耐敲,鑼音渾厚綿長,常蓋過其他樂器。」 

一面面銅鑼,工藝扎實,手路細膩,憑添生活樂趣外,也是歷史傳承。(t)「紀念鑼」

一度因為北管樂拚場造就的銅鑼市場,這10多年來,隨著廟會減少,銷路不若以往,林烈旗改走文創工藝路線,持續透過創新,引導銅鑼事業永續經營。(t)「這是不會賺錢的行業,我們是做到這一行,爸爸做,我們接手做,不做怕被人笑;但做了,銷路不大,不賺錢,只好另找紀念品和樂團市場來做。」

銅鑼工藝逐步轉型,從樂器、到藝品、到旅遊體驗,結合中國結開發DIY小銅鑼吊飾、製作觀賞鑼,林午鐵工廠內高掛16音階編鑼,開放遊客自由敲擊,即興演奏,開啟傳統工藝新面貌。(t)「銅鑼DIY,製造小銅鑼,可以帶回家當紀念品。」(t)「有做就有熱鬧、有發展,教遊客DIY比較快樂。」

 

在林烈旗眼中,銅鑼是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對於未來,他有夢,希望成立「銅鑼博物館」,在沈厚悠遠的鑼聲中,提供大家自在體驗---「玩銅鑼」是一件快樂的事。…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blog.xuite.net/ilanbcc/blog/64358253/track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0.03.21

楊士芳紀念林園

加入時間: 2010.03.21
126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環保小學堂研習課程

2016-05-20
瀏覽:
1,684
推:
0
回應:
0

0326佛光大學文化資產與創意學系師生參訪

2016-03-29
瀏覽:
1,795
推:
0
回應:
0

新竹市長林智堅參訪鄂王社區

2016-02-18
瀏覽:
2,175
推:
1
回應:
0

「廣文堂印鋪」 見證宜蘭印鑑史

2015-12-14
瀏覽:
3,107
推:
0
回應:
0

老傳藝新創意9:聲動八方銅鑼響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82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