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遊學 正確心態才是關鍵

文字-A A +A

【特稿/方嵐亭】政府無能,失業率攀升,讓知名周刊扯到南半球袋鼠的故鄉。《今周刊》821期封面故事〈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苦勞〉報導指出,一名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到澳洲屠宰場工作,不是為了體驗人生、交朋友、培養世界觀,而是為了賺第一桶金。刊出後各界反應不一,有人火力全開,痛陳馬英九主政將青年人逼上絕路。然而這個「澳洲苦勞例子」被指張冠李戴,《今周刊》坦承該篇第一人稱的報導,其實是匯集了3名赴澳打工者的經驗。台灣大學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訝異說:「把三個人說法變成一個人的故事,有違新聞專業、有瑕疵。」對遊學打工以偏概全一事,許多到過澳洲的青年在網路上呼籲:「打工度假只是門票,怎麼使用是個人的問題,請勿將它污名化。」

▲打工度假因著心態不同,最後收穫也不一樣。不論增廣見聞或賺錢學習,裝備自己成為社會中堅,才是最終目的。(相片提供/蔡欣純)

《今周刊》則宣稱這次報導主軸是透過赴澳洲打工故事,突顯台灣經濟問題;認為如果台灣的金融環境更好,金融業更發達,相信這位清大畢業生,可以在台灣有不錯的發展,這才是政府、民間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並以3點呼籲作結:1.希望藉由這次澳洲打工事件,作為政府和全民關切台灣經濟困境的起點。希望透過政府與各界的努力,給我們的年輕人,有更多的選擇。2.期待透過政府與各界努力,給年輕人更多的選擇,可以去澳洲打工,在台灣也可以有好工作。3.呼籲馬總統及陳冲院長盡速召開全國經濟會議,找出台灣經濟的病根,擬出具體有效的處方。

《今周刊》事件落幕,失業率的惡化持續、打工度假的本質並未還原,推動時代巨輪的青年人何去何從,難道名校高材生非得高官厚祿才是正途嗎?這林林總總豈能在譁眾取寵後一翻而過!

曾赴打工度假的網友說:「基本上,他們所說的都是事實,但這不代表所有『打工度假』青年的生活。打工度假只是一個通往另一個國度的門票,要怎麼利用,是個人的問題。」的確,有人是興致勃勃寫道:「我從只會How are you到現在可以跟澳洲人談笑,從連煎蛋都會糊到現在可以做牛肉餡餅。」

「要是沒有打工度假,我不會知道韓國人是如此團結,不會知道法國人都不太洗澡,不會知道哥倫比亞人的熱情,不會體驗到澳洲人的生活。」「你有看過世界上最大的石頭嗎?你有看過世界上最長的珊瑚礁嗎?你有體驗過從1萬公尺的高空上跳下來的經驗嗎?你有看過超小的企鵝從你伸手就可以觸摸得到的地方搖搖晃晃地走回家嗎?」但,也有人學會吸毒、有人1個月後和澳洲人同居、有人遭性侵,這是網路上不樂於分享的事實。帶著航向大海的冒險價值是值得鼓勵的,但也必須提醒滿腦子夢想的年輕人,人世間並非事事都如意。

「清大生出來打工很驚訝嗎?我甚至遇過劍橋休學生當我的同事!」一名遊學打工的網友寫下他的訝異。的確,「不務正業」的舊思維不應再造成這代青年的枷鎖。馬可福音10章35~45節,描述出耶穌基督的學生中,雅各與約翰期待高官厚爵的赤裸人性,耶穌以:「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這樣的回答成為圭臬。今日名校高材生若是聽到他們的老師鼓勵他們在年輕時用閱歷取代閱讀,盡可能的為人服務打掃廁所、用勞動強健體魄,起而行的不知有幾人。 

《今周刊》原意討論的青年失業問題,本報將試著從失業的大環境下看青年與技職教育,有關於他們自己承認報導瑕疵的遊學打工一事,不妨聽聽想去與去過澳洲的年輕人心聲。

打工度假築夢行
抱著學習的心 體驗美好世界

【特稿/林郁珊】2004年11月台灣開放台灣青年到澳洲打工度假,當時我正就讀高中2年級。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優渥,沒有多餘的錢能夠支持我到國外求學,渴望出國的我,得知能夠透過打工度假的方法,築起夢想的橋樑,心中非常興奮。對我來說,打工度假就像是打開「健達出奇蛋」,能夠用勞力換取到異國世界的生活,邊賺邊玩,一次滿足賺錢、玩樂、學語言、交朋友等多種享受。

我現在24歲,是個有穩定工作的上班族,但是打工度假的夢想一直在我心裡發芽生長,進入職場前早已規劃工作2年後到澳洲實現打工度假的夢想,現在距離我去澳洲的日子還有5個月。

前陣子新聞報導清大學生赴澳打工度假當台勞,炒得沸沸揚揚,許多對打工度假不了解的人被媒體牽著鼻子走。造成家中長輩對澳洲打工反感,好似台勞就是一種出賣體力、卑微的工作。我從不認為當台勞不好,任何工作都需要用到勞力,動手打鍵盤、動腳騎車送貨、動腦作企劃,都是勞力的一種,重點是看自己如何去定義工作。

我常在網路上及書店蒐集有關打工度假的資訊,也參加過許多從澳洲打工回國的旅人經驗分享。台灣人在澳洲能做的工作大多是一級產業工作,例如農場、肉工廠等,要面對一整頭被剝皮血淋淋的牛,要拿機器去肢解牠,烈陽下彎腰採集一桶桶水果,工作中手會割傷,腰會發酸,但我從不因此感到退縮害怕,這些會遇到的問題,我早有心理準備;工作前要做好萬全準備,像是帶藥膏貼布、手套等防護用品,也開始規律運動,鍛鍊體力,調養身體。

我抱著一顆「學習的心」前往澳洲,學習謙卑過生活,吸取別人的工作經驗,也不怕尷尬地用肢體語言去跟這世界交朋友。異國打工度假聽起來很浪漫,但我也確信旅途的路上必有難行之時。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凡事走過後才知其風景。打工度假對於我不是在賺錢,而是在賺一個夢想。

世界很大,人很渺小,我想親身去體驗上帝創造的這美好世界。(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打工度假經驗談
不怕清洗羊屍 還要再去一次

【林家鴻專題報導】長榮大學溪水旁團契的畢業契友劉力文喜歡挑戰新事物,今年從澳洲回來後,整個人煥然一新。她表示,大學畢業後,工作穩定、薪水不差,但每天工作賺錢,單調反覆的生活,讓她漸漸厭倦。趁著年輕,決定暫離舒適圈,申請打工度假,創造人生新體驗。她不後悔放棄穩定工作,因為:「賺錢並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劉力文在西澳臨海的Geraldton鎮展開新生活。工作是打工度假的一部分,她透過台灣朋友找到清理房舍的差事,並兼職清掃校園,又陸續在超市、龍蝦場等地方待過。羊肉場的工作最令她印象深刻,工作就在生產線旁,為一隻隻屠宰的羊做清洗,這樣的體驗在台灣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

羊肉廠有如大熔爐,雇工除了台灣,還有來自各國的打工度假者。肉廠督導與劉力文感情融洽,常託她向台灣人傳話,或介紹新人進來。但她笑說,很多女生一看到羊屍就嚇得卻步,還有男生直呼快吐了!儘管工作辛苦,但劉力文事前早有心理建設,懂得調適心情,無聊時就唱詩歌解悶,休息就聊天交友。

劉力文說,澳洲薪資較高,也遇過不少台灣人為此打工度假,但扣除開銷後,若要年賺數百萬,「除非做到死。」曾有人接3個工作,每天清晨出門工作到半夜1、2點,卻失去打工度假的意義。反觀澳洲人,生活不像台灣緊繃、常超時工作,下班回家通常就是休息,把時間留給家人或自己喜歡的事。

打工度假訓練獨立生活的能力,工作之餘,劉力文學習生活技能,例如當地物價高,少買外食,下班後她沒事就學做菜。假日就開心地到處趴趴走,飽覽天然美景之餘,體驗多元族群、文化之美;去年2週聖誕節期,還開著妹妹在澳洲買的二手車遊西澳呢!

另外,身為基督徒的劉力文,假日也常到教會參加活動,不僅結識許多好友,英文也因而突飛猛進。教會甚至貼心為她和打工度假的香港、韓國友人成立小組,讓她十分感動。劉力文說,9月底還要再去澳洲,此行除了把澳洲玩透、見朋友,更重要的是存錢為未來做規劃及準備。

增廣見聞 及早發覺人生方向
王昭卿(長榮中學校長)

【陳怡萱專題報導】近日澳洲度假打工議題,許多人在「學歷」與「勞力」間爭論。長榮中學校長王昭卿肯定「打工很好,是一種人生的體驗」,而且「職業不分貴踐」。不過,他認為事件的重點在於「為何國立大學的學生在國內找不到工作」,造成國家資源浪費,「是否該檢討現有的考試制度,教育應該是要幫助學生找到真正專長。」

王昭卿說,年輕人到國外「度假打工」,若能賺取高收入倒也不錯,而且「度假打工」原本就包含旅遊,他十分鼓勵年輕人旅遊增長見識,「出國是認識不同國家與文化的機會,也可幫助當地消費。」王昭卿建議年輕人不要認為是當台勞,而是去「學習」。

話鋒一轉,王昭卿指出「近年來台灣積極發展中小企業,農村變成沒有人要做,十分可惜。」農業並非不需頭腦的工作,他舉例可朝生物科技發展,而要培育這方面的人材,便需要在學校教育內幫助學生早期發覺興趣、專長,找到自己的價值及方向。

「教育不應只培養念書升學的孩子,如果念到後來才發現所學的沒辦法使用,不僅浪費個人生命,也浪費國家資源!」王昭卿認為,應該讓學生在小學、國中就接觸生涯規畫,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專長,讓他們所讀所學可以派上用場,這是為人師表應盡的責任。

長榮中學有國、高中以及工業、商業、設計等3個技職學群,王昭卿格外重視學以致用,例如在校內舉辦活動,讓高職學生能活用所學,校方也尋求各種讓學生走出校園,服務社會的機會。

例如,9月中台南市政府文化資產管理處舉辦「古蹟月」活動,便由長中把文化資產融入校內課程,讓觀光科學生親自規劃吳園(公會堂)趣味闖關活動。王昭卿說,通常談文化資產保留,「年輕人不懂也不感興趣」,但藉由實作,不僅在文化行銷中導入青少年觀點,也讓學生得到成就感,「他們學習的專業對這個城市是有實際幫助的。」

另外,學校成立「外交小尖兵」,由應用外語科學生接待到校參訪的外國賓客。這個暑假王昭卿還親自帶領長中商業群學生前往澳洲南昆士蘭技術學院交流,既強化學生外語能力及簡報技巧,同時安排商業行銷課程、餐飲觀光課程,讓他們提早體驗職場動態,進一步了解世界趨勢。

「學生的競爭對手是整個世界。」王昭卿認為要盡可能讓他們接觸國際,「回到度假打工來說,把它當做是人生體驗,不只是看到高勞力的付出。」

歧視仍存 畢業原民就業不易
卡照.撒督(台中原住民大專中心牧師)

【陳韋鑑專題報導】澳洲打工問題引發討論,顯見年輕人面對「畢業即失業」與低薪工作問題嚴重,一路陪伴學生的大專工作者也常在學生畢業後保持聯絡,甚至協助處理問題。

台中原住民大專中心卡照.撒督牧師表示,以原住民大專畢業生來說,相較於其父母輩,大學學歷算得上高知識分子。在面對大環境的失業潮時,畢業生更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自認高學歷而沒有危機感,尤其以目前就業市場的狀況來看,除了男生畢業去當兵、師範體系畢業當代課老師等個案以外,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有8、9成屈就於打零工,而少數國立大專院校的原民畢業生則投入考公職的方向,只是多年經驗看來,也只有1、2位考上。

原民畢業生雖然有學費的優待,但很多人都背有學貸,一畢業就要面對還學貸的壓力,加上家長認為大學畢業的高學歷應該可以找到工作,因此畢業生在僅能糊口的壓力上的確是很大。卡照表示,由於大專工作的特色是在校園,因此能夠提供的幫助有限,有些失業畢業生回到部落會失意,沾染煙酒等不良習慣,也很令人擔心。

原民學生在就業上還是有著不同的困難,卡照說,一般在就業市場上還是對原住民有著刻板印象,像是穩定性較低等;另一方面,雖然是大學畢業生,但是原住民比較單純的天性也很容易在就業市場上被欺負,卡照就曾協助遭到性騷擾等問題的學生。因此,卡照提醒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要有相關的法律常識,被欺負時更不能衝動,不可以用暴力回應,要懂得尋找協助,否則容易陷入更大的問題。

長期關心原住民大專生的卡照認為,當原住民畢業生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政策不能只是注重數字上的鼓勵升學,重點應該是結合產、官、學界做出規劃,他舉例,目前許多部落都在朝觀光化發展,原民會應該協調大專院校的觀光與休閒管理相關科系,對原住民學生做出目標性的培養,這樣對部落、對學生才有長期性的實質幫助。

以古鑑今 發揮青年關鍵力量
李信仁(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

【特稿/李信仁】最近媒體炒作澳洲苦勞事件,姑且不論真實性,話題引爆前,早有一群關心台灣勞動現況的專家和青年提出「崩世代」的警告,「台灣面臨財團化、貧窮化、少子女化、賦稅不公、工作貧窮、貧富差距、低薪資高失業等危機!」尤其40歲以下青年的衝擊最嚴重。

過去台灣也曾陷入金融危機,1945年國民黨政府接管台灣,利用台灣作為「國共內戰」補給,貪污嚴重,物價與幣值大幅波動。1946年台灣銀行發行的「舊台幣」與日治的「台灣銀行券」是1比1兌換率的等值貨幣,到了1949年竟變成「4萬換1元」,4萬舊台幣才能換1元新台幣,可見民生衰敗。

1947年黃彰輝牧師從英國學成歸國,他回憶「戰後台灣換了殖民者,停止了日本制度,換來中國那一套,中國在台灣接管得一塌糊塗,青少年根本就沒有人生方向的書可讀,沒有外來刺激,沒有繼往開來的理念。」他與幾位年輕牧者,討論如何興起青年。

1948年夏天,全國近1500位青年聚集淡水,黃彰輝告訴青年教會與社會的實況,強調「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團結咱就站立,分裂咱就毀壞),青年發出公開信呼籲「台灣南北教會(大會)、神學院合一」,並從本身合一開始,成立不分南北的「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KC),進一步促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設立,加入普世教協。「4萬換1元」年代裡,教會青年用積極的行動回應挑戰,從教會改革做起,用信仰帶動社會進步,長老教會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當前青年處境比當年更糟,過去大家同樣窮,貧富差距較小;反觀現在,政府照顧少數財團、退休軍公教等特權特惠階級,貧富差距嚴重,年輕人「相對被剝奪感」增加,對社會失去希望。然而,對青年的生存問題,多數教會頂多靠「林書豪佈道會」,青年陶醉在「信耶穌就能像林書豪一樣」的憧憬,忽略讓年輕人了解自己被剝削的問題癥結,並提出信仰反省,十分可惜。

去年7月,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舉辦「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其中「青年貧窮化」議題工作坊提到,政府長期只重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不重視分配正義,勞動力、教育、社會福利淪為商品,近81萬學生申請學貸,就業困難,有工作的,卻是「窮忙族」。如同1948年青年夏令營一樣,教會有責任讓青年認識本身受壓迫的實況,找出問題原因,重新體認「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使受壓迫者得到自由、平等」的福音意涵,帶領青年在困境中覺醒。  

世代正義與青年宣教

【特稿/鄭君平】澳洲打工作屠夫的報導背後,更重要的是新自由主義經濟體系大行其道的問題,台灣經濟政策傾向企業及富人,加上青年政策混亂,造成高學歷高失業率的現象,即使找得到工作,非典型就業和低薪化問題也非常嚴重,國家保險制度眼見又將面臨破產,使「世代正義」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然而,當今青年的處境,教會看見了嗎?

1948年在淡水舉辦的「台灣基督徒青年夏令會」,青年為台灣教會歷史寫下關鍵的一頁。二戰結束,日軍撤台與國民政府遷台的交接時刻,在年僅34歲的黃彰輝牧師主導下,近1500位青年提出力促南北教會合一的訴求,更在教會具體回應前,隔年於柳原教會成立「台灣教會青年團契」(TKC)。沒有南北,不分教派,完成教會實際的合一。2年後,南北兩大會正式成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完成青年追尋合一的見證。

此後,TKC青年在戰後百廢待舉的台灣,透過服事教會,參與社會重建工作;甚至為了堅持信仰精神,在白色恐怖氣氛下,仍為台灣的民主化打下重要根基。解嚴後,隨著報禁、黨禁的解除,各種社會力紛紛興起,此時的長青人也同樣躍身入社會,在各個領域實踐信仰,為上帝國的宣教理念,成為基督道成肉身的見證。

如今的台灣,卻因種種不公義的錯誤政策,將青年推入結構困境中。於此同時,台灣教會也掀起一股青年復興浪潮。然而這波奮興現象似乎多以追求個人靈命滿足與教會人數增長為目標,卻對社會不公義,甚至與青年自身息息相關的議題,視而不見。尤有甚者,教會內的信仰激情,更像極了馬克思當年眼見資本主義興盛時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麻醉著青年在教會外所受的壓迫。

過去教會歷史中,許多青年前輩為我們示範,教會不僅要意識到青年面臨的艱難處境,更應該嚴肅正視世代正義的問題。在教會內,我們能否為各階段的青年(從青少年到社青),提供適合的信仰培育課程,並協助青年學習在生活中實踐信仰,給予更多的信任及支持,使青年除了聽命行事之外,有機會參與教會重要決策。出了教會,能否本著愛與公義的信仰精神,為青年的世代正義向不公義的政策與結構性的惡發聲。

而身處這個時代的青年也要團結,不要落入社會所貼的偏見標籤中,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唯有透過多方學習,累積實力,積極關心公共事務,監督政府施政,才有可能促成結構性的改變。

當我們回顧60多年前,青年信仰前輩們在台灣歷史上留下美好的腳蹤。期待今日的青年宣教也同樣看見時代的需要,回應上主的呼召,開啟新時代的青年運動,在這個世代為基督作見證。(作者為牧師,曾任大專工作者)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2.04.24

TCNN

加入時間: 2012.04.24
11則報導
0則影音
0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聽見台灣 從歌曲發掘歷史

2013-10-17
瀏覽:
7,347
推:
43
回應:
17

打造友善環境 讓旅遊無障礙

2013-05-15
瀏覽:
6,674
推:
1
回應:
0

基督徒棒球員 擊出信仰安打

2013-05-09
瀏覽:
15,456
推:
27
回應:
0

原鄉吃喝玩樂 教會居功厥偉

2013-02-08
瀏覽:
2,257
推:
1
回應:
0

齊來說母語 看見傳統之美

2013-01-18
瀏覽:
2,208
推:
43
回應:
0

上帝的部落 從傷痛中再起

2013-01-16
瀏覽:
4,219
推:
4
回應:
0

香港基督徒反洗腦 各國國教面面觀

2012-09-27
瀏覽:
3,118
推:
4
回應:
1

浪子回頭 放下暴戾仰望基督

2012-09-04
瀏覽:
3,886
推:
6
回應:
0

看見偏鄉生命力,深耕在地路上光

2012-08-27
瀏覽:
4,184
推:
3
回應:
2

告別核電,長老教會參與311大遊行

2012-08-10
瀏覽:
2,860
推:
3
回應:
0

打工遊學 正確心態才是關鍵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63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63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