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改 安全嗎

嵌入:
文字-A A +A

蘇花改 安全嗎?  


一個多月前,一場豪雨讓蘇花公路發生大崩塌,奪走了26條人命,也促使行政部門以極高的效率,有條件通過「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的環境影響評估。長久以來花蓮人期盼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似乎終於實現了,但是這條路的開挖,將會面臨哪些不可預期的風險?有哪些地質上的考驗,是必須克服的?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0-12-20(一) 22:00
重播:2010-12-25(六) 11:00

接下來關心:真假聽證會  探討國光石化開發爭議!

內文

 10月21日,蘇花公路發生開通以來最大的災情,梅姬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讓原本地質脆弱的蘇澳到東澳112K到116K路段,發生土石流與嚴重崩塌,造成69輛車 400人受困26人死亡。一個多月過去,蘇花公路又恢復過往的景象,遊覽車、砂石車密集的行駛在這條花蓮往北最主要的公路上。我們與地質學者重回現場,探究崩塌發生的原因。

 這次發生事故導致遊覽車翻覆的幾個地點,過去並沒有發生過嚴重的地質災害。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指出,像116k處這種深入岩盤一二十公尺的滑動,已經屬於深層崩塌的範圍。由於蘇花公路沿線的岩石節理發達、裂隙密佈,本來就具有發生深層崩塌的體質,而這種深層崩塌的發生,很難預測。

 蘇花雖然已經搶通,但未崩落的土石遇到雨水,隨時可能伺機而下,部分路基仍然有掏空的危險。工人懸掛在山壁上進行護坡工程,車輛依舊川流不息。

 蘇花災難讓全國震驚,也挑動了花蓮人長久覺得備受漠視的心理。趁著民氣可用,地方政治人物揮軍北上,高喊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蘇花公路真的是一條死亡道路嗎?

 事實上,根據警政署的資料,台九線的交通事故肇事率在全國排名第三,死亡率最高的路段,是在林榮到光復、瑞穗到玉里、以及池上等平原路段。從蘇澳到崇德,也就是蘇花公路這一段,死亡率反而是比較低的。另外從死亡原因來看,從91年到98年,在蘇花公路上有個5人因為坍方落石致死,但有53個人是死於一般交通意外。顯然,蓋一條新路,並沒有辦法解決絕大部分交通事故的傷亡。

 「蘇花改」的前身「蘇花高」起源於1990年交通部「環島高速公路網」的計畫。當時興建蘇花高的目的除了安全,更在於發展東部、建立全島的高速公路網。歷經近二十年的辯論、各界的質疑,2008年4月,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被退回。幾經折衝,蘇花高演變成現在的「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從一條耗資960億 86公里長的高速公路,瘦身成為465億、總長38公里的省道。在地質條件最差的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三個路段,計畫開挖八個隧道,通過蘇花沿線地質最破碎的地帶。

 蘇花沿線所屬的大南澳片岩,因為受到多期的變質與變形作用,充滿了不規則的褶皺,想要在這裡開挖隧道是工程的一大挑戰。除了地質複雜不規則之外,湧水是隧道施工的另一個問題。蘇花改穿越山勢陡峭的中央山脈,猶如穿越龐大的地下水庫,從蘇花公路沿線不斷湧出的水脈就可以看出,這裡地下水層的高度遠高於路面。

 1999年鐵路局進行北迴鐵路改善計畫,開挖從永樂通往東澳的新永春隧道時,曾遭遇每分鐘80噸舉世隧道工程最高的水壓。基於北迴鐵路的經驗,公路總局將蘇花改東澳隧道,規劃在新永春隧道的東側。以避開兩邊的斷層密集帶與湧水帶。地質學者認為,在地質資料還不充分的情況下,隧道技術是否可行,還有疑問。而公路局則認為,這些問題在未來都可以克服。

 除了地質上的不確定之外,蘇花改對於沿線的社區可能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今年八月中,蘇澳鎮白米社區的居民才發現,蘇花改將穿過自己的社區。白米社區是一個被工廠與礦區包圍的聚落,為了改善自己的環境,十多年前居民組成社區發展協會,一方面跟污染廠商協商抗爭,一方面也推動社區產業營造白米為台灣唯一的木屐村。得知白米將成為蘇花改的過路村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瑞木最擔心的,是水土保持與生態的問題。林瑞木認為,如果為了社會公平正義而必須興建蘇花改,那麼對於被當作是過路地區的白米社區,應該也有一個公平的對待,整個區域的環境影響評估,應該要落實。

 九月底蘇花改的環境影響說明書送到環保署,才剛開始討論就遇到梅姬風災,
於是環保署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展開環評。場外有花蓮民眾包圍、場內有政治人物坐鎮,花蓮縣長傅崑萁把花蓮產業蕭條、離婚率高,歸咎於沒有一條安全的聯外道路。

 環評會中專家委員針對蘇花改的地質資料提出了許多質問。在部分委員認為地質、水脈等資料仍然不足的情況下,蘇花改的環評有條件通過,創下了重大開發案最快通過的記錄。

 蘇花改預計最快將在年底發包,但目前地質鑽探報告、細部設計還沒有出爐。國內幾家工程公司對是否投標採取觀望的態度。

 蘇花改能否在民國106年之前完工,還在未定之天,但確定的是,在蘇花改沒有完工通車之前,蘇花公路仍是砂石車、遊覽車必經的路線。怎麼樣才能避免梅姬的災難再次發生?目前公路局在幾個災害修復地點,有保全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但學者認為,後續仍需建立更完整的地質監測系統。

 蘇花災害也改變了完全倚靠公路的旅遊方式,目前前往花蓮旅遊的陸客團,都改從花蓮搭火車到蘇澳,再以遊覽車接駁。

 什麼樣的路,才是花蓮人安全回家的路?是大雨仍可能崩塌的蘇花公路?是地質變數難料的蘇花改?還是運能有待提升的鐵路系統?無論如何,有充分的資訊,不飆速、不搶快、才是安全回家的前提。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謝明海

談蘇花改的安全問題之前,應該先談談蘇花公路為什麼不安全。

如果這個不安全因素無法排除而只是利用類似『瓶頸轉移』的手法,利用工程技術將問題的根本,『水』的沖刷,轉移到隧道裡看不見的地方去,災難不是被消除了,更不是不會再發生,而只是產生遞延效應。

這有點鴕鳥,只是讓問題暫時看不見,這些必然要排出的大量山洪,先被趕到東邊靠海的一面,漸漸的還是會向西移動,遲早還是會將隧道的地基淘空或沖毀。

十月二十一日大災難前一個星期連續大量豪雨,我在四天前已經不敢通過,民宿老闆當天早上八點打電話詢問路況表示沒問題,我才冒險通行,一路上已經看到多處大水由山上沖下,驚險萬分。朋友比我晚一天,已經不敢走蘇花,繞道南迴回台北。

如果我們是膽小鬼,那麼受害的遊覽車正巧就是膽大鬼。如此危險路況交通部卻沒有對車輛提出警告,難辭其咎。

請參考 Peopo
平安回家的路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67337

公民記者 謝明海

4

加入時間: 2007.04.23

我們的島

加入時間: 2007.04.23
403則報導
377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0:31

雲端探險-紐西蘭步道解密

2013-12-08
瀏覽:
5,803
推:
30
回應:
0
0:31

污染農地的希望

2013-12-02
瀏覽:
5,179
推:
34
回應:
0
0:32

地熱之島

2013-11-24
瀏覽:
3,768
推:
0
回應:
0
0:34

能源時代-德國節能向錢衝

2013-10-27
瀏覽:
3,944
推:
21
回應:
0
0:32

能源時代-德國廢核之路

2013-10-20
瀏覽:
4,091
推:
2
回應:
0
0:35

丹麥的承諾與挑戰

2013-10-13
瀏覽:
3,739
推:
13
回應:
4
0:30

保住一片林

2013-10-06
瀏覽:
3,284
推:
27
回應:
0

核燃料的進退兩難

2013-10-06
瀏覽:
2,824
推:
1
回應:
0
0:32

小島‧大媽祖

2013-09-29
瀏覽:
3,141
推:
88
回應:
0

梨農怨

2013-09-21
瀏覽:
3,487
推:
1
回應:
0

蘇花改 安全嗎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3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