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啟示錄

嵌入:
文字-A A +A

中風病患,只能接受肢體罷工的命運?

中風的譚秀麗,為什麼能夠環遊世界,自助助人?


 

而台灣每年中風的人數,都在四﹑五萬人左右。台東基督教醫院創院院長,美籍醫生譚維義,一生救人無數。不久前 譚太太不幸中風了,而且非常嚴重,但是夫妻二人積極配合一起向不可能挑戰,結果譚太太的病情顯著改善,還可以環遊世界。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Charles

Many hearts were touched by the report and the testimony. Thank you. Keep up the good work. May the Lord reward you by letting you see the fruit of your "ministry".

張慧嬅

我很喜歡中風啟示錄裡看到的畫面。我認為,在一個中風者(或是一個有困難、病痛的人)的支持系統中,除家庭、社會、醫療外,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就是個人本身。但如何push這個人,這又關乎到周圍的支持系統了。影片中的醫師說的沒錯,台灣人所謂好的生活品質,似乎就是給你你所想要的,而非把人視為一個人來看待,這也許是因為人本身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所以他可以以這樣沒有品質的生活而活著,好像活著就只是活著,而沒有其他。這個觀念也影響到我們的政策,對於老人的照顧不是從根本去改善,而是給錢。因為社會不認為有尊嚴的生活品質比拿到錢(可以請看護…等)更重要,所以,一步錯,步步錯。

醫學中心資深護理人員

有人會說不是每個人都像譚醫師一樣是醫療專業人員所以譚太太特別幸運,我要說的是:人人都有手, 都可以拍拍手可以豎起大拇指鼓勵病人.每人都有腦可以就譚醫師的創意發明及分享發明更多的創意物品, 這是一個值得推廣的紀錄片, 用於高齡醫學倫理研習會[病房常見的老年溝通問題]能給大家更多思考或學習空間

微風

我並不會認為這是文化差異的問題,
相反的,我會想,也許我們應該好好審視一下台灣的教育。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中必定會接觸的階段,
但是我們花在這幾個議題上的教育時間,卻相對少得可憐。

譚醫生跟譚太太,在醫學上的知識使得他們得以妥切地面對中風症狀,
如果醫學常識變成是普羅大眾的知識,而非專業人士的知識,
那麼,國家不知會節省多少醫療成本!

台灣的洗腎病人排名世界第一,追根溯源,
若一般民眾擁有醫療知識,
許多亂吃成藥或不重視飲食衛生的情況應會獲得改善,
健保局就不必老是在那邊喊虧本了。

其實最令人難過與憤恨的是,
這個道理大家好像都明瞭,都清楚,
但是喊了這麼幾十年,卻未見有效的改革或教育計畫出籠。
台灣人果真不幸?

小雨

對微風的回應
譚維義是醫生而且是很棒的外科醫生使他能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救太太
這是事實
但我常很怕台灣觀眾看到這類故事的想法就是:
他是醫生我不是甚至
他是外國人我們文化不同
他有耐心我沒辦法
他有錢.....
到頭來到底影響生活品質的關鍵在哪裡
我相信微風的想法顯然不是以上這些人
但希望更多人在我們的幫助下看到機會與希望
譚維義就說:永不放棄!
感謝微風也提到病人及家屬都要被看重
我們的教育歷程的確有湊數成績打敗別人而少有人文教育之嫌
所以要長出譚維義這樣的人還要努力養成助人的熱誠和自信以及對夫妻關係的承諾
另外
譚秀麗努力想要恢復的意志也很值得敬佩
不知道和她當護士對醫療有認識的背景經驗有沒有關係

微風

我覺得這個故事講的是「愛」,尤其是「恆久忍耐與恩慈」的愛。
這個愛藉著譚太太的中風更被顯露出來了。

譚太太能夠在中風之後達到復健效果,雖然跟自己的決心毅力有關,但譚先生是關鍵人物,他的醫療知識與經驗,得以具體使用適當的方法幫助譚太太復健。像譚太太這樣幸運的可能是少數吧!

片中值得令人深思的一段,是復健師們提到台灣中風病人的狀況,其實就算不中風,很多家庭也是充滿著不滿與咆哮。這顯示了可能大部分的台灣人在其大部分的人生當中,從未真正瞭解如何尊重另一半、和氣相處;從未瞭解好的生活品質其實是需要與人良性互動的。很久以前曾有一本書談到相關問題的---「當你所愛的人病了」,記得書中對於照護病患的家人多所著墨,不知這本書是否還出版。

人的一生當中,不知要遇到多少挫折、試煉、選擇,但在正規教育中,似乎從來沒有任何課程是教我們如何以「愛」跟「勇氣」面對人生的。

不知有沒有什麼機構,是針對生病的家屬進行照護知能教育的?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將焦點放在病人身上,但卻忽略了病人身邊的人也很需要關心。

家有中風長輩的家屬

感謝您提供如此好的影片,以前未曾正視這問題,直到父親中風,才知生病者的痛苦,其實,真的是要家人給予鼓勵與打氣,不然,好好的一個人,突然行動及思考都不便了,那真的是很難接受的打擊。
謝謝公視特派員的用心。

呆當狼

我是一個家庭主婦,
我認為證照是為某種技術的書面證明,
是為鼓勵各行各業求得更專精的專業知能,
我覺立意沒什麼不好.
大學生求取證照,原本也是為拓展專業知能,卻變相為出社會求職的一項加分籌碼.
若一樣的急救訓練,上課的第一章講的是救人的理念,可能就不會有"卡車"所述大學生不知所學何用的困窘了吧!而且我相信有一技在身,要真遇到臨時狀況,我不認為會有人真的只是袖手旁觀.
譚維義醫師的重仁講義奠基在深厚的夫妻感情上,而夫妻感情則是兩個個體彼此尊重與互助中培養出來的.
懂得尊重別人,懂得幫助別人是我們對教育下一代的期待!

卡車

補充說明
那些急救訓練是籌到社會善心人士的捐款和政府補助而來的免費訓練
用在想搞到證照以便求職加分的大學生是不是很可惜

卡車

我在大學任教
有幾位學生最近參加了紅十字會急救訓練
之後我問他們將來會不會去救人
他們說絕對不會
原因是那可能會惹來麻煩
可是為什麼要去參加呢
原來多一些證照對於到中小學校求職會加分
弄了半天
連參加救人訓練也是為了文憑
如果很多這個社會的人都是考試補習補習考試
再加上多些證照也只是為了上述目的
只能說
他們對證照很敏感
對救人一點也不敏感
這和譚維義展現的生活風格是多麼不一樣
我無意責備這些大學生
因為他們也是社會的產物
另外
最近高雄市有一所小學把停上體育課拿來當成懲罰學生其他課程吵鬧的籌碼
以上兩個故事請問馬總統在內各位參加全國教育會議的專家們有沒有想過或了解過
心智不健康體能也不健康
這個國家怎會有前途?
不過是訓練出更多唯利是圖在階級中肯定自己的機器人而已
怎樣培養像譚維義夫婦這樣忠於夫妻承諾在生活中永不放棄全力以赴的人
這很值得討論

惠玲

我父親中風過世,由我與母親照顧,目前我母親小中風.為了讓弟弟妹妹瞭解照顧中風者的辛苦,所以我轉寄給我弟弟妹妹!

yuj

每次看獨立特派員的節目都會觸動我的心
看到很多正向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謝謝分享

謝小倫

這個報導我在新聞上看過~
心有感觸~

只有家人能不離不棄的守護
但也是最辛苦的一群無聲者

這個報導震撼人心~
很適合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人了解唷!

很讚的啦!

謝小倫

這個報導我在新聞上看過~
心有感觸~

只有家人能不離不棄的守護
但也是最辛苦的一群無聲者

這個報導震撼人心~
很適合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人了解唷!

很讚的啦!

愛宅魚干女

謝謝你分享這麼棒的影片資料,這段影片對醫療、復健資源缺乏的屏東縣,有著很大的啟示,當醫療資源不足又無法仰賴時,家人就是最好的後盾,我從這段影片學到很多,也會將所學轉化運用在個案服務上,再次感謝分享。

wenting

真的很感動...我覺得譚醫師很有創意,且透過生活化且便宜的復健的工具相信會讓更多中風病人及家屬更願意使用...

Lewis Lu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Lewis Lu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Lewis Lu

我看見了相互扶持到老,持續的愛之典範,捫心自問做的到嗎?
不只是照顧,協助,更積極的自我研發復健工具,是更可貴可敬之處。
我們有很多身邊的例子,用錢來解決就好,於是被人推到公園,三兩成群,相對無言,看看人家自覺無地自容。
如果做不到,那就先照顧好自己。均衡營養,適當運動,充足睡眠,愉悅心情是維持健康的充要條件,做的到嗎?

老人組織執行長林小姐

看你的報導,總是會在心中迴盪許久~

人們若能在你傳達的價值中生活著,真是件幸福的事

社大資深學員

謝謝傳九老師分享影片
讓我有機會可以慎重思考
〝家人生病了!怎麼辦?〞

也提醒自己,生命時間的分配與管理,預防勝於治療。

台灣人的通病
以財富的多寡代表成就或成功
忙碌的生活忽略了家人..
說不定是賺這些錢來付醫療費;然後又來拖累家人。

看了譚維義院長夫婦對生命價值的尊重...敬佩!
也驗證沒有不可能的事;就看願不願意執行而已。
我覺得【社區大學】就針對此影片就可以開一門課了!

大學圖書館館長

看了很感動,對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及生活的品質
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相信已對許多人起了啟發

復建師顏小姐

謝謝將這樣激勵人心及激發治療師使命的影片提供給我
譚醫師及太太之間的互動 包括旅行的復健隨身包都真的非常具巧思
希望為老人do something

參與老人復建及安寧照護的音樂治療師

看完之後有很深的感動。細微觀察報導,鼓勵大家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相信這個報導鼓勵了不少中風病人的家屬。

寫作講師

公園裡面,偶爾可以看到大病初癒的人在運動,尤其一些病人,在做各種復健。有時看到認識的長輩,那種感受,一時不好說,總是覺得,為何平時不重視飲食,不肯運動。
其實問他們,健康時,沒有時間運動,病倒之後,反正什麼事也不必也不能做,於是時間多的是,天天運動。不同的是「復健」運動而已。

與其病後有時間,不如把運動時間撥給病前,或是尚未年邁到無法動彈的那段日子。 寫作教學協會

原作者

中秋節就要到了
你會接到無數推銷月餅的廣告
其實如果夫妻關係能像節目中的譚維義夫婦這樣
我相信吃什麼月餅都很有滋味的反之
請大家把這則報導轉寄當成今年中秋節的精神糧食吧
這不用花錢又有新意
以後中秋節都來點促進關係的精神糧食

如果大家覺得還有什麼更好的也可提供您的點子

shepherd

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查閱一下孫運璿資政中風時
孫夫人的處境的故事
就知道那多辛苦以及譚太太碰到維義的因應多可貴
即使孫夫人當時得到那麼多一流的資源和蔣經國總統的指令全力關懷
但很多事是幫不了孫夫人的
她得自己面對

紐西蘭華僑

節目做的很好,我已轉送內人備不時之需,近年我靠藥物控制血壓,怕的就是中風,謝謝。

原作者

自己在創新的人也能看到譚維義的創新
每個人的生命經驗和職業生涯會使我們對一個故事看到不同的資訊
就像我的農民朋友看大埔農民報導
特別看到那土好肥沃
拿去建工業區很可惜
希望各位點閱的好朋友多多表示您對譚維義夫婦故事的看法
以使大家的觀察交流更豐富
網路上如果有醫生看到這則報導也請發表意見
在這裡表示意見也可以救人的
甚至救了那些被中風病患困擾的家屬

副主任

每次收到您的東西
都莫名的感動
身為護理人員到底我們為社會做了甚麼
為病人除常規醫療如何多些創新的思維

某頂尖但是沒有以經營之神聞名的醫學中心護理部副主任

光的時間

謝謝您的分享

在社工主題研討會講師分享您在芬蘭採訪樂活老人的生活紀錄,您的採訪非常鼓勵我們這些每天絞盡腦汁寫方案的社工員,呵呵,一看節目,燈泡就來電亮了喔

高雄市盲人福利協進會
社工員 士芳

光的時間

謝謝您的分享

在社工主題研討會講師分享您在芬蘭採訪樂活老人的生活紀錄,您的採訪非常鼓勵我們這些每天絞盡腦汁寫方案的社工員,呵呵,一看節目,燈泡就來電亮了喔

高雄市盲人福利協進會
社工員 士芳

台北復建師

我們的病人實在很少有這麼積極樂觀的!

bishop

看啟智學校老師的回應覺得非常敬佩
我有些朋友以教資優班自許和自豪
對聰明孩子有興趣
將來他們的學生必然有些讓老師有面子有績效
但是看來啟智老師倒創意需要最多
因為他們努力面對別人不一定想教的對象
要想更多方法
如同聖經路加福音十四章第十二節到十四節說「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你擺設筵席,倒要請那貧窮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到義人復活的後候,你要得著報答。』」
教資優班很好但是讓我們給教啟智的更多掌聲
啟智學生常被忽視
啟智老師也是一樣
連看譚維義都想到怎麼找點點子去幫助啟智學生
這是多麼大的熱誠

啟智學校老師

譚維義院長的諸多巧思與創意除了感人外真的很棒很實用,剛剛看完的第一個念頭就想到將擠出黏土裡的鋼珠方式,換成將身障孩子喜歡的糖果或東西塞進氣球來誘導學生擠出來,其實可以運用在身障孩子身上的啟發還很多,因為正值開學忙碌期還沒時間細想,所以先將影片保留在我的最愛,打算過了忙碌期再與同事們分享,還可以來個腦力激盪。

前醫藥記者

這新聞很有意思,尤其是兩位本地醫師的評論更值得探討。

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問題。

灰毛兔子

是怎麼樣的嘗試呢?
可以跟我們分享嗎~

啟智學校老師

剛剛看完影片馬上有了一些靈感,開學時可以讓小朋友們試試看

JASON

那天剛好有收看這集節目
當下就感動萬分,中風復健居然能復原到8-9成
而且譚維義院長的諸多巧思與創意,隨身復健百寶箱 讓我印象深刻

復健 只要有愛 又智慧 不見得一定要有高科技

ru386

這則報導好感人
我發現只要有愛,什麼事情都有可能。

林小姐

謝謝您的用心,觸動我內心。

呆當狼

除了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性外,關於中風病人的"另一半"的議題似也應該受到重視.
片中我看到鶼鰈情深的一面,因為付出關心也付諸行動.
人的尊嚴與價值不只存在意氣風發的時候,而是在喘息之間.
在台灣的社會裡,常見一人生病,不是全家哀怨就是生活品質down到谷底.如果能如片中秉持愛與關懷面對問題,問題雖未必能解決,至少生活能維持一定品質.
我家有中風病人,先生也是高危險群,我關心也學習這課題.
但我也看到許多深陷無奈的家庭,真的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能力去面對這樣的困境.
如果病人的另一半或其他家人有經濟負擔,何來能力?何來精神做那樣的陪伴?
又得回歸社會福利政策嗎?
譚醫師一席話,我們不該"空手"去見上帝.
有能力的時候就多幫助別人吧!

頁面

10

加入時間: 2007.06.20

獨立特派員

加入時間: 2007.06.20
1,320則報導
1,190則影音
0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獨立搬家公告】

2012-12-13
瀏覽:
7,894
推:
0
回應:
0

小小農夫在萌芽

2012-12-13
瀏覽:
5,062
推:
4
回應:
0

幸福‧食在好農

2012-12-13
瀏覽:
4,755
推:
1
回應:
0

牛糞傳奇 田未秧

2012-12-13
瀏覽:
5,467
推:
8
回應:
0
15:22

混障的人生舞台

2012-12-06
瀏覽:
6,785
推:
3
回應:
1
20:49

康家要找家

2012-12-06
瀏覽:
5,967
推:
5
回應:
0
17:37

帶種的女人

2012-12-06
瀏覽:
4,999
推:
9
回應:
0

重要公告,部落格搬新家了!

2012-11-30
瀏覽:
4,342
推:
1
回應:
0
16:19

目標720小時

2012-11-29
瀏覽:
4,234
推:
1
回應:
0
16:43

台東醫療啟示錄

2012-11-29
瀏覽:
4,492
推:
6
回應:
0

中風啟示錄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