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

文字-A A +A

(文、圖/台灣農村陣線 陳芬瑜)

2009年八月八日老天爺為台灣帶來了重大的考驗與挑戰。莫拉克颱風敲響台灣氣候與環境災害的警鐘:短短三天下了一整年的雨,引發的水災與土石流重創嘉 義、高雄、屏東、台東等南台灣的部落與農村社區,造成的農作損失高達39億元,農作物受害面積超過7萬公頃,許多農民的心血付之一炬。

台灣以小農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模式,除維繫著台灣糧食安全,同時也吸納城市的失業人口,是穩定台灣社會中堅的力量。然而缺乏資本與行銷通路是小農經濟面臨的 困境,一旦遭逢災變,小農因為缺乏有效的保險機制,處境更趨弱勢。

受制於市場經濟,許多農友長期仰賴農藥與化學肥料來提高生產、增加收益,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蟲害與土地貧瘠日益嚴重,投入的化學資材與成本不斷提高,原本 該與自然環境共生的農業活動,在不知覺中竟也成為環境破壞的幫凶,更使得農民與環境的健康雙雙受害。因此,八八災後重建過程中修復與自然的關係,不但是農 鄉重建的考驗,也是台灣長期糧食安全的保障。

朝向永續的農耕方式,抗災與恢復能力比較強
不當的土地耕作方式會加速環境惡化及土壤流失;危難中卻也露著曙光,更多的證據顯示,採行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抗災與恢復的能力都比較強。

1998年10月「米奇颶風」造成中美洲約10,000人死亡,300萬人流離失所。瓜地馬拉全國5%的耕地更因此完全消失。事後的檢討,有許多人認為災情會如此嚴重是因為整個區域的生態被破壞:坡地濫墾、大規模伐林,及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造成土壤的有機質變少,加速整體生態環境的破壞。

人們逐漸發現,有些受到美國工業化農業入侵衝擊而失去耕地,轉入山裡耕作的小農,他們的農園災情卻比較輕微。進一步探究更發現這些農園有著相近的特性:他們不使用化肥、農藥,而是採行能與環境共存的耕作方式,如投入研發配種出能耐旱、抗蟲害的作物、進行堆肥、設計便利適地使用的農具,及森林水土保育等。

這樣的發現促使當地的農民互助組織組成一個研究調查小組,進行較永續的農園與慣行農園對天災的承受力及事後恢復狀況的比較。整個調查共比對了1800多對相鄰與基礎條件相仿的永續農園跟慣行農園,結果發現到:平均而言,永續農園比慣行農園在風災後多保有20%到40%的表土,土壤有更好的涵水量與更多的植物、農民的經濟損失也比較輕微 。借鏡中美洲農友的經驗,友善環境的農耕方式有助於農民生計與環境照顧,更是面對氣候變遷災害的有效調適策略。

友善環境的復耕,尋找生計與生態共存的未來
將視角拉回國內,協助小農打造兼顧生計與環境修復的新出路,是災後重建我們無法迴避的課題與挑戰。目前,台灣農村陣線正與東部及南部原民部落的農友一起摸索嘗試可行的道路。

手作梅,梅子故鄉自立的努力
高雄縣桃源鄉位於玉山南麓,鄉內大多是高山,荖濃溪蜿蜒其間,山明水秀的環境猶如世外桃源。水災之前居民的主要生計為果樹種植,除了芒果、紅肉李、夏季蜜桃外,大面積的青梅種植為國內蜜餞原料的重要產區。然而,八八水災卻嚴重地改變了當地的環境與地貌,鬆動的土石遇雨成災。

水災之後,堅持原地重建的農友跟牧師開始思考社區產業重建的途徑,也意識到農業生計的恢復要立基於生態環境的照顧上。這樣的理念與我們主張結合友善耕作轉型與多元產銷方式來振興小農生機的想法趨近。透過浩然基金會的支持,勤和與高中村的農友開始學習梅子加工。第一批選用通過「農藥殘留無檢出(ND)」青梅,精心手作、不添加人工香料的梅子製品已經完成,農友自立的努力向前邁進一步。

耕作轉型與產銷通路拓展是農友接續的考驗,不過,大家堅定前行的心意就是最可貴的資產。由於梅子成熟不等人,農友們從3月底開始一邊忙於青梅採收,一邊學習加工,又要面對遷村與自力建造汛期避難屋的種種挑戰。一路上困難與希望並行,堅持是前進最重要的力量。如同勤和村的班長小Savi姐所說:「我們今年一定要一步一步做,好好的學!」(延伸閱讀: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藥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http://www.88news.org/?p=3323
 



農友聚在一起學習醃製脆梅。控制力道輕輕敲破每一顆青梅是醃製前的重要工作

 



從梅子加工學習到參與包裝設計討論,勤和村婦女努力前行

 

復耕轉型,找回歷坵農法
歷坵部落希望在復耕過程中找回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歷坵部落位於台東金崙溪上游,山林環抱,是個有「阿凡達」味道的部落。部落裡尚在務農的多是老人家,50出頭已經算是年輕一輩。當地主要種植短期作物,像是小米、南瓜、玉米、蕃茄等,而比較大宗的則是洛神花。跟多數農友一樣,部落老人家也習慣使用化肥跟農藥的生產方式,逐漸遺忘與環境和平共處的耕作智慧。

水災之後,我們到部落探訪,年輕村幹事想要協助部落耕作轉型跟帶動年輕人向老人家學習耕作知識的想法,吸引我們想要跟部落一起搭一條讓年輕人有機會回家的路。(延伸閱讀:友善環境的復耕支持,搭一條年輕人回家的路http://www.peopo.org/cesroc/post/47173

今年年初,參與復耕計畫的農友準備在公田上開始不用殺草劑、農藥與化肥的小米種植嘗試。一群台大農村讀書會的學生也很有興趣,決定一起加入復耕的隊伍。

種植過程中,年輕人跟著老人家學習人工除草、整地、條播小米、間拔小米草等種種田事。因為不使用除草劑,大家一起動手割草,使得田間工作多了許多苦中作樂的談笑聲;不能用農藥,於是喚起老人家過去先拌入石灰再條播的記憶。不用藥最大的挑戰是面對收穫降低的心理掙扎,因為蝸牛會不斷啃蝕南瓜的嫩葉,最有責任感的杜爸爸在連續幾個夜晚挑燈抓蝸牛後也曾動搖地說:「用一點真的不行嗎?」,於是我們趕快將農改場建議在植株外側立竹架並包覆塑膠布讓蝸牛爬不上去的方法告訴老人家,要他試試;與採行自然農法耕作的農友交流時,老人家告訴我們:「這跟我們以前的耕作方式很像」,於是大伙有了找回歷坵農法的壯志。

復耕轉型的挑戰很真實,我們正在一點一滴的學習跟感受。二月初播下的小米種子,即將在六月下旬收穫。這一季有台大的年輕人跟我們一起為沈寂的部落田野帶來活力;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擾動,撩撥起部落年輕人心上的弦,期待下一季或來年有更多在地的年輕人能一起耕作,讓休耕的田地慢慢鋪上生機的綠意。

 


年輕人跟著老人家學習用圓鍬挖深土溝,準備條播小米

 


期待6月下旬公田的小米也有好收成

農村凋敝、年輕人口外移是台灣長期重工業輕農業的結果,氣候變遷的考驗讓人們重新思考農鄉的價值。八八災後各界對友善環境農耕的呼籲與搭建支持系統的努力,顛躓中卻隱約描繪出一條農民生計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可能路徑。

延伸閱讀文章
01.留在原鄉的努力—無農業添加的健康梅子加工http://www.88news.org/?p=3323
02.青梅行情低迷,如何突破困境? http://www.88news.org/?p=3742
03.友善環境的復耕支持,搭一條年輕人回家的路http://www.peopo.org/cesroc/post/47173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11

加入時間: 2007.08.31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加入時間: 2007.08.31
612則報導
67則影音
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友善環境耕作‧農民生計與環境的未來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