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華社區小學 譜出新舊共融好食光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林心玉、吳承遠、郭卉寧/台北市報導】傍晚時分,許多人趕著回家休息,而此時正是「萬華社區小學」熱鬧的時刻。大家雖都初次見面,餐桌上卻有親切的自在感;創辦人陳德君早在廚房裡,忙著烤魚、炊飯、蒸地瓜,一下子就變出滿滿一桌菜,屬於萬華人的家庭聚會即將開飯。

菜都還沒上齊,孩子早已迫不及待開動。 攝影/林心玉

清冰箱菜 推廣零剩食

這是兩週一次的「清冰箱菜」,大家可以自由參加聚會,沒有報名限制,時間到了便可逕自上樓,「我們不玩自我介紹,也沒有一定得聊些什麼,餐桌上大家舒服自在最重要!」陳德君笑容可掬地迎接每一位進門的食客,確保每一位參與者都有一副碗筷。

萬華社區小學上菜囉!雖然只是簡單的家常菜,卻能吃出社區好感情。 攝影/林心玉

清冰箱菜顧名思義,是希望大家把冰箱煮不完的菜帶來,除了盡力達成零剩食的目的,也提供一個免費的場所,萬華人可以在這裡交流情感。每到週三,傳統市場的攤販會將賣不完的菜交由萬華社區小學簡單烹飪,隨著每一次的聚餐活動,厝邊的情感也更加濃厚。

長桌旁圍滿了人,有退休教職、年輕夫婦和幾位職業媽媽帶著孩子,大人們聊著小孩經、萬華的過去,一旁的孩子也早早打成一片,玩得不亦樂乎。辦公室內,飄出一陣陣菜香,和濃濃的人情味。一頓簡單的晚餐,不僅能牽起萬華人的情感,無形之中,也成為大家在繁忙生活中喘息的空間。

回到萬華紮根 著手社區規劃

就讀台大城鄉所的陳德君,學生時期因為課堂作業的關係,深入萬華做田野調查、社區營造規劃,從此深陷其中「我不是萬華人,但我覺得萬華很吸引我。」畢業後,只當過幾個月的上班族,更自嘲自己不是個合格員工,後來選擇回到老地方,重新做起社區規劃;而比起萬華地區,陳德君更愛的是萬華的人。

萬華社區小學創辦人陳德君,從學生時代就愛上萬華,畢業後選擇回來創業。 攝影/林心玉

萬華從過去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到現今的都市更新計畫,百年歷史銜接現代繁華,發展商業之餘不忘古蹟活化,巧妙融合傳統與現代,萬華的人也是如此,少了點都市人的隔閡,多了點鄉村人的熱情。也只有親自待過,才能感受到萬華獨有的新舊共存的「矛盾」。

回到萬華的第一年,陳德君成立萬華社區小學,拿著政府補助,她和糖廍文化協會合作改造國宅辦公室,成立史蹟公園「糖廍文化園區」,儘管當地居民曾為了古蹟的去留爭吵不休,甚至意見相左分成兩派;但如今陳德君每年還是會回園區參加甘蔗祭,而社區民眾也十分歡迎她「回家」,甚至稱她為「糖廠的女兒」。

餐桌上 凝聚社區認同感

幾次的社區規劃下來,陳德君認為社區營造光靠政府幫忙、單向的訊息傳遞是不夠的,比起社區規劃,更重要的是居民能夠親身體驗、凝聚情感,只有了解在地文化後,才能對自己的家鄉有所感,並且主動參與其中;而在冰箱菜開辦後,原本只是想共享剩食,發揮傳統市場價值,但意外地,在地居民的情感慢慢在這裡發酵。

萬華社區小學員工魏子鈞,進入公司後,也漸漸愛上自己的家鄉。 攝影/林心玉

土生土長的萬華人魏子鈞,在加入萬華社區小學之前,對家鄉的一切早已習以為常,不曾覺得萬華哪裡好;但成為公司的一份子後,跟著德君進行社區規劃、和冰箱菜的鄰居們談天說地,除了給了自己一次機會,了解家鄉人,更了解萬華的故事。

新舊融合 社區最美的地方

聚會中大家從南聊到北,「萬華真是個人文薈萃的地方。」冰箱菜參與者鄭崴文笑著說,走在萬華,處處可見新舊衝突,有人會嫌萬華太雜、長得奇怪,但在他看來這是專屬在地的多元文化。「走在萬華,哪裡不『奇怪』?」在一旁吃飯的職業媽媽亦涵附和著,搬來萬華住的這幾年,她發現最大的特色便是新舊衝突,而這正是萬華吸引人的地方。

起初冰箱菜的成立,只是陳德君逛著菜市場,跟攤商聊天後的偶然一念,想著一月兩次的「免費辦桌」,除了可以發揮傳統市場的價值、推廣零剩食,幫助經濟困難的家庭,卻意外成了萬華社區小學最受歡迎的活動,漸漸也取得在地居民的認同感。

八十歲的爺爺淘淘不絕聊著生活趣事,是飯桌上的開心果。 攝影/林心玉

一道道家常菜熱氣蒸騰,餐桌上食客們相談甚歡,八十歲的爺爺向八歲的孩子講古,八歲的孩子著迷的聽著,帶著似懂非懂的神情,一屋子的笑聲,延續著萬華的新舊傳承⋯⋯。

採訪側記

一踏進萬華社區小學辦公室,創辦人陳德君熱情迎接我們,雖然是第一次見面,卻沒有疏離感,跟著她在廚房忙進忙出,香味四溢,德君姐也立刻邀請我們入席,跟著大夥邊吃邊聊;一開始想拍照還有點難為情,但一舉起相機,發現餐桌上個個泰若自然,甚至很願意主動跟我們談天、聊聊萬華。在都市實在很難遇見這樣的情況,是一次十分美好的採訪經驗。

延伸閱讀

家徽燈的微光 點亮蟾蜍山老眷村

好楓戶農家 領導「友善」社區

七喜廚房 利用剩食料理打造溫暖城市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3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8則報導
2,263則影音
705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2,465
推:
0
回應:
0
2:10

不被成衣打敗 日新西服堅持手作

2024-03-22
瀏覽:
2,945
推:
0
回應:
0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6,423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5,794
推:
24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3,717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6,194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10,032
推:
2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919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9,916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4,891
推:
2
回應:
0

萬華社區小學 譜出新舊共融好食光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共12,75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474篇報導

12,75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