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材變烏金 菱炭點亮官田新奇蹟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呂山珊、郭采縈/台南市報導】為了改善官田焚燒菱角殼產生的碳排問題,台南市官田區區長顏能通與學者、地方人士合作,研發出友善環境的菱殼炭。在土裡埋入菱殼炭,除了可以改善土質,菱殼炭商品也能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讓社區長者可以從事生產工作,找到延續人生的動力與價值。

從排碳到減碳 菱殼身價大翻轉

田間白煙四起,二〇一四年走馬上任的台南市官田區長顏能通,看到田邊路間焚燒菱角殼,有環保局工作背景的他,思考如何將菱角季後產生的大量農廢料,創造新的利用價值。他四處奔波尋找專家、學者,大部分的人都不看好菱殼會有潛力。最後他的誠心感動了成大化學系教授林弘萍,研發出對環境友善的菱殼炭,並集結民間力量成立「台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推廣菱殼炭的好處與技術。

每年留在官田的菱角殼約有一千三百噸,大部分都會棄置田間、路邊焚燒,或是載到焚化廠銷毀,處理過程中排放許多二氧化碳。「台南市官田烏金社區合作社」理事主席謝金章表示,菱殼炭在高溫無氧的環境中自體燃燒,排出的二氧化碳非常少,不會對環境造成二度污染,且埋在土壤中的固碳效果極佳,一年減碳量可達1.1座大安森林公園。

謝金章表示,曬乾後的菱殼需放進鐵桶裡燒至一千度,才能確保燃燒過程不產生過多二氧化碳。 攝影/呂山珊

菱殼炭改善土地環境 妙用無窮

菱角殼燒製成的菱殼炭是生物炭的一種,生物炭可以將二氧化碳儲存在土壤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土壤養分流失、維持土壤濕度跟提高土壤pH值。

青農胡育建表示,將菱殼炭埋在田間除了可以節省灌溉用水,其殺菌、殺蟲的效果也能減少農藥的使用,更重要的是田間收成的作物也比以往壯碩許多。

菱殼炭除了能改善農地土質,放在植栽器皿裡也有淨化水質的功能。 攝影/郭采縈

顏能通說種菱角需要乾淨的水田,所以菱農便以石灰淨化水質、降低菱田酸度,但過量施用卻造成菱角鈣化、菱田土質變硬。所以合作社提供技術協助,鼓勵菱農燒製菱殼炭取代石灰改善水質,也能避免菱農焚燒菱殼造成環境污染。

官學民產 串連高齡產業與人情

菱殼炭的發展在官方與民間的規劃下,囊括了「官、學、民、產」四個構面的發展。以官田區公所帶頭的「官」推行農業廢材再利用的政策,「學」由成功大學檢測產品並提供技術協助,官田地區的國中、國小也以菱殼炭為特色實踐農學教育。

拔林社區裝訂菱殼碳吸附包的長輩,彼此之間有說有笑。 攝影/呂山珊

代表「民」的農人可以得到菱殼炭的知識,改善土質惡化的問題並獲得更好的收成。在「產」方面,隨著地區人口老化,官田的菱角產業也變成了高齡產業,為了讓社區長者找到生活的意義,合作社整合拔林、大崎、渡頭、隆田里製作菱角相關的商品,帶動地區產業。

「一直坐著會變胖啦!來這裡比較有趣!」拔林社區的陳貴美邊裝訂著具吸濕、吸臭效果的「吸附包」,邊與鄰居朋友打趣地聊天著。菱殼炭相關商品的所得用於合作社營運,指導農民燒製菱殼炭,也樂捐給地方的慈善機構,形成正向的循環經濟。

「如果把菱角殼撿回來,當成是生命的延續,那麼我們把長者生命的延續跟菱角殼串在一起,那其實是蠻有意義的。」顏能通說,發展地方產業可以提供長者走出家中的機會,在生產與聊天的過程中燃起對生活的熱情。也能培養地方經濟自主,不需依賴政府的計畫補助也能照顧地區弱勢、落實社會責任,「那才是菱殼生命的價值。」

披星斬棘 創造全體福利在所不惜

雖然菱殼炭的好處有目共睹,但是因為它無嗅無味,吸濕吸臭的功能也無法具體呈現,所以在推廣上不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目光。而菱殼炭缺乏曝光管道,產品銷售仍是被動等待消費者上門,缺乏新血投入行銷工作。

顏能通說,成大檢測數據顯示菱殼炭的皮表面積高,吸濕吸臭效果極佳。攝影/呂山珊

而且地方農人的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不高,凝聚共識的過程中相當辛苦。「你玩這個東西,是小孩子的遊戲嗎?」地方的鄉親相當樂意試用菱殼炭,但只要涉及到推廣所需的人力與金錢,他們卻又意興闌珊。

但顏能通與謝金章都有共識,為了顧及全體福利,即使面對推廣、資金、技術開發的困難,他們還是堅持做下去。謝金章說,以前農民在路邊燒菱殼,消防隊常常接到報案去滅火,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現在我去收那個菱角殼,就比較少人燒了,消防隊看到我還會跟我說謝謝咧!」笑意中流露出了無比的成就感。

透過官方與民間的努力,將徒增空汙的菱角殼提煉成改善環境與發展社區產業的烏金,替官田這個老化的社區加溫,為長者、環境與產業帶來新的火花。

採訪側記

載我們到菱角田的李大哥說,菱角已經是官田的夕陽產業,多為老者苦撐,缺乏年輕人回鄉投入。區長也表示,雖然嘗試許多復甦社區的方法,但是關鍵還是在於有沒有新人接手推廣投入這個產業,即使有再多的媒體曝光,也難以解決社區老化的問題。

我們感受到媒體的報導與熱烈的迴響只是外人看熱鬧,鮮少人會躍身投入,連內部的人也有看戲的心態,所以我們相當佩服這些勇於付諸理想的人,為了社區整體的共好付出的心血,令人印象深刻。

延伸閱讀

廢料再利用 米大菇食開創台灣循環經濟

稻殼製成環保筷 農村粗糠變成寶

玉米葉化身灌溉利器 有機茶扭轉農業困境

更多報導請看生命力新聞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6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56則報導
2,261則影音
704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40

牧羊古道 廢棄半世紀後手作修復

2024-03-18
瀏覽:
1,430
推:
2
回應:
0
2:20

客語走讀楊梅富岡 品味仙草瞭解客家文化

2024-03-15
瀏覽:
3,401
推:
1
回應:
0
2:09

一人裝傻一人吐槽 漫才搞笑暗諷社會議題

2024-03-11
瀏覽:
2,913
推:
0
回應:
0
2:06

張希慈揭露性暴力 從傷痛走向修復

2024-03-08
瀏覽:
5,740
推:
0
回應:
0
1:53

不賣面紙賣腸粉 無障礙餐車推動街賣轉型

2024-03-04
瀏覽:
7,000
推:
1
回應:
0
2:40

登過聖母峰 詹喬愉投入淨山和救難

2024-03-01
瀏覽:
5,283
推:
4
回應:
0
3:04

南方書店邁入七十載 見證時代更迭

2024-02-26
瀏覽:
7,988
推:
6
回應:
0
2:57

放牧雞取代除草劑 林書文打造生態農園

2024-02-23
瀏覽:
12,889
推:
2
回應:
0
3:11

戲劇治療 接住高危家庭的少年

2024-02-21
瀏覽:
13,848
推:
3
回應:
0
2:04

開放市民種植的麗山農場 種出有機綠竹筍

2024-02-19
瀏覽:
8,183
推:
2
回應:
0

廢材變烏金 菱炭點亮官田新奇蹟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214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